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地而坐


席地而坐

文章插图
席地而坐【席地而坐】席地而坐读音:xí dì ér zuò,释义:泛指在地上坐,成语,意为古代人铺席于地以为坐 。
基本介绍中文名:席地而坐
拼音:xí dì ér zuò
注音字母:ㄒㄧˊ ㄉㄧˋ ㄦˊ ㄗㄨㄛˋ
结构:偏正式
解释【解释】席:以……为席(意动用法);席地:坐在地上的进餐方式 。后泛指在地上坐 。【用法】作谓语;指随便的场面 。【结构】偏正式【相近词】起步当车【同韵词】善骑者堕、大大落落、献酬交错、掩鼻而过、秋豪之末、一树百穫、以众暴寡,以强凌弱、杯觥交错、敌存灭祸,敌去召过、安枕而卧【年代】古代【英语】sit on the ground成语出处但御军整众,都无纪律,当食造庖厨,往往席地而坐 。《旧五代史·李茂贞传》成语故事唐朝时期,李茂贞因战功卓着,官运亨通 。他恃功自傲,拥重兵干涉朝政,昭宗皇帝即位后,就出兵讨伐他而失败 。后来李茂贞几次造反未成功,元气大伤 。他的军士自由散漫惯了,经常是席地而坐,开怀畅饮,大呼小叫,只好自生自灭 。成语举例席地而坐,以资何处的“它们”忽的被指挥起来 。鲁迅《两地书》二十七何时改变了席地而坐的习惯现存最古老的家具发现于东周墓中,此时的家具(桌类)已具有后世熟知的榫接结构特徵,汉代后坐具相继出现 。但此时还不是日常用具,而是仪典中供尊贵人士坐用 。换言之,唐朝以前的席地而坐的“席”,算是当时的坐具了 。魏晋南北朝时,西方的椅子、折凳等坐具陆续传入中国,从此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才由双腿盘坐在地上而变成坐在椅子上 。至隋、唐时代,席地而坐与垂足而坐两种生活习惯已经同时并存,透过现存的绘画可发现,宋、元时期垂足坐的椅、木凳及高型桌、台、案等家具已大量存在,而传统床榻等席地而坐的家具,其坐面与地面的距离亦已升高 。可见垂足坐家具已稳固地占据宋、元家具主导地位 。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逐步形成和成熟时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期 。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来看,商代开始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在这里,床虽然仅仅起到道具的作用,但可以推断,商代已出现了床,而且高度不低,下可容人 。西周的统治者还根据席的优劣和装饰特点规定了严格的“五席”制度 。五席的质地和特点并无等级贵贱之分 。春秋战国时期从大量的出土实物中得知,春秋战国出现的漆木床、彩绘床等为后来的汉代成为漆家具高峰期奠定了基础 。这床又大又矮,适合人们席地而坐的习惯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床已很普遍,而且製作水平已相当高 。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家具不仅具有使用功能,又兼有欣赏价值和观赏功能 。秦汉时期当时人们的起居方式仍然是席地而坐,室内的家具陈设基本延续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席、床、榻、几、案的组合格局,漆木家具完全取代了青铜器而占据主导地位 。西汉后期,出现了“榻”这个名称,是专指座具的 。,秦汉时期仅供坐用,后演化变成可坐可躺 。魏晋南北朝谈玄之风盛行 。出现了新的起居习惯,使席地而坐不再是指定的一种起居方式,为隋唐五代垂足起居方式与席地坐起居方式的等肩并存奠定了基础 。魏晋延续了秦汉时期以床榻为起居中心的方式 。榻在这个时期有了新的发展,还放有笔、砚和投壶,使人会文之余,还可游戏娱乐 。隋唐五代时期唐朝的社会经济发展很快在文化艺术上丰富多彩,由于大兴宫室和贵族府第,家具产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人们的起居习惯呈现席地跪坐、伸足平坐、侧身斜坐、盘足迭坐和垂足而坐同时并存的情景 。到唐朝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革,人们开始坐高,双足悬起,中国的垂足家具才逐渐兴起,经五代十国至宋代垂足家具逐步完形,并完全取代席地而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