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壤( 二 )


红壤

文章插图
红壤从这当中也可以看出,当土壤溶液的PH值达6.5~7.0时,SiO2的溶解度曲线明显上升 。为了区别于灰化过程的酸性淋溶而将SiO2的淋溶称之为硷性淋溶,或中性淋溶 。这也是富铝化过程的实质之一,即脱硅富铝化 。旱季铁铝胶体可随毛管上升到表层,经过脱水以凝胶的形式形成铁铝积聚层,或铁铝结核体 。含水铁、铝氧化物一般向下移动不深,因为土体上部由于植物残体的矿化所提供的盐基较丰富,酸性较弱,故含水铁、铝氧化物的活性也较弱,大多数沉积下来而形成铁铝残余积聚层 。因此,红壤的脱硅富铝化的特点是:硅和盐基遭到淋失,粘粒与次生粘土矿物不断形成,铁、铝氧化物明显积聚 。据湖南省零陵地区的调查,红壤风化过程中硅的迁移量达20%~80%,钙的迁移量达77%~99%,镁的迁移量50%~80%,钠的迁移量40%~80%,铁、铝则有数倍的相对富集 。红壤这种脱硅富铁铝化过程是红壤形成的一种地球化学过程 。生物富集过程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作用下,红壤中物质的生物循环过程十分激烈,生物和土壤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交换极其快速 。表现特点是在土壤中形成了大量的凋落物和加速了养分循环的周转 。在中亚热带高温多雨条件下,常绿阔叶林每年有大量有机质归还土壤 。每年每公顷常绿阔叶林约40t,温带阔叶林8~10t 。我国红壤地区的常绿阔叶林对元素的吸收与生物归还作用强度较大,其中钙镁的生物归还率一般超过200以上(表1) 。同时,土壤中的微生物也以极快的速度对调落物矿化分解,使各种元素进入土壤,从而大大加速了生物和土壤的养分循环并维持较高水平而表现强烈的生物富集作用 。红壤虽然进行着脱硅、盐基淋失和富铁铝化过程,但同时也进行着生物与土壤间物质、能量转化交换和强烈的生物富集,丰富了土壤养分物质来源,促进了土壤肥力发展 。红壤就是在富铝化和生物富集过程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剖面形态在生长比较茂密的植被情况下,红壤剖面以是均匀的红色(10R5/8)为其主要特徵 。Ah层:一般厚度为20~40cm,暗棕色(10YR3/3),植被受到破坏,腐殖层厚度只10~20cm;
红壤

文章插图
红壤Bs层:为铁铝澱积层,厚度0.5~2m,呈均匀红色(10R5/8)或棕红色(10R5/6),紧实粘重,呈核块状结构,常有铁、锰胶膜和胶结层出现,因而分化为铁铝淋溶澱积(BS)与网纹层(Bsv)等亚层;(S铁铝v网纹层)Csv层:包括红色风化壳和各种岩石风化物,呈红色、橙红色(10R6/8),另外,在B层之下,有红色、橙黄色(10YR7/8)与灰白色(10Y5/1)相互交织的“网纹层” 。Csv网纹层成因:1随地下水升降氧化还原交替使铁质氧化物的还原和氧化而凝聚澱积而成;2水分流动:在红色土层内,水分沿裂隙流动使铁、锰还原流失形成红、橙、灰白色条纹斑块而成 。3生物作用:生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有机酸使铁锰溶解 。亚类划分根据红壤成土条件、附加成土过程、属性及利用特点划分为红壤、黄红壤、棕红壤,山原红壤、红壤性土等5个亚类 。棕红壤分布于中亚热带北部,气候温暖湿润,乾湿交替四季分明,是红壤向黄棕壤过渡的一个红壤亚类 。上层厚薄不一,主体构型多为Ah-Bst一Cs型 。A层暗棕(10YR3/3)至红棕色(5YR6/8);B层红棕色,少量铁锰斑,底土有铁锰胶膜;C层如为红色风化壳可达1米至数米;但如为基岩者则较薄 。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伴生着水云母;粘粒硅铝率SiO2/AI2O3为2,8~3.0,SiO2/R2O3为2.0~2.3,风化淋溶係数(ba值)0.2~0.4(红壤<0.2);pH值6.0左右;铁的活化度30%~70%,盐基饱和度40%~60%;故而棕红壤的富铝化作用强度不如红壤,但比黄棕壤强 。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中部分棕红壤相当于湿润富铁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