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余姚市马渚镇斗门村 斗门村

斗门村(浙江省余姚市马渚镇斗门村)斗门村是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马渚镇下辖村,位于马渚镇的东大门,东接余姚阳明街道,南连瑶街弄村,西至庙前村,北接马漕头村,同时也是马渚镇建设新农村示範基地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斗门村
所属地区: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马渚镇下辖村
地理位置:位于马渚镇的东大门
重点项目:“四化工程”建设
历史沿革斗门是马渚镇的一个行政村,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之前属马渚区斗门乡 。斗门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 。据1987年《余姚市地名志》记载:“光绪《余姚县誌》‘陡亹(mén)坝在烛溪乡,邑西二十五里,明嘉靖间修建,后废,清同治二年重建 。’习写斗门堰,村以堰名 。”地名是一种文化传承,从陡亹到斗门,传承了近千年斗门水利交通设施变迁和地名文化的历史 。基本村情斗门村位于马渚镇的东大门,东接余姚阳明街道,南连瑶街弄村,西至庙前村,北接马漕头村,同时也是马渚镇建设新农村示範基地 。为加快斗门中心村建设,拓展村镇规划,完善马渚镇路网设施,2009年4月,斗门村三委会通过徵求党员干部、村民代表的意见,研究起草了《关于实施斗门村街路江道路南延工程的请示》上报马渚镇政府 。请示很快得到了镇领导的批示,镇政府对本工程给予很大的肯定 。牛年初始,斗门村党总支书记胡鹤鸣同志,召开了党员、村民代表大会,向大会汇报了本次工程的实施方案,代表们纷纷表示赞同,认为这是惠及斗门村的好工程 。最后大会表决通过了《关于街路江延伸到菁江渡村、瑶街弄村道路拓宽工程的决议》,代表们在决议书上籤字 。古水利工程西晋时,会稽内史贺循主持开挖了浙东运河,沟通曹娥江和姚江水系 。作为浙东运河的一段,在斗门西边挖掘了一条连线姚江和马渚中河的河道——贺墅江 。到了宋代,迎来了第二次人口向南方大迁徙 。马渚中河、贺墅江两岸的村落逐渐多了起来,大批农田得到了开垦 。由于姚江是条潮汐河,两岸农田常年受鹹水的侵入,加上频繁洪涝灾害,马渚百姓守着万亩沃土,却难以填饱饥肚 。还有贺墅堰春筑秋放也难以适应水上交通的需求,于是斗门附近九乡十八村的民众要求在马渚中河与姚江交汇处建造一项水利交通设施的呼声日益强烈 。在当时官员的主导下,请来了工匠,劈山造闸,在斗门山北侧,开凿了三个岩石断面,并挖掘部分农田,终于建起了体现了古人智慧,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的水利交通设施——陡亹 。“陡亹”是古代的水利交通设施 。据南宋《嘉泰会稽志》记载,会稽有陡亹十多处,位于马渚中河与姚江交汇处的陡亹就是其中之一 。马渚的“陡亹”由贺墅堰、菁江堰和斗门堰等组成,尤以斗门堰为主体 。三个堰筑成后,使马渚中河和贺墅江的水位得到了提高 。它不仅阻止了姚江鹹水的侵入,又积蓄了上流的大量淡水,使马渚中河两岸的万亩良田得到了有效灌溉,大大改善了当地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马渚斗门堰的主体工程是这样构成的:泄洪、调蓄、清淤方面,在斗门山的北侧,连着斗门堰,建有三孔净宽6米抽板式水闸 。水闸的基础与河底的平面持平,而且是利用斗门山坚固的岩石、在其岩石上一凿凿地开凿而成的 。这样在岩石基础上建造的水利设施,保证了它的安全牢固 。同时在水陆交通航行方面,为了便于航船拉縴,在斗门山脚下,河道南侧建有2米宽的纤(官)道 。为了南北沟通,连线北侧的官道,在水闸上建有2米宽的石板便桥,向北又建有3米长的斗门堰 。而且在其上方设有一块5米长的活动跳板,供斗门堰被水淹没时之用;旱时,斗门堰不溢流,堰便成为陆行通道,则弃用跳板 。再向北,在航道上方建有桥面2米宽的石拱桥,拱桥跨度4米,净高5米,水上船只可在桥下通过 。在石拱桥上流15米处又建有一条长10米、上宽6米的梯形石坝,在石坝斜坡面中间有一条宽2米、凹陷一定深度的通道 。通道上堆有一层厚厚的泥土,泥土一般调节到与上流水平面平,便于船只经过通道时滑行、减压 。下流大的船翻过石坝到上流行驶时,需要拖拔车坝 。因此,在石坝两侧的陆地上安装两个坝筒,以帮助船只拖拔车坝之用 。小的船可在斗门堰上自行拖到上流行驶 。另外,在斗门堰与石拱桥之间还有一个底宽10米、长50多米成三角形的鱼嘴,三边砌石,起到导流和安放坝筒的作用 。“陡亹”这个水利交通建成后,为了便于河道上下流的货物交易,繁荣市面,在靠近斗门山的山脚下建有码头 。“陡亹”建成,造福百姓 。当时有钱、施、毛三姓居民在附近定居下来,渐成集市 。这就有了“陡亹”这个地名 。1952年,因钢筋混泥土得到广泛套用,故撤除水闸、石板便桥、堰,改建为三孔净宽7.5米爱国增产闸,但仍保留拖拔车坝的石坝等 。1965年,根据国家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有关通知精神,陡亹被改称陡门 。随着汉字的简化、书写交流的方便,陡亹改写成陡门或斗门的多了起来 。新农村建设自2005年起,斗门村三委会不断加大“四化工程”建设的投入,三年来,累计投入资金535余万元:一是实施硬化工程 。累计投入500余万元,对全村的所有道路进行硬化,实现全村道路硬化率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