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 薯蓣


山药 薯蓣

文章插图
薯蓣(山药)山药(山药)一般指本词条
【山药 薯蓣】薯蓣(学名:Dioscorea oppositifolia L.)是薯蓣科薯蓣属植物,缠绕草质藤本 。块茎长圆柱形,垂直生长 。茎通常带紫红色,右旋,无毛 。单叶,在茎下部的互生,中部以上的对生 。雄花序为穗状花序,长2-8厘米,近直立,2-8个着生于叶腋 。蒴果不反折;种子着生于每室中轴中部 。花期6-9月,果期7-11月 。
分布于朝鲜、日本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贵州、云南北部、四川、甘肃东部和陕西南部等地 。生长于山坡、山谷林下,溪边、路旁的灌丛中或杂草中 。
块茎为常用中药“怀山药”,块茎富含澱粉,可供蔬食;入药能清热解毒、补脾胃亏损,治气虚衰弱、消化不良、遗精、遗尿及无名肿毒等 。
(概述图参考来源:)
基本介绍中文名:薯蓣
学名:Dioscorea oppositifolia L.
别称:山药、怀山药、淮山药、土薯、山薯、玉延、山芋、野薯、白山药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百合目
亚目:百合亚目
科:薯蓣科
属:薯蓣属
组:周生翅组
种:薯蓣
命名者及年代:L.,1753 
同义学名:Dioscorea opposita Thunb.
同义学名:Dioscorea polystachya Turcz.
形态特徵缠绕草质藤本 。块茎长圆柱形,垂直生长,长可达1米多,断面乾时白色 。茎通常带紫红色,右旋,无毛 。单叶,在茎下部的互生,中部以上的对生,很少3叶轮生;叶片变异大,卵状三角形至宽卵形或戟形,长3-9(-16)厘米,宽2-7(-14)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深心形、宽心形或近截形,边缘常3浅裂至3深裂,中裂片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侧裂片耳状,圆形、近方形至长圆形;幼苗时一般叶片为宽卵形或卵圆形,基部深心形 。叶腋内常有珠芽 。雌雄异株 。雄花序为穗状花序,长2-8厘米,近直立,2-8个着生于叶腋,偶而呈圆锥状排列;花序轴明显地呈“之”字状曲折;苞片和花被片有紫褐色斑点;雄花的外轮花被片为宽卵形,内轮卵形,较小;雄蕊6 。雌花序为穗状花序,1-3个着生于叶腋 。蒴果不反折,三棱状扁圆形或三棱状圆形,长1.2-2厘米,宽1.5-3厘米,外面有白粉;种子着生于每室中轴中部,四周有膜质翅 。花期6-9月,果期7-11月 。生长环境生长于海拔150-1500米的山坡、山谷林下,溪边、路旁的灌丛中或杂草中 。薯蓣是短日照、喜温作物 。苗期生长最适温度15-20℃ 。生长盛期最适温度25-28℃,20℃以下生长缓慢 。适宜生长在疏鬆、肥沃、土层深厚的土壤中,但扁形种和块状种在土层较浅、较黏重的土壤中也可生长 。薯蓣比较耐旱,但不耐涝,不宜种在地下水位太浅或过分潮湿的土壤中 。砂质土和壤土含水量以18%左右为宜 。分布範围分布于朝鲜、日本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河南、安徽淮河以南、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中山牛头山)、贵州、云南北部(贡山、德钦和丽江)、四川、甘肃东部和陕西南部(350-1500米)等地 。
山药 薯蓣

文章插图
薯蓣繁殖方法薯蓣繁殖一般採用芦头繁殖法和零余子育种繁殖法 。芦头繁殖法:多用块根上端有芽的一节作种,称为芦头 。在头年冬季挖采薯蓣时选择颈短、粗壮、无分枝及无病虫害的块根,块根能在地下越冬 。块根吸水力弱,切下后不久就要枯萎,喜稍湿润的环境 。薯蓣要求地势向阳、背风的沙质土壤和壤土,土壤反应为微酸性至微硷性,土层深厚、肥沃 。质地粘重、过沙或硷性强的土壤不宜栽种 。零余子育种繁殖法:霜降前后,薯蓣地上茎叶将黄萎时,从叶腋间摘下或拾起落地的零余子,晾2-3天后,放在竹篮内,盖好或装入木箱贮藏 。贮藏期内应注意鼠害,并需通气 。用零余子繁殖需须经1年培育,获得块根作种 。栽培技术整地薯蓣应实行2-3年轮作 。整地除施肥后耕翻外,主要是开挖供块茎向下伸长的疏鬆沟,一般沟深1米以上,沟宽20-25厘米,沟间距80-100厘米 。人工开沟比较费时,一般在冬前进行,开沟后回填土时,注意不要打乱土层顺序 。用专门的开沟机功效高,可在播前一个月进行 。栽植一般要求5厘米地温稳定通过9-10℃后,即可定植 。在中国蜀南及两广地区可在3月定植,四川在3月下旬至4月,华北地区4月中、下旬定植,东北5月上旬定植 。定植方法是用锄头开沟8-10厘米,将种薯纵向平放在沟中,以芽嘴为準,均匀铺开,播种密度一般3.75-4.5万株/公顷,株距25-30厘米,行距就是沟间距 。播前,在已开沟的正上方,挖深度10厘米左右的播种沟,按株距将种块顺垄平放沟中,种块上端朝同一方向,排好种后,覆土,拍平 。管理整枝搭架:薯蓣是攀缘植物,苗高30厘米前,必须搭架,架高1.5-1.7厘米,架材入土深20-30厘米 。常搭成人字架或四角架 。种块发芽时,一般可伸出1条主茎,但有时也可伸出2条以上,相应会产生2-3个块茎,相互争夺养分,使每个块茎又细又小,影响优质生产,应在出苗后,立即拔除多余的茎蔓,只留1个粗壮的主茎 。有的品种侧枝过多,中后期要适当摘去下部侧枝,以及主茎与侧枝的顶头 。零余子大量形成,影响块茎生长,一般可控制在1500-2250千克/公顷 。施肥:薯蓣需肥量大,每生产1000千克块茎,约需吸收纯氮4.32千克、五氧化二磷1.07千克、氧化钾5.38千克 。薯蓣忌氯,不宜用氯化钾,强调重施有机肥 。一般高产田基肥每公顷需施45-75立方米腐熟的有机肥、磷酸二铵350-400千克、尿素250-300千克、硫酸钾150千克左右,于整地前,撒施田间,耕翻于25厘米左右的土层中 。进入茎叶和块茎的旺盛生长期,要重追1次肥 。每公顷施氮、磷、钾複合肥400千克左右,并浇水 。灌水:前期只要表土5厘米以下湿润就不必浇水 。一般在苗1米左右浇头水;相隔20天左右,进入枝叶生长盛期,再浇二水,前2次水要浅浇,切忌大水漫灌 。二水后1个月左右,进入块茎迅速膨大期,若土壤乾旱要大水浇透 。秋季,注意排水防涝 。採收10月下旬至11月,茎叶全部枯萎时,开始收穫块茎 。块茎贮藏主要是保温防冻,适宜温度为2-4℃,相对湿度80-85% 。可堆藏、埋藏或窖藏等 。在温暖的中国南方和长江流域,可随收随上市 。零余子必须成熟收穫 。主要价值药用:薯蓣块茎为常用中药“怀山药”,根可入药,甘,温、平,无毒 。主治伤中,补虚赢,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强阴 。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 。本经 。主头面游风,头风眼眩,下气,止腰痛,治虚劳赢瘦,充五脏,除烦热 。别录 。补五劳七伤,去冷风,镇心神,安魂魄,补心气不足,开达心孔多记事 。甄权 。强筋骨,主泄精健忘 。大明 。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 。时珍 。生捣贴肿硬毒,能消散 。震亨 。食用:块茎富含澱粉,可供蔬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