婀娜多姿的变质岩 云龙盘柱子中国之最( 四 )


变质作用的英文是“metamorphism” , 词根“meta-”的意思是“变” , 词根“-morph”的意思是“形状、形貌” , 两个词根加起来 , 这不就是“变脸”吗?所以 , “metamorphism”按照字面的意思就成了“变脸作用” , 相应地 , 变质岩成了“变脸岩” , 变质矿物成了“变脸矿物”!
当然 , 地质学家不会这样去直译 , 因为在变质过程中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外部的形貌 , 还有内部的结构构造和成分 。例如 , 前面讲过的泥质岩变质形成的“巴罗式变质带” , 其中很多矿物的变化都反映了化学成分的变化 。
在构成变质岩的矿物中 , 最典型的“变脸”要数红柱石、蓝晶石和夕线石了 。这三种矿物的化学成分都是Al2SiO5 , 但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下 , 它们会相互转变 。当温度增高后 , 红柱石和蓝晶石就会消失 , “变脸”成夕线石 , 而当压力变大后 , 红柱石和夕线石也会消失 。同一种化学成分 , 在不同的温度压力下竟会形成不同的矿物 , 这种现象叫“同质异象” 。
红柱石中国地质博物馆馆藏
这种“变脸”还出现在其他矿物中 。例如 , 石英、柯石英和斯石英是SiO2的同质异象 。它们的“变脸”主要靠压力的变化 。石英在压力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会“变脸”成柯石英 , 在压力再增大后 , 会“变脸”成斯石英 。在这三种同质异象的矿物中 , 只有石英是人们很早就认识的 , 而天然形成的柯石英和斯石英直到1960年和1962年才分别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大陨石坑中被发现 。
石榴子石夕线石云母片岩中国地质博物馆馆藏
作为同质异象矿物 , 其相互“变脸”的“本事”是由温度和压力的变化磨炼成的 。同样 , 变质岩石的“变脸”也是由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促成的 , 更确切地说 , 是高温和高压促成了变质矿物间的转化 。高温高压仅是相对于常温常压而言的 , 常温常压一般指25摄氏度和1大气压(相当于1.013巴) 。
红柱石、蓝晶石和夕线石相互转变的最低温度和压力值为500摄氏度和4千巴(相当于4000大气压) , 而形成柯石英和斯石英的最小压力分别是25千巴(大约相当于25,000个大气压)和100千巴(大约相当于100,000个大气压) , 这样的超高压在地表上是难以达到的 , 只有受到陨石冲击时 , 地表才能形成这样大的压力 。
蓝晶石
变质岩是奇妙的 。虽然人类从200多万年的石器时代就已经接触到变质岩 , 但真正开始认识变质岩只有200年的时间 。在18世纪末地质学界著名的“水火之争”中 , “火成论”旗手赫顿用大量的观察事实驳倒了“水成论” , 但“水成论”阵营的人怎么也没想到 , 在赫顿所说的“火成岩”中 , 竟然有不少变质岩 。这当然不能怪赫顿拿假证据唬人 , 因为在那个年代 , 人们心中只有火成岩和水成岩 。
“变质作用”这个术语是布埃在1820年引入的 , 而“变质岩”这个术语经莱伊尔《地质学原理》(1830~1833年)的出版流行起来 。从那以后 , 对变质岩的认识越来越深入:1893年 , 巴罗在苏格兰高地变质岩区绘制了世界上第一幅变质矿物变化带图;1920年 , 埃斯科拉首先提出了变质相的概念;1961年 , 都城秋穗提出“双变质带”概念 , 把变质作用和板块构造联系起来;1984年 , 肖邦在阿尔卑斯山发现造山作用形成的柯石英 , 提出了“超高压变质”概念 , 并指出密度小的大陆块可以深俯冲到地幔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