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汽车零部件与整车技术重点实验室

广西汽车零部件与整车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汽车零部件与整车技术重点实验室经过长期积累,已在汽车零部件与整车先进设计製造技术方面形成了明显的特色与优势 。
【广西汽车零部件与整车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汽车零部件与整车技术重点 实验室现有LMS振动测试与分析系统、LMS噪声测试与分析系统、LMS模态与疲劳测试与分析系统、非接触都卜勒雷射振动测试仪、传声器阵列测量系统、三维数字散斑动态应变测量分析系统、动态应变与疲劳测试系统、电液比例伺服控制试验台、动态载入冲击测试系统、HALT(高加速寿命试验)&HASS(高加速应力筛选)测试系统、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系统研发平台、动力电池製备系统、动力电池及驱动系统测试系统、6KW~20kw车用驱动电机+控制器、材料测试系统、钨极氩弧焊(TIG焊)焊接系统、Leica DMI3000M金相显微镜、三维非接触线扫描雷射测头、雷射干涉仪、汽车电子干扰模拟测试仪器、汽车电控系统验证平台、超高精度三坐标测量仪、车辆网路及车身ECU测试系统、载重车轮弯曲疲劳试验机、汽车电控系统验证平台等实验设备40余台套,设备总值近1600万元 。实验室用房面积在原有500M的基础上,2012年又新增加了近1300M,使实验室的用房总面积超过了1600M 。
基本介绍中文名:广西汽车零部件与整车技术重点实验室
设备:LMS振动测试与分析系统
HALT:高加速寿命试验
HASS:高加速应力筛选
建设措施(1) 团队带头人负责制学科团队的带头人为团队的领军人物,对团队的建设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科团队建设及运行实行团队带头人负责制 。(2) 青年教师导师制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选派有经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业务指导,并督促青年教师对自己未来的个人发展方向作好定位,以使每一位年轻教师能够迅速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3) 校企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学校的地域优势、有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以广西科技大学学科队伍和东风柳汽、广西柳工、上汽通用五菱等合作单位的技术骨干为基础,同时与吉林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单位建立协作关係,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为技术顾问,充实技术力量 。(4) 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引进人才和培养后备梯队的力度,重点引进和培养相关学科的博士、教授;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或高级访问进修,以壮大学科的人才队伍;加强校企合作,选派科研骨干到相关企业技术中心和工厂进行工程实践锻鍊,建成一支技术研发能力和工程化能力双高的人才队伍 。发展规划1. 预期目标与水平实验室在“重型车辆零部件先进设计製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车辆工程”、“机械製造及其自动化”广西重点学科,“车辆强度与动力学”和“先进设计製造技术”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车辆工程中的设计、製造及控制技术”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以及“广西省级製造业信息化中心——广西科技大学製造业信息化中心”的基础上,结合自治区“14+4”千亿元产业的发展规划和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和“工业兴桂”的战略目标,加强与广西区和柳州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及企业合作,建立一个校市(企)合作、政产学研紧密结合,共同建设、共同发展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并可持续发展的硕士研究生教学培养基地,为广西汽车产业的发展输送更多高层次、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建设一支团结协作、锐意进取,能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 。实验室将以广西汽车零部件与整车製造企业的深度合作为背景,立足国内外科学技术前沿,在汽车零部件模组化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汽车轻量化与NVH技术和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关键技术等研究方向和技术领域进行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使之成为我区汽车新技术研究的创新中心、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学术交流中心 。并逐步将广西汽车零部件与整车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为国内知名、区域先进、广西领先、特色鲜明、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知识创新平台 。实验室认定后,2年内的预期目标和规划:(1)进一步凝鍊研究方向,明确各研究方向的相互支撑与关联关係 。(2)进一步凝练固定研究人员队伍,加强学术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 。(3)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实验室的共享机制,增强为企业服务的能力 。(4)进一步完善实验场地和实验设备的共享机制和实验室开放运行的制度建设,建立访问学者管理制度,加强开放基金的运行和管理,并取得研究成果的新突破 。(5)结合各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开发出具有自主智慧财产权的新成果3~6个(种),并有数个理论创新点 。(6)新增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项目3~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以上,科研经费500万元以上,申报发明专利10项以上,且获得授权3~5项,力争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以上 。(7)发表SCI、EI检索期刊论文60篇以上 。2. 学科发展、跨学科发展、交叉学科发展计画汽车新技术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标誌就是学科专业间的界限逐渐淡化和消失,汽车本身就是一个多学科相结合的产品 。因此学科发展、跨学科发展、交叉学科发展是本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根本 。3.人才队伍建设措施与计画实验室将根据发展的需要,实行有效的激励措施,充分考虑和满足科研人员正当合理、动态多样的需要,在科研启动经费、实验场地和实验室设备建设经费等方面稳定和吸引一批品学兼优、有奉献精神、勇于创新的科研人员 。实验室认定后2年内,计画在各个研究方向培养和造就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学术带头人1~2名 。通过队伍的建设,形成各个研究方向稳定的学术梯队,每个研究方向学术骨干不少于3名 。同时进一步凝练实验室的固定科研队伍,计画在2年后固定研究人员稳定在40人左右,其中高级职称超过70%,具有博士学位超过70%,40岁以下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占50%以上 。4. 开放运行措施与计画实验室将认真贯彻“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方针,实验室设立开放基金,吸引客座人员和访问学者以及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人员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创造条件接收自带经费和课题的客座研究人员来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实验室为其提供相应的辅助人员、研究场地和设备;採取联合培养研究生、接受技术人员进修培训等多种形式,实行开放式服务,以开放交流促进实验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实验室还将通过举办各类学术会议进一步建立与国内外科研单位、院校及公司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关係,并将积极选派研究人员出国学习、参加会议、学术访问,同时邀请国内外专家到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进一步扩大实验室的影响,促进相关领域科研工作的开展 。计画每年资助与实验室学术方向相关的开放课题10~20个,每2年举办一次国际学术会议或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学术会议,每年选送1~2人到国外或国内着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访问学习和合作研究 。5. 实验室管理模式依照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的要求,实验室施行科技厅和学校直接领导、学术委员会直接指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 。实验室主任在科技厅和依託单位的授权下,按照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讨论通过的发展规划开展具体工作,且具有相应的人、财、物支配权利 。实验室将全面、坚决地贯彻“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管理方针,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在广西汽车工业城市——柳州市的地域优势、产业优势和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基础,加强与企业在人才、设备、基地和项目方面的进一步紧密合作,加强资源共享,加强特色建设,努力办出特色,办出优势 。在实验室运行机制和体制建设过程中注重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努力将实验室建设成为省内相关领域的一流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研究方向介绍针对中国及广西汽车产业技术需求及发展目标,瞄準汽车零部件与整车製造技术的前沿,立足于基础和套用基础研究,整合广西科技大学机械、汽车、电子、信息、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基础,建设广西汽车零部件与整车技术重点实验室,在以下方向重点开展具有鲜明特色的科技创新研究工作:1. 汽车零部件模组化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方向本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三个研究单元:(1) 模组化设计理论与方法主要研究汽车、工程机械等机电产品模组化设计关键技术 。研究轮式装载机、柴油发动机等複杂产品的模组化方法,研究面向产品族的模组相似度计算方法及模组库重用度最佳化方法,研究模组化产品的多层次配置方法,研究基于模组化的机电产品变更方法,研究基于模组化的产品主结构生成技术,研究基于複杂网路的模组耦合关係研究;运用CAD/CAM/CAE技术对车辆关键零部件进行数位化设计与製造技术的研究 。包括车辆零部件数据管理技术或供应链管理技术研究;基于多目标协同最佳化技术的车辆关键零部件变型设计研究;複杂曲面建模与数控加工、複杂曲面零件精密线上检测关键技术研究;产品製造信息集成技术、製造资源规划技术研究等 。(2) 机械结构与系统动力学主要针对现代滑动轴承转子系统设计与製造方面对减少滑动轴承转子系统的能量损失,提高运行稳定性,降低製造成本的需求,採用非线性油膜力模型系统地研究考虑尺寸製造误差、动静态形位误差及其互动作用时滑动轴承转子系统的能量损失和稳定性的分析和计算方法,运用Taguchi理论系统地定量分析各类製造误差对系统运行特性的影响,并将系统的能量损失与稳定性等联繫起来作为最佳化的目标,寻求最佳的尺寸公差及形位公差的设计方法,使系统的综合性能受製造误差的影响较小 。在高速电主轴的力学特性方面,通过对工具机主轴高速重载运转时的热应力及热应变、动力学及热弹性力学等科学问题的研究,建立了高速电主轴动力学及热弹性力学动态模型,考虑轴承非线性非光滑接触因素,研究了主轴-轴承系统设计参数对轴端振动回响的动态影响 。并将主轴系统模型运用到铣削动力学方程中,研究非线性非光滑轴承支承引起的稳定及非稳定铣削岛现象、总结主轴-轴承系统设计参数对铣削稳定性的影响、揭示主轴端部动态特性与系统铣削稳定性之间的本质联繫 。(3) 汽车零部件新材料製备理论与方法主要研究汽车用铝合金及其複合材料製备与加工中的基础问题,探索合金中析出相的形成机制及微观结构,合金製备与加工中织构的形成机理,材料疲劳与蠕变机制等科学问题,获得材料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係;开展汽车用球墨铸铁及其複合材料製备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针对钢铁、铝合金等汽车零部件材料的雷射表面强化技术中的基础理论问题开展深入研究,通过实验与有限元模拟相结合的方式研究雷射表面处理过程中熔池内温度场分布、熔池流的对流机制,冷凝时熔覆层内发生的组织变化过程及其规律;加工过程中表面温度场的影响因素等关键基础问题,完善现有雷射加工理论及加工工艺 。2. 汽车轻量化与NVH技术研究方向虽然已开发国家多年来对汽车轻量化与NVH技术给予了高度重视,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理论与技术研究成果和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经验,但由于问题的複杂性,该领域目前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理论和技术空白,目前尚未形成已开发国家技术垄断的格局 。为了使我区乃至国内汽车行业充分把握这一时机,在跟蹤、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力求在汽车轻量化与NVH的基础理论和套用技术方面取得某些方面的率先突破,带动我区汽车轻量化与NVH技术的整体跨越式发展,以形成“后发优势”,推动我区汽车工业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健康发展 。多年来我校汽车轻量化与NVH研究团队结合“车辆工程”广西重点学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自治区高校人才小高地和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科学基金以及高校博士点专项基金的资助下,在汽车轻量化与NVH技术的研究方向上,达到了在国内外处于先进水平的研究实力 。本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二个研究单元:(1) 汽车轻量化技术(a)基于现代设计理论的汽车零部件结构最佳化设计理论研究採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和设计理论,创新最佳化设计工具和轻量化设计理论,结合CAE仿真技术,最佳化零部件结构设计,套用多学科相结合的最佳化设计手段,将有限元理论、基于灵敏度分析的最佳化设计方法及拓扑最佳化理论等套用于零部件结构的动、静态特性计算和分析中,开展汽车零部件的结构最佳化设计,为有效利用材料的力学特性提供理论支撑,为汽车关键零部件的轻量化结构创新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b)新材料在汽车轻量化方面的套用研究为有效减轻汽车的整车重量,目前国际上主要採用具有高比强度、比刚度的轻质合金材料用以代替现有的金属材料 。为此,通过实验方法研究各种金属合金材料的合成工艺与材料特性,通过实验测试与仿真分析手段探索性地研究将具有高比强度、比刚度的非金属材料,如碳纤维增强树脂基複合材料和有机纤维複合材料用于零部件关键部件的可行性 。与此同时,创造性地将广泛用于土木工程中的预应力技术用于汽车关键零部件中,研究基于预应力技术的汽车零部件的力学特性 。为新材料在汽车轻量化方面的套用做出有益的尝试 。(c)先进制造技术和工艺在汽车轻量化方面的套用研究为确保零部件具有更高尺寸精度、更精细的工艺参数,达到零部件轻量化的设计要求,需要採用先进的製造技术和工艺方法 。内高压成形技术就是目前汽车複杂零部件先进生产工艺的代表 。为此,本研究以数值计算为主要研究手段,结合理论分析、实验测试对各种金属管件材料在内部高压液体与水平补料进给推力共同作用下成形特性进行研究 。针对不同汽车零部件几何特点,设计不同的成形模具,通过数值仿真分析手段结合相关的实验方法,了解并掌握管件材料在内高压成形过程中的形变规律,提出合理的零部件成形的载入路径,为内高压成形技术在汽车零部件生产与加工中的套用奠定重要基础 。(2) 汽车NVH技术(a)声场重建技术在汽车噪声控制中的套用研究声场计算(尤其是中高频段)和声场重建技术是噪声控制的理论基础 。在这一研究领域,我们已建立了一种用于声场计算和重建的独创方法和技术,提出了基于快速傅立叶变换求解任意形状空穴声辐射(散射)问题的快速複数矢径波叠加法和快速复源点波叠加法,这些方法相对于传统的声场计算和重建方法,它们的计算精度和效率显着提高 。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声全息检测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工作;同时开展对运动振源目标识别方法的研究工作,并结合智慧型材料(主要是智慧型阻尼材料)和现代控制技术(智慧型控制技术)开展对车辆乘员舱内噪声和运动车辆的辐射噪声(环境噪声)的主动控制相关基础理论和套用技术的研究工作,是今后的主要研究内容 。(b)主动和被动约束层阻尼材料在汽车振动与噪声控制中的套用研究主动(智慧型)和被动约束层阻尼材料(智慧型材料)在汽车振动与噪声抑制方面的套用,具有抑制效果好、成本低、工程化套用前景广阔的强大优势,近年来已成为减振、降噪领域的重要研究热点 。在这一研究领域,我们对被动约束层阻尼(PCLD)、主动约束层阻尼(ACLD)和磁性主动约束层阻尼(MACLD)等智慧型阻尼材料在结构振动与噪声抑制方面已开展了多年的基础研究工作,在理论建模、分析方法、最佳化设计以及最优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明显理论创新的研究成果,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已具备了很好的研究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着力拓展主动(智慧型)和被动约束阻尼材料(或其它智慧型材料和智慧型结构)在汽车车身结构的振动抑制和乘员舱内噪声抑制方面的套用基础研究,着重开展智慧型材料在车辆结构振动和噪声抑制方面的理论建模和最优控制方法方面的套用基础研究;同时开展智慧型材料在车辆悬挂系统上的套用基础研究;开展汽车智慧型覆盖件(智慧型蒙皮)的套用基础研究;开展新型吸音、吸能、吸热材料的套用基础研究;开展智慧型泡沫金属的套用基础研究(包括性能研究和製备方法研究等) 。可以预见,进一步深入开展该方向在汽车工程领域的套用基础研究和工程套用推广,必将极大地提高汽车NVH品质参数,也必将对我区汽车工业向中高档轿车转型升级以及工程机械(车辆)出口创汇产生较大推动作用 。3. 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方向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不同于传统燃油汽车的动力系统,电动汽车可能具有两个动力源,或者两个以上的动力源,但不管如何,其动力系统都要涉及电机及其驱动系统、动力电池、DC-DC变换器等部件,以及对它们的控制问题,因此,电机驱动技术、动力电池技术以及相关的控制技术构成了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关键技术 。本方向围绕这些关键技术,开展相关的研究 。本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三个研究单元:(1) 电机驱动系统及控制算法电机是电动汽车的核心动力,其驱动系统实现电机的运转控制,是很重要的核心部件 。本研究涉及车用感应电动机、永磁无刷电动机、开关磁阻电动机等电机的速度控制和运行的效率最佳化等问题,利用先进性控制理论,并借鉴已有电机驱动系统控制算法和微处理器实现技术,通过控制仿真和台架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索出电机驱系统控制性能优异、能耗少、效率高和利于工程实现的控制算法和策略,并研製出电机驱动系统及其控制器,研究电驱动系统的小型化和轻量化设计方法 。特别地,由于电动汽车运行工况的複杂性,为了避免单一控制策略在电机运行中複杂工况导致的参数辨识误差所引起的控制偏差甚至控制失效等问题,必须要研究电动汽车电机在不同的运行时段所採用的对应控制策略,以提高电动汽车的动静态性能 。如,电动汽车在低速和启动时实现大转矩快速跟随,中低速阶段的节能控制,高速阶段的快速弱磁控制,制动阶段的能量回馈控制等 。(2) 电动汽车DC-DC变换技术双向DC-DC变换器是新能源汽车关键的零部件,是汽车能源流动和控制的核心 。它是实现在汽车电动状态下利用蓄电池、超级电容等供电以及在制动或减速过程中回收并存储能量的关键,同时通过双向DC-DC变换器控制系统对能量流动大小、方向等进行控制,保证汽车行驶稳定性以及合理及时回收能量 。本研究开展双向DC-DC变换器进行原理分析和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拓扑结构的最佳化设计研究;开展双向DC-DC变换器与电机驱动系统整体集成设计的理论研究,达到双向DC-DC变换器在性能基本不变的情况,减少功率开关器件的目的,降低变换器的成本、体积、重量,为开发全新的DC-DC变换系统提供理论基础;研究快速动态回响计算的新方法和抑制动态超调的措施与方法;从保证双向DC-DC系统準确回响命令值的角度,结合车辆行驶特性,进行系统全工作域动态性能最佳化设计等;研究其适用的自适应控制,以适应电动汽车双向DC-DC变换器良好的控制需要;根据电动车辆複杂行驶工况的要求,从功率损耗、电平波动、载波频率变化、动态过程回响等角度对双向DC-DC系统的过程效率最佳化理论研究,重点对动态过程的效率最佳化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形成动态效率最佳化理论;研製出双向DC-DC变换器及其控制系统样机,达到功率变换效率提高的目标 。(3) 车用动力电池及测试管理技术在电池的製备技术和材料方面,主要研究锂离子电池电极/溶液界面的基本物理化学问题,锂离子电池的电解质与正负极材料,锂离子电池的製备与管理控制技术,基于超级计算的动力电池材料的设计、计算理论和方法,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电子结构计算、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多尺度计算的动力电池材料性能预测方法 。从测试管理角度,开展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充放电特性研究,充放电一致性和充放电方法研究,各种车载能源模式下智慧型能量管理系统的研究,蓄电池及超级电容荷电状态(SOC)算法的研究、电池寿命状态(SOH)、电池能量状态(SOE)、多能量源互补状态的控制策略研究以及电动车用动力电池的性能评价体系研究等 。机制建设广西汽车零部件与整车技术重点实验室的运行方式施行教育厅和学校直接领导、学术委员会直接指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 。实验室主任在科技厅和学院的授权下,按照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讨论通过的发展规划开展具体工作,且具有相应的人、财、物支配权利 。实验室将全面、坚决地贯彻“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管理方针,努力将本实验室建设成为省内相关领域的一流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包括:(1)责任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负责审议实验室建设目标、建设任务和研究方向,审议实验室的重大学术活动、年度工作报告,审批开放研究课题 。实验室主任负责编制实验室建设规划和工作计画,并具体实施和检查执行情况;组织开展科研活动以及社会服务和技术开发等工作 。(2)人事管理制度:实验室在确保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施行以竞争和流动为核心的人事管理制度 。实行人员聘用制,逐步实行按需设岗,竞聘上岗和以岗定酬的管理方式,通过竞争和流动来提高实验室队伍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3)经费管理制度:实验室经费的使用须经实验室主任审批通过,大数额经费使用须经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方可由实验室主任批准 。实验室经费主要包括运行费、建设费和科研费 。实验室的运行经费主要用于实验室公用设备的运行、维护、更新以及实验室日常开支 。若当年的运行经费有剩余,在下一年度的运行经费下拨后转入实验室建设经费中 。实验室的建设经费主要用于青年教师科研启动经费和资助实验室学科发展所需要的实验仪器购置费用等 。实验室科研经费主要用于科研工作所需要的小型仪器、材料等,实验室教师的业务出差、参加学术会议等费用,协作费用、测试费用、资料费用,公共仪器的运行费等 。(4)设备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对其购置(包括对大型贵重仪器设备的申请、论证、审批)、使用直至报废的全过程实施管理,最佳化配置,提高仪器设备的完好率、使用率,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实验室购买大型仪器设备时,必须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和可行性论证,确保所购设备品质性能良好 。凡属学校仪器设备,不论其经费来源及进入渠道,都要建档入账,不得滞留账外 。仪器使用人要对所使用的仪器的完整性、完好率负责 。要以科研与人才培养为中心,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 。大型仪器由专人管理,其它仪器根据功能和项目需要放置于各研究室 。符合开放条件的仪器设备都对外开放 。根据使用率评估确定购买与否,并与申请者和设备管理者的责任紧密挂鈎 。申请报废的仪器设备,必须由实验室主任审批后才可执行报废手续 。(5)开放制度: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的运行机制,打破实验室人才、设备的部门所有,合理利用实验室资源,实验室中的仪器设备,尤其是大型试验仪器设备面向全省开放 。(6)学风建设制度: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学风建设制度,加强科研学术道德教育制度建设以及科研诚信体系建设 。反对获取不当名誉和利益,抵制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行为,坚持严谨治学,保证科学研究成果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反对急功近利,杜绝学术剽窃欺诈行为 。(7)学术交流制度:鼓励与国内外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短期访问和学术交流 。派遣优秀研究人员特别是优秀中青年科研人员出国从事合作研究或学术交流 。举办或承办大型国际/国内会议,及时了解相关领域科研进展动态,推动实验室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扩大实验室在国内外的影响 。(8)目标考核制度:实验室对各个岗位设定採取“按需设岗、竞聘上岗”的原则,并对岗位人员施行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布置任期内的科研任务,包括纵横向经费、高级别项目、专利、论文、成果、为社会服务的典型业绩等 。定期考核目标完成情况,将目标考核结果作为岗位津贴与奖酬金髮放的主要参考标準 。背景资料广西科技大学是位于柳州市的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的普通高等院校 。多年来,广西科技大学依託柳州市这一广西工业经济中心和西南地区工业重镇的地域优势,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不断加强学校学科及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解决了一批涉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科研问题,实现了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区域的竞争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形成了特有的“校市共建、校市相融、校企合作”办学特色,为产学研合作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并培育出了广西重点学科“车辆工程”、“机械製造及其自动化”和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车辆强度与动力学实验室”,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车辆工程设计、製造及控制技术创新团队” 。1996年组建了广西第一家以车辆结构设计、仿真和试验为特色的“汽车工程研究所”;2004年组建了“广西科技大学製造业信息化中心”;2005年与广西大学、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广西工程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0年“重型车辆零部件先进设计製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获得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