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唐末帝 李从珂


后唐末帝 李从珂

文章插图
李从珂(后唐末帝)后唐末帝李从珂(885年-937年),本姓王,小字二十三,镇州平山(今河北平山)人,五代时期后唐末代皇帝,明宗李嗣源养子 。
【后唐末帝 李从珂】李从珂自幼随李嗣源征战,在后唐灭后梁之战中屡立战功 。长兴二年(931年)出任左卫大将军,兼西京留守 。三年(932年)进位太尉,升任凤翔节度使 。四年(933年)晋封潞王 。
应顺元年(934年)四月,废黜后唐愍帝后即帝位,改元清泰 。清泰三年(936年),因无力抵挡石敬瑭与大辽军队的进攻,自焚于洛阳,终年51岁,葬于徽陵 。
基本介绍本名:李从珂
别称:阿三 
字号:小字二十三 
所处时代:唐末五代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镇州平山 
出生时间:885年2月11日 
去世时间:937年1月11日
主要成就:夺取后唐帝位,成为后唐第四位皇帝
在位时间:934年-937年
年号:清泰
史称:后唐末帝、后唐废帝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李从珂本姓王,出身镇州平山民家,自幼丧父,与母亲魏氏相依为命 。乾宁二年(895年),李嗣源率军攻取平山,俘虏魏氏母子,并将魏氏纳为妾室 。魏氏之子年已十岁,被李嗣源收为养子,取名为李从珂 。李从珂身长七尺有余,端谨稳重,沉默寡言,而且相貌雄伟,勇猛刚毅,深受李嗣源喜爱 。后来,李从珂随李嗣源南征北讨,以骁勇敢战着称,颇得晋王李存勖的称讚 。骁勇善战天祐十五年(919年),庄宗李存勖与后梁的军队在胡柳陂作战,两方的军队都疲惫不堪,李从珂护卫庄宗夺取土山,摧毁敌军精锐,他们的军队才又振奋起来 。当时,李嗣源已先渡过黄河,庄宗不高兴,问他说:“你应当为我拚死战斗,渡河往哪里去?”李嗣源认罪,庄宗因为李从珂作战有功,于是怨怒才消除 。天祐十八年(922年),庄宗李存勖率军和后梁军队在黄河岸边交战,在梁军退却时,李从珂竟然领十几名骑兵混在敌人当中和他们一起后退,等到抵达敌人的营寨大门时,李从珂大喊一声,杀死几个敌兵,然后用斧头砍下敌人的了望桿从容回到自己营寨 。李存勖见状,大叫:“壮哉,阿三!”立即让人拿酒来,亲手赐给他一大杯 。李存勖本人就总喜欢冒险作战,李从珂的举动使他极为振奋 。同光元年(923年)四月,李从珂跟随李嗣源攻破郓州 。九月,庄宗在中都打败梁朝大将王彦章,迅速赶赴汴州 。李嗣源率领先锋部队,李从珂率领精锐骑兵跟随,昼夜兼程行进,最先攻下汴州城 。庄宗慰劳李嗣源说:“恢复唐的天下,是你们父子的功劳 。”立功受赏同光二年(924年),李从珂因功被任命为卫州刺史 。同光三年(925年),李嗣源奉命往北抵御契丹,因为家在太原,李嗣源上表请求任命李从珂为北京内衙指挥使,庄宗不高兴,改任命李从珂为突骑都指挥使,驻守石门 。同光四年(926年),魏州军兵叛乱,李嗣源赶赴洛阳,当时李从珂在横水率领部下由曲阳、盂县直奔常山,与王建立会合,昼夜兼程,渡过黄河向南进军,因此,李嗣源的军队声势大振 。天成元年(926年),明宗任命李从珂为河中节度使 。第二年二月,加官检校太保、同平章事 。十一月,加官检校太傅 。长兴元年(930年),加官检校太尉 。长兴二年(931年),李从珂被授予左卫大将军 。不久,恢复检校太傅、同平章事,行京兆府尹官职,担任西京留守 。三年(932年),晋升为太尉,调任凤翔节度使 。四年(933年)五月,封为潞王 。因疑反叛长兴四年(933年),愍帝李从厚即位后,对李从珂倍加猜忌 。先是解除了他儿子李重吉的禁军之权,改任亳州刺史,调离京师;然后又召他出家为尼的女儿李惠明进宫 。李从珂听到儿子被外调,女儿被内召,知道新主对他产生了猜忌,终日惶惶不安 。后来,愍帝更是听从朱弘昭、冯赟等人的建议,实行“换镇”政策:诏令李从珂离开凤翔,改任河东节度使 。李从珂接到诏令后,颇感不满,想要抗命,又觉得自己兵弱粮少,于是和部下商议 。众将领都说:“皇上年幼,朝政都把握在朱、冯两人手里,主上功高盖主,如果离开凤翔,一定凶多吉少 。”李从珂于是下定决心,举兵反叛 。哭得帝位应顺元年(934年),潞王李从珂自凤翔出发,起兵反叛 。李从珂反后,让人起草了檄文散发到各地,以清君侧除奸臣为名,请求各节度使共同出兵攻打京师,杀掉朱弘昭、冯赟等人 。李从厚命王思同领兵来讨伐,王思同集结各路兵马围攻凤翔城 。凤翔城不是重镇,城低河窄水浅,无法固守 。王思同的军队和李从珂的相比,占了很大优势 。在朝廷重兵的大力攻击下,凤翔城东、西关的小城先后失守,李从珂的属下伤亡也很大,再打下去,城池难保,李从珂站在城头上,焦急万分,恨自己没有早点防备,以致将要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情急之下,李从珂三下五除二,将上身的衣服脱掉,露出身上的一个个伤疤,然后站到了城墙上,大哭着说:“我自小就跟随先帝出生人死,身经百战,满身创伤,才有了今天的江山社稷;你们大家跟着我,这些事都看在眼里 。现在,朝廷宠信佞臣,猜忌自家骨肉,我究竟有什幺罪要受此惩罚啊!”在生死关头,李从珂哭得声泪俱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许多攻城的军士动了恻隐之心,转而支持他,先后劝降曾经的部下羽林军指挥使杨思权、都指挥使尹晖等攻城将领,并趁机一举击败李从厚派遣的所有军队,随即拥兵东进,兵锋直指都城洛阳 。一路上,各郡县无不望风迎降,朝廷派来征讨的军马,也先后投到了李从珂麾下 。旬月之间,兵至陕州,进逼洛阳 。李从厚无兵无将,仓促出逃 。四月三日,李从珂率军进入洛阳城 。宰相冯道率领文武百官劝进,李从珂假意不从 。第二天,太后下诏废李从厚为鄂王,命李从珂为监国 。六日,又立李从珂为帝,他这才登基,做了皇帝,是为后唐末帝,改元清泰 。搜刮行赏应顺元年(934年),李从珂从凤翔出发时,答应每个士兵在进入洛阳后可以得100缗钱作为奖赏 。但到了洛阳后,向三司使王玫询问并清点府库情况,金钱和布帛加起来远远不够奖赏 。李从珂很生气,王玫建议搜刮京城百姓的财产作为替代;执政官员建议,以房产为标準来筹措,不论士大夫还是平民,不论是自己居住还是租赁的,都先借五个月的租金 。李从珂同意了 。过了十几天,百姓的财产被执行的官员千方百计地搜刮,也只得到十几万 。李从珂发怒,王玫等人都被抓进了军巡使的监狱 。然后不分日夜地催促人们上缴租金,监狱都被抓来的人填满了,甚至逼得有人上吊、投井自杀的 。到了这个时候,把所有库藏的旧东西以及各道贡献的物品,甚至于太后、太妃所用的器皿、服饰、簪环什幺的全部搜颳了出来,也才又凑出20万缗,仍不够奖赏 。后来,枢密直学士李专美建议减少士兵的奖赏获得同意 。士兵们贪得无厌,仍然不满意,编造歌谣说:“除去菩萨,扶立生铁 。”说的就是闵帝李从厚仁慈软弱如菩萨,末帝李从珂严厉坚强如生铁,所以大家心里都有一点后悔 。从善如流后唐的李从珂总的看来还是一个很有头脑的君王 。他靠变兵拥立即位后,面临非常严重的局势 。当时,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拥兵自重、虎视眈眈,伺机想推翻他的统治,而朝廷内部则人心涣散,互相猜忌,各种矛盾和弊端也积重难返 。李从珂面对时局深感忧虑,很想有所作为,但又觉得没有人能替他分忧 。他抱怨宰相卢文纪等从没有提出一点对朝廷军国大事有益的建议 。卢文纪等人因此上疏辩解说:“我们每隔五天进宫问候陛下起居平安,跟文武两班官员列队觐见,时间短暂,虽有例行的对话,但满眼都是侍卫,即使有一点浅见,慑于陛下的威势,也不敢当众提出 。请陛下恢复前代皇帝延英殿奏事制度,只允许宰相和负责机要的臣属在旁侍候,只有这样才能畅所欲言 。” 李从珂闻奏,很不以为然,觉得卢文纪说得太过分了,就下诏说:“旧制五天进宫一次,文武百官退出后,宰相可以独留,如果是一般的事务,不妨当众奏报 。如果事属机密,当天不合适时,那就不管哪一天,都可以先到宫门呈报,我当然会把左右侍从全部遣开,在便殿接待,何必一定要沿用过去的延英殿奏事的名义 。”李从珂的话是对的,卢文纪等人没有真知灼见,也没有什幺责任心,的确没有提出什幺有价值的建议,倒是一些下级官员的奏信颇有见识 。太常丞史在德,性情疏狂直率,上书对朝廷及地方文武官员一一抨击,对各种不合理的制度都提出了不同的建议 。他在奏疏中说:“朝廷用人,差不多都是滥竽充数 。号称‘将领’的人,没有军事常识,虽然身穿军装,手拿武器,可是这些人一旦到了战时却丢盔卸甲,失败时则背弃部属,先行逃走;号称‘文官’的人,更是很少有真正本领、反而品德恶劣,当询问他意见时,他们一无所知,目瞪口呆,说不出话,就是写篇文章,也不得不请人代笔 。这正是所谓虚设官职,浪费国家财力 。现在,陛下维新中兴,欲图大事,正是改革弊政的时机 。我建议,所有的军官,凡是身穿铠甲的,请下令本军大将,逐个考较检查他们的武艺,考问他们的兵法谋略 。居低位而有将才的,就擢升他为高级将领;居高位而没有将才的,就贬作低级军官 。至于文职官吏,则由皇上亲自出题,命中书令或宰相对他们当面考试,居下位而有大才,就擢升他任高官;居上位而没有大才的,就贬作低级官员 。”史在德的这封奏章,对于当时的情况来说,可谓是切中肯綮,但也惹恼了宰相和在位的官员 。卢文纪及补阙刘涛、杨昭俭等,都怒不可遏,一致要求对史在德严厉惩罚 。李从珂对翰林学士马胤孙说:“我刚刚登极治理国家,言论应该开放,如果官员中因为提出意见被定罪,以后还有谁再敢说话?你替我起草一份诏书,使大家了解我的意思 。”于是就下诏说:“过去,魏徵请求太宗奖赏皇甫德参;现在,刘涛等人却要我处罚史在德 。这两件事没有什幺不同,建议却不一样,为什幺会这样呢?史在德只是想为国尽忠,怎幺可以责罚他呢?”这样一来,李从珂的威望就逐渐地建立了起来,朝政也就逐渐地被整顿好了 。自焚亡国李从珂打仗勇猛,但治国无能 。即位后任用卢文纪等庸才为相,致使国事日益败坏 。这一时期,李从珂与河东节度使石敬瑭的矛盾也日益尖锐 。李从珂与石敬瑭两人原本都是李嗣源手下骁将,皆以勇武着称,彼此存有竞争之心 。李从珂即位后,对坐镇晋阳的石敬瑭愈发猜忌 。清泰二年(935年),李从珂派遣武宁节度使张敬达领兵驻屯在代州,牵制并监视石敬瑭 。清泰三年(936年),李从珂又调石敬瑭为天平节度使,企图以此消弱石敬瑭兵权 。石敬瑭素有谋反之意,当然拒绝调任 。于是,石敬瑭叛变,同时他还上表指责李从珂即位非法,应立即将皇位让给许王(明宗第四子) 。李从珂大怒,撕毁奏表,削其官爵,同时派遣张敬达率兵数万进攻晋阳,并命各镇联合讨伐 。石敬瑭遣使向契丹求救,表示愿意割地称臣 。九月,契丹主亲自率军五万增援石敬瑭,但因联军各怀鬼胎,致大败于团柏谷,死伤万余人 。随后,石敬瑭与契丹大军得以顺利南下进逼京师洛阳 。此时,后唐兵力还很强,但李从珂志气消沉,昼夜饮酒悲歌,不敢领兵出战,坐等灭亡 。各镇将领见状,纷纷投降石敬瑭 。清泰三年(936年)闰十一月二十六日,李从珂见大势已去,于是带着传国玉玺与曹太后、刘皇后以及儿子李重美等人登上玄武楼,自焚而死,后唐遂亡 。李从珂死后无谥号及庙号,史家称之为末帝或废帝 。传国玉玺亦在此时遗失不知所蹤 。天福二年(937年)二月,石敬瑭命人收敛其遗骨葬于徽陵以南 。为政举措起兵之初,李从珂在敌我双方实力差距太大的时候,认识到死攻强守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转而採取“攻心”战术,使得大部敌人阵前倒戈,战场局势顿时大变 。之后,又许诺高额赏赐来赢得了军心,使得手下将士拚死卖命,最终将他拱上皇位 。被拱上皇位的李从珂被之前想都不敢想的巨大胜利蒙蔽了双眼,为了兑现自己之前的许诺,不惜大肆盘剥百姓,同时,骄纵下属将士,纲纪不立,法度不严,手下将士为非作歹都大而化小、小而化了!可以说,登上皇位的李从珂所做的样样都是失民心之举!李从珂打仗勇猛,但是治国无能 。登基后,为兑现曾许诺给部下的赏钱,督促官吏,百般搜括民财,致使京师的百姓怨声载道 。并且任用卢文纪等庸才为相,致使国事日益败坏 。历史评价薛居正《旧五代史》:“末帝负神武之才,有人君之量 。由寻戈而践阼,惭德应深;及当宁以居尊,政经未失 。属天命不祐,人谋匪臧,坐俟焚如,良可悲矣!稽夫衽金甲于河需之际,斧眺楼于梁垒之时,出没如神,何其勇也!及乎驻革辂于覃怀之日,绝羽书于汾晋之辰,涕泪沾襟,何其怯也!”善从编《中国皇帝全传》:李从珂打仗勇猛,但是治国无能 。施含章译《孙子兵法全书》:李从珂是一个矛盾的人,时运顺他之时,他竟敢潜伏到敌军阵营内,杀死敌军并且砍下对方望桿扛回去;时运离他而去时,整天消沉着在宫中饮酒哭泣,最后自焚,并不是大臣没有给他好的意见,而是他自己优柔寡断,无法及时下决定,最终误国 。姜红明《孙子兵法故事365》:由于李从珂治军不严,纲纪不明,致使军中将士在急难关头大都望风而动,或私通于敌,或弃甲而降,或掉头遁逃 。李从珂当初得天下基于此,最终失天下也缘于此 。史籍记载《旧五代史·唐末帝纪》《新五代史·唐废帝纪》亲属成员养父:唐明宗李嗣源母亲:宣宪皇后魏氏妻子:刘皇后长子:李重吉次子:雍王李重美女儿:李惠明,法号幼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