供奉青山王的庙宇 青山宫( 二 )


供奉青山王的庙宇 青山宫

文章插图
敕封灵安尊王碑记现宫内尚存有1383年(明洪武十六年)和1465年(明成化元年)重修碑记2方 。宫宇修缮青山宫明清间数次重修,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大修建;1982年各方热心人士组织成立了“青山宫文物古蹟维修董事会”,于1983年重修前殿并建精舍;后殿和英烈祠于1989年由旅港侨胞林钰锟先生独资重修;宫前石埕及环境于1990年由台胞捐资整修和新建;中殿和文昌阁于1992年由港胞林钰锟独资重修 。宫宇依然保持宋代建筑风貌,为惠安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供奉青山王的庙宇 青山宫

文章插图
台湾信众捐建碑记供奉神灵青山宫供奉灵安尊王,又称青山公、青山王,是惠安县的主神之一,被奉为“惠安境主” 。灵安尊王原名张悃,光州固始县人 。885年(唐光启元年),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后任闽将,曾率兵驻扎在惠安的青山下,因抵御海寇有功,殁后乡人“庙而祀之” 。清·嘉庆《惠安县誌·卷28》载:“张悃,五代时天下割据,兵燹叠告,民各鸟兽四散,乡闾不保,悃集民兵训练之,旗鼓严肃,刁斗时巡 。青山一带,盗不敢犯,桑麻无恙,鸡犬敉宁 。”明·嘉靖《惠安县誌》称: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张悃“阴助”官兵抗御海寇有功,朝廷赐庙额诚应,封灵惠侯,妻华氏封昭顺夫人 。1276年(南宋景炎元年)进封灵安王,夫人封显庆妃 。至今有司,岁一致祭 。
供奉青山王的庙宇 青山宫

文章插图
张悃雕像宗教信仰青山王信仰始于惠安置县前,五代时期为民间自发崇拜阶段 。张悃殁后,乡人即在青山建一小庙祀之 。《闽书》载:“将军张悃立寨山上,以御海寇,乡人因建庙奉祀 。”明·嘉靖《惠安县誌》亦载:“青山在县南,闽时将军张悃尝立寨于此,以御海寇 。既殁,乡人庙而祀之,至今不废 。”此庙当为青山、崇武等地乡人在张悃逝世不久即兴建的小庙 。981年(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在山霞青山由官府始建青山宫 。是年,析晋江县东乡十六里置惠安县,首任知县崔知节移古县至今县治址,开基时发现张悃墓,并有小石碣一方,上刻:“太平兴国间,古县移惠安,若逢崔知节,送我上青山 。”
供奉青山王的庙宇 青山宫

文章插图
斗神明·隆庆、万曆年间惠安知县叶春及所撰《惠安政书》云,他据当时所看到的郡志得知,张悃“没葬螺山之阳,宋·太平兴国间,即其地置县,乃改葬于青山立庙” 。《大田张氏谱》也载:“神……先葬螺山,陈震建县,始迁青山 。”上述,无论是官修的郡、邑志,还是私撰的谱牒,对宋初置县时迁张悃坟一事都有明确的记载,张悃的初葬地在螺山之阳 。而“改葬于青山立庙”则说明五代时民间自发的青山王信仰,至北宋太平兴国间已拥有相当的民众基础,并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因此,新成立的地方政府才会如此重视,顺从民意,出面以改葬立庙的形式加以承认 。见载于方誌的祀奉青山王庙宇,除位于县南青山铺的诚应庙外,还有邑治的青山王祠和崇武半岛诚应庙,这与张悃生前立寨青山时的保护範围有关 。有学者调查崇武城中的诚应庙后指出:“传云:该诚应庙之建早于青山诚应庙(青山宫),因而历来从未到青山宫进行子庙神谒祖庙神的‘过炉’仪式” 。由此说,早在张悃迁葬青山前,也就是青山宫立庙之前,螺山之阳和崇武半岛的百姓已把张悃作为神在崇拜了 。传说,明·隆庆、万曆年间惠安知县叶春及欲前来青山毁庙,青山王曾託梦告曰:“未有惠安,先有青山” 。“青山”当指青山王,这名话可理解为惠安未置县前,中国民间已存在青山王信仰 。“改葬于青山立庙”,所立为今青山宫无疑,因此说青山宫始建981年(北宋太平兴国六年) 。但是,当时是于青山南麓卜地新建,或是把中国民间于五代时在青山南麓建立的小庙加以扩建而成,并不确定 。当地世代相传一个说法:“在青山宫的右前方有一小庙,据传是在青山宫未兴建以前,乡民已建小庙,作为烧香膜拜青山公之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