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甘露寺


安徽甘露寺

文章插图
安徽甘露寺【安徽甘露寺】甘露寺原名甘露庵 , 又名甘露禅林 , 位于安徽省九华山北路的半山定心石下 , 是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 。甘露寺坐落在化城峰腰 , 与祗园寺、东崖寺、百岁宫同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 。清康熙六年(1667年) , 洞安和尚建寺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安徽甘露寺
地理位置:安徽省九华山北路
原名:甘露庵
地位: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
人文历史传说动工前夜 , 满山松针尽挂甘露 , 人称奇蹟 , 又因《法华经·药草喻品》上写道:释迦说:我为大众说甘露净法 。阿弥陀有“甘露如来”、“甘露王”的称号 , 他化身说法时就有“澍甘露之雨”的话 , 遂定名甘露寺 。甘露寺地处山腰 , 又是北路朝山必经之地 , 庙宇宽宏 , 佛像众多 , 茂林修竹 , 环境十分优雅 。因此 , 香火旺盛 。洞安在此两度登坛说戒后 , 仍归伏虎洞 。乾隆间住持僧优昙开坛传戒 , 成为丛林 。道光十六年(1836年)住持僧青莲扩建 。鹹丰三年(1853年)住持僧圣传 , 时寺道兵燹 。八年(1858年)住持僧恩浩重修 。同治三年(1864年)复遭兵燹 , 次年住持僧法源等重修 。光绪二十年(1894年)住持僧大航募修 , 入京请回《藏经》一部 。1956年、1983年两次重修 , 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1985年重塑佛像上并上漆贴金 。今存大雄宝殿、配殿;寮房、钟鼓、碑刻等文物古蹟 。全寺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 。今住持尼大幸法师 。建筑布局全寺由3组民居式建筑与宫殿式大雄宝殿组合 。该寺为不规整布局 , 北面的韦驮殿和知客堂两组建筑布置在高2.5米的台基上 , 3层阁楼 , 其中知客堂墙上开4层窗户 , 实际只有3层 , 开设顶层窗户 , 增加了层次感 。韦驮殿南面高15米的大雄宝殿 , 前有半廊 , 殿身筑在高6.8米的台基上 , 宽17米 , 深15.5米 。大殿东为两层走马通楼 , 内天井 , 进深22米 , 宽15米 , 楼层上下分别为祖师殿、方丈察、掸堂和客房 。行人进入大门后 , 从山门的侧门出外 , 转向上坡十数级台阶 , 再从侧面进入大殿 , 给人以明显的空间层次感和明暗变化的效果 。寺内有3个天井、上百个外窗 , 屋面为硬山两落水或四落水 , 而大殿为歇山顶 。全寺殿宇宽宏 , 楼阁整齐 , 背倚青山 , 前有流水 , 极富诗情画意 。古人宿此寺中 , 曾有“屋角泉声落 , 床头岚气过”;“到此禅关宿 , 方知山色多”的诗句 。寺前路旁有石砌冰纹通花栏桿 , 可在古木荫下凭栏远眺 , 一览山色 。九华山诸寺一贯注重僧伽教育 。中国佛学院九华山执事修班、安徽省九华山佛学院就设在甘露寺 。早在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华严学者月霞(1858一1917年)偕楚僧普照等来九华 。1898年月霞在翠峰寺创办“华严道场”(又称“华严大学”) , “讲华严 , 造大经” 。“华严道场”学制3年 , 当时就读的学僧共32名 , 其中有后来成为近代名僧的虚云、心坚等人 。“华严道场”开创了中国僧伽教育史上办佛学院的先例 , 受到高度评价 。寺院活动1990年9月19日 , 安徽省九华山佛学院在甘露寺举行了开学典礼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专程莅临九华 , 出席开学典礼 , 并发表了热情而充满殷切期待的讲话 , 他指出 , 九华山佛学院的开办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的结果 , 这一切 , 都应感谢党和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 。赵朴初接着指出 , 人杰才能地灵 , 办佛学院的宗旨就是要培养佛教事业的接班人 。最后 , 他殷切勉励年轻的学僧们 , 要发扬地藏菩萨“众生度尽 , 方证菩提;地狱未空 , 誓不成佛”和“我不入地狱 , 谁入地狱”的伟大献身精神 , 为佛教事业和人类的和平事业而努力奋斗 , 兴起度尽众生的大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