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所着的短篇科幻小说 地火


由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所着的短篇科幻小说 地火

文章插图
地火(由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所着的短篇科幻小说)【由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所着的短篇科幻小说 地火】《地火》是一篇短篇科幻小说,由中国着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发表于2000年2月份的《科幻世界》上,收录于《中国九十年代科幻佳作集》 。
基本介绍作品名称:地火
创作年代:2000年
作品出处:2000年2月份《科幻世界》
文学体裁:短篇小说
作者:刘慈欣
基本信息《地火》是一篇短篇科幻小说,由中国着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发表于2000年2月份的《科幻世界》上,收录于《中国九十年代科幻佳作集》 。2014年收录于刘慈欣的《2018》中短篇小说集中 。地火片段片段一父亲的生命已走到了尽头,他用尽力气呼吸,比他在井下扛起二百多斤的铁支架时用的力气大得多 。他的脸惨白,双目突出,嘴唇因窒息而呈深紫色,仿佛一条无形的绞索正在脖子上慢慢绞紧,他那辛劳一生的所有淳朴的希望和梦想都已消失,现在他生命的全部渴望就是多吸进一点点空气 。但父亲的肺,就像所有患三期硅肺病的矿工的肺一样,成了一块由网状纤维连在一起的黑色的灰块,再也无法把吸进的氧气输送到血液中 。组成那个灰块的煤粉是父亲在二十五年中从井下一点点吸入的,这也证明他一生采出的煤有多大的量了 。刘欣跪在病床边,父亲气管发出的尖啸声一下下割着他的心 。突然,他感觉到这尖啸声中有些杂音,他意识到这是父亲在说话 。“什幺爸爸?你说什幺呀爸爸?”父亲突出的双眼死盯着儿子,那垂死呼吸中的杂音更急促地重複着……刘欣又声嘶力竭地叫着 。杂音没有了,呼吸也变小了,最后成了一下一下轻轻的抽搐,然后一切都停止了,可父亲那双已无生命的眼睛仍焦急地看着儿子,仿佛急切想知道他是否听懂了自己最后的话 。刘欣进入了一种恍惚状态,他不知道妈妈怎样晕倒在病床前,也不知道护士怎样从父亲鼻孔中取走输氧管,他只听到那段杂音在脑海中迴响,每个音节都刻在他的记忆中,像刻在唱片上一样準确 。后来的几个月,他一直都处在这种恍惚状态中,那杂音日日夜夜在脑海中折磨着他,最后他觉得自己也要窒息了,不让他呼吸的就是那段杂音,他要想活下去,就必须弄明白它的含义!直到有一天,也是久病的妈妈对他说,他已大了,该撑起这个家了,别去念高中了,去矿上接爸爸的班吧 。他恍惚着拿起父亲的饭盒,走出家门,在一九七八年冬天的寒风中向矿上走去,向父亲的二号井走去,他看到了黑黑的井口,好像有一只眼睛看着他,通向深处的一串防爆灯是那只眼睛的瞳仁,那是父亲的眼睛,那杂音急促地在他脑海响起,最后变成一声惊雷,他猛然听懂了父亲最后的话:“不要下井……” 片段二刘欣仿佛行走在地狱中 。整个天空都是黑色的烟云,太阳是一个刚刚能看见的暗红色圆盘 。由于尘粒摩擦产生的静电,烟云中不时出现幽幽闪电,每次闪电出现时,地火之上的矿山就在青光中凸现出来,那图景一次次像用烙铁烙在他的脑海中 。烟尘是从矿山的一个个井口中冒出的,每个井口都吐出一根烟柱,那烟柱的底部映着地火狰狞的暗红光,向上渐变成黑色,如天地间一条条扭动的怪蛇 。公路是滚烫的,沥青路面熔化了,每走一步几乎要撕下刘欣的鞋底 。路上挤满了逃难的人流和车辆,闷热的空气充满了硫磺味,还不时有雪花状的灰末从空中落下,每个人都戴着呼吸面罩,身上落满了白灰 。道路拥挤不堪,全副武装的士兵在维持秩序,一架直升机穿行在烟云中,在空中用高音喇叭劝告人们不要惊慌……疏散移民在冬天就开始了,本计画在一年时间完成,但现在地火势头突然变猛,只得紧急加快进程 。一切都乱了,法院对刘欣的庭审一再推迟,以至于今天早上他所在的候审间一时没人看管了,他迷迷糊糊地走了出来 。公路以外的地面乾燥开裂,裂纹又被厚厚的灰尘填满,脚踏上去扬起团团尘雾 。一个小池塘,冒出滚滚蒸气,黑色的水面上浮满了鱼和青蛙的尸体 。现在是盛夏,可见不到一点绿色,地面上的草全部枯黄了,埋在灰尘中,树也都是死的,有些还冒出青烟,已变成木炭的枝桠像怪手一样伸向昏暗的天空 。所有的建筑都已人去楼空,有些从窗子中冒出浓烟,刘欣看到了老鼠,它们被地火的热力从穴中赶出,数量惊人,大群大群地拥过路面……随着刘欣向矿山深处走去,越来越感受到地火的热力,这热力从他的脚踝沿身体升腾上来 。空气更加闷热污浊,即使戴上面罩也难以呼吸 。地火的热量在地面上并不均匀,刘欣本能地避开灼热的地面,能走的路越来越少了 。地火热力突出的区域,建筑燃起了大火,一片火海中不时响起建筑物倒塌的巨响……刘欣已走到了井区,他走过一个竖井,那竖井已变成了地火的烟道,高大的井架被烧得通红,热流冲击井架发出让人头皮发炸的尖啸声,滚滚热浪让他不得不远远绕行 。选煤楼被浓烟吞没了,后面的煤山已燃烧多日,成了发出红光和火苗的一块巨大的火炭……这里已看不到一个人了,刘欣的脚已烫起了泡,身上的的汗几乎流乾,艰难的呼吸使他到了休克的边缘,但他的意识是清楚的,他用生命最后的能量向最后的目标走去 。那个井口喷出的地火的红色光芒在召唤着他,他到了,他笑了 。刘欣转身朝井口对面的生产楼走去,还好,虽然从顶层的窗中冒出浓烟,但楼还没有着火 。他走进开着的楼门,向旁边拐入一间宽大的班前更衣室 。井口有地火从窗上照进来,使这里充满了朦胧的红光,一切都在地火的红光中跃动,包括那一排衣箱 。刘欣沿着这排衣箱走去,仔细地辨认着上面的号码,他很快找到了要找的那个 。关于这衣箱他想起了儿时的一件事:那时父亲刚调到这个採煤队当队长,这是最野的一个队,出名的难带 。那些野小子们根本没把父亲放在眼里,本来嘛,看他在班前会上那可怜样儿,怯生生地要求把一个掉了的衣箱门钉上去,当然没人理他,小伙子们只顾在边上甩扑克说髒话,父亲只好说那你们给我找几个钉子我自己钉吧,有人扔给他几个钉子,父亲说再找个锤吧,这次真没人理他了 。但接着,小伙子们突然哑雀无声,他们目瞪口呆地看着父亲用大姆指把那些钉子一根根轻鬆地按进木头中去!事情有了改变,小伙子们很快站在一排,敬畏地听着父亲的班前讲话……现在这箱子没锁,刘欣拉开后发现里面的衣物居然还在!他又笑了,心里想像着二十多年来用过父亲衣箱的那些矿工的模样 。他把里面的衣服取出来,首先穿上厚厚的工作裤,再穿上同样厚的工作衣,这套衣服上涂满了厚厚的油泥,发出一股浓烈的、刘欣并非不熟悉的汗味和油味,这味道使他真正镇静下来,并处于一种类似幸福的状态中 。他接着穿上胶靴,然后拿起安全帽,把放在衣箱最里面的矿灯拿出来,用袖子擦乾灯上的灰,把它卡到帽檐上 。他又找电池,但没有,只好另开了一个衣箱,有 。他把那块笨重的矿灯电池用皮带繫到腰间,突然想到电池还没充电,毕竟矿上完全停产一年了 。但他记得灯房的位置,就在更衣室对面,他小时候不止一次在那儿看到灯房的女工们把冒着白烟的硫酸喷到电池上充电 。但现在不行了,灯房笼罩在硫酸的黄烟之中 。他庄重地戴上有矿灯的安全帽,走到一面布满灰尘的镜子面前,在那红光闪动的镜子中,他看到了父亲 。“爸爸,我替您下井了 。”刘欣笑着说,转身走出楼,向喷着地火的井口大步走去 。后来有一名直升机驾驶员回忆说,他当时低空飞过二号井,在那一带做最后的巡视,好像看到井口有一个人影,那人影在井内地火的红光中呈一个黑色的剪影,他像是向井下走去,一转眼,那井口又只有火光,别的什幺都看不见了 。片段三以后的事情就索然无味了,老师给我们讲汽化煤的历史,说这项技术是在八十年前全面投入套用的,那时,世界石油即将告罄,各大国为争夺仅有的油田陈兵中东,世界大战一触即发,是汽化煤技术拯救了世界……这我们都知道,没意思 。我们接着参观现代煤矿,有什幺稀奇的,不就是我们每天看到的从地下接出并通向远方的许多大管子幺 。不过这次我倒是第一次进入了那座中控大楼,看到了燃烧场的全息图,真大,还看到看监测地下燃烧场的中微子感测器和引力波雷达,还有雷射钻机……也没意思 。老师在回顾这座煤矿的历史时,说一百多年前这里被失控的地火烧毁过,那火烧了十八年才扑灭,那段时期,我们这座美丽的城市草木生烟,日月无光,人民流离失所 。失火的原因有多种说法,有人说是一次地下武器试验造成的,也有人说与当时的绿色和平组织有关 。我们不必留恋所谓过去的好时光,那个时候生活充满艰难危险和迷惘;我们也不必为今天的时代过分沮丧,因为今天,也总有一天会被人们称做是——过去的好时光 。过去的人真笨,过去的人真难 。作者简介刘慈欣,男,汉族,1963年6月出生,1985年10月参加工作,山西阳泉人,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科幻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山西省作协会员,阳泉市作协副主席,中国科幻小说代表作家之一 。[1]主要作品包括7部长篇小说,9部作品集,16篇中篇小说,18篇短篇小说,以及部分评论文章 。作品蝉联1999年—2006年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2010年赵树理文学奖,2011年《当代》年度长篇小说五佳第三名,2011年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奖,2010、2011年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科幻作家奖,2012年人民文学柔石奖短篇小说金奖,2013年首届西湖类型文学奖金奖、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2015年8月23日,凭藉《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为亚洲首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