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宣统青花瓷


清宣统青花瓷

文章插图
清宣统青花瓷【清宣统青花瓷】宣统皇帝在位仅三年,历时很短 。青花瓷多见仿古之作,水平也很高,几可追迹康熙青花 。由于时代的进步,此时制瓷已採用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所以宣统瓷已具有现代瓷的特徵 。宣统青花基本上是光绪青花的延伸,虽然做工方面有所加强,但技术上始终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民窑瓷器继续沿袭光绪传统,国外先进的制瓷技术还没有对民窑产生任何影响 。为了满足市场需要,特别是满足广大农村市场的需要,民窑粗瓷产量大大增加,间或生产少量仿古瓷和艺术瓷,中档瓷器几乎不见生产,给人们的印象是景德镇瓷业急剧衰落,这正是受当时形势所迫的写照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清宣统青花瓷
出土地点:景德镇御窑厂
所属年代:清宣统时期
概述清宣统(公元1909—1911年,清末代皇帝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年号)时期,宣统皇帝在位仅三年,历时很短 。青花瓷多见仿古之作,水平也很高,几可追迹康熙青花 。由于时代的进步,此时制瓷已採用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所以宣统瓷已具有现代瓷的特徵 。
清宣统青花瓷

文章插图
故宫藏清宣统青花缠枝莲纹盖罐据《清档》记载,在宣统二年,清政府命景德镇御窑厂为皇宫烧造了一批瓷器,主要是白釉素瓷,其中也有为数不多的青花瓷 。宣统青花基本上是光绪青花的延伸,虽然做工方面有所加强,但技术上始终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宣统二年(1910年),由清政府主导在景德镇成立了江西瓷业公司,总厂设于景德镇,分厂设于鄱阳 。公司聚集了当时清朝一批杰出的瓷业人士,他们试用机器制瓷和煤窑烧瓷,採用了当时的先进方法,生产出不少精品瓷器,其中包括一部分青花瓷 。一些满清王公贵族在景德镇订烧瓷器,署款“来鹤堂制”、“济世堂制”等 。以上三个方面的瓷器加起来数量不大,流传到今天的作品很少,故而非常珍贵 。民窑瓷器继续沿袭光绪传统,国外先进的制瓷技术还没有对民窑产生任何影响 。为了满足市场需要,特别是满足广大农村市场的需要,民窑粗瓷产量大大增加,间或生产少量仿古瓷和艺术瓷,中档瓷器几乎不见生产,给人们的印象是景德镇瓷业急剧衰落,这正是受当时形势所迫的写照 。胎釉宣统官窑瓷胎坚硬,瓷化程度高 。胎质纯净、细腻、洁白 。用手轻叩瓷胎能发出清脆的金属声音 。如果把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同类的青花瓷盘作一比较,宣统瓷胎最薄,其次是光绪,最后是同治 。民窑青花瓷的胎体多数较轻薄,胎质细密而莹润,有现代瓷的特点 。器型更加规整,胎质高度瓷化,釉面火光十足 。宣统官窑釉面有两种,一是青白釉,一是纯白釉,以白釉居多 。釉表面不见气泡点,洁白透亮,釉层很薄,但施釉均匀 。宣统官窑釉面洁白,与现代釉汁基本相同 。究其原因,是在光绪后期,景德镇御窑厂来了一些曾在日本留学专供窑业的人才,如张浩等人,他们通过学习化学方法,把釉汁中微量铁元素清除乾净,从而使官窑釉汁达到了洁白的程度 。民窑釉面于光绪时期的相同,只是施釉较厚 。青料青花呈色有三种:第一种是精炼传统青料,鲜亮娇润、釉中发色,色分多层,稳定不晕散,多用于官窑装饰;第二种蓝中带灰,多用于民窑粗器;第三种青中含紫,明艳晕散,色浮釉表,是进口的化学青料,多用于绘製民窑瓷器 。造型宣统官窑青花瓷器数量较少,如今所见的有玉壶春瓶、赏瓶、纸槌瓶、盖碗、盖罐、香炉、坛、杯以及各式盘碗等,与光绪器物没有多大区别,只是造型更加规整,胎体更加轻薄,修胎更加精緻 。碗盘圈足处理非常精细,圈足外墙内倾,内墙垂直,圈足成滚圆的泥鳅背状 。宣统民窑青花瓷器与光绪青花一样,没有多大区别,只是日用瓷多余陈设瓷,粗瓷多于中高档瓷,青花瓷的品种比光绪时少得多 。宣统民窑青花与官窑青花相比,是走了两个完全相反的极端 。民窑青花瓷器朝着粗糙方向发展,讲究便宜耐用 。因此如今所见到的宣统青花,大多胎体厚重,造型笨拙,修胎简单,足底粘有窑砂 。纹饰宣统官窑青花纹饰仍以传统纹饰为主,如龙凤、八仙、八宝、八卦、云蝠、云鹤、团花、缠枝莲、寿字等仿清三代纹饰,构图严谨,绘画风格与光绪差不多,但画工更细腻 。宣统民窑青花纹饰基本上是继承光绪纹饰的传统,少有创新 。款识宣统官窑青花瓷只有“大清宣统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一种 。青料色泽明快、鲜亮,不晕散 。字外无圈框,字型似光绪款,笔法遒劲,字型秀丽,具有很高的书法价值 。宣统时期的堂名款有“来鹤堂制”、“济世堂制”、“宜春堂制”等 。宣统民窑青花款,见具体年号款和乾支纪念款,以楷书为主,篆书为辅 。如用楷体书写“大清宣统庚戌製造”款,与光绪款识写法基本一致,随意而草率,位置不正,书法水平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