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代长


王代长

文章插图
王代长【王代长】王代长,男,1965年7月出生,湖北襄樊人,博士后,硕士生导师,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壤环境化学 。
基本介绍中文名:王代长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65年7月
性别:男
学习工作履历1982.9—1986.7,华中农业大学,土壤学专业 。1986.7—1988.9,湖北林业学校,教师 。1988.9—1991.7,土壤化学(硕士学位),华中农业大学 。1991.7—2000.9,湖北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原湖北襄阳农校) 。2000.9—2003.7,土壤化学(博士学位),华中农业大学 。2003.8—2005.7,农业资源利用博士后流动站,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2005.7— 今,河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任教,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心实验室主任 。科研项目1.2007.1-2008.12,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开放基金课题,0751010004, 可变电荷土壤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转化及动力学研究, 3.0万,主持 。2.2005.9—2008.9,河南农业大学博士基金,30200165,城市废水污染物的清洁技术研究,5.0万,主持,河南农业大学 。3. 2006.1-2008.12,河南农业大学创新基金,2006-CX-017, 土壤重金属形态转化及动力学研究,3.0万,主持,河南农业大学 。4. 2006.6-2007.6,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南阳唐河小麦测土配方施肥,3.0万,主持,完成 。5. 2006.1—2008.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571082,土壤中DNA的反应性、可提取性与指纹图谱特徵,2.0万,参与 。6.2004.1- 2005.7,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0325001):“土壤污染的化学过程与农产品安全的基础研究”,参与完成部分工作7.2003.1-2005.7,(973项目)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壤和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规律与调控原理(2002CB410805):“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环境行为与生态效应”,参与完成部分工作8.1999.8-2004.7,(973项目)“土壤质量演变规律与持续利用”中的子课题(G19990118):“土壤酸化过程、致害机理及调控理论”,主要参与完成9.2000年-2003年,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KZCXZ—401):“典型地区土壤污染的风险评价与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参与完成10.2000年-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071046):“酸沉降下红壤中养分离子加速淋失过程的电化学法原位示蹤”主要参与完成11.1999年-2002年,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项目(百人计画):“土壤中污染物的环境化学行为及生态效应”,参与完成12.1999.01-2003.06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49831050):“土壤表面电化学特徵及其化学表现的研究”,参与完成着作教材1.2008年:973项目专着《红壤质量退化的机理与调控理论》参与编写:红壤酸化过程与红壤质量即将出版2. 2008年:973课题专着《土壤质量演变与调控》参与编写:红壤酸化过程及生态环境效应即将出版3.2008年:《环境土壤学》,参与编写《土壤物理性质及其环境意义》4.《土壤与肥料》,1996.7,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ISBN7-8103-460-7,IV S158,参与编写:第八章 化学肥料,约4.0万字,第九章 有机肥料,约4.0万字,5.《农业推广与技术经济效益评价》,1995.10,中国农业出版社,ISBN7-109-04139-5/F.468,参与编写:第九章 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的方法,约1.5万字6.《酸化土壤表面离子的反应动力学》,2009.08.01 。黄河水利出版社, ISBN: 9787807346913,独着 。
王代长

文章插图
着作教材发表学术论文1.王代长,蒋新,贺纪正,卞永荣,郜红建.酸性土壤中重金属Cd 的吸附与运移特性.《环境化学》,2007,26(3):307-3132.王代长,蒋 新,贺纪正,邓建才,王慎阳,饶伟.有机酸解吸土壤及矿物表面Cd的动力学特徵.《环境化学》,2007,26(6):762-7673.王代长,蒋新,贺纪正,邓建才,卞永荣.H+ 和有机酸对可变电荷土壤铝释放的动力学研究.《地球化学》,2006,35(6):651-6594.王代长,胡红青,李学垣.酸性土壤上磷矿粉释磷机理与农学效应.《中国农学通报》,2006,22(9):242-2455.孙志成,王代长,蒋新,卞永荣,王芳,周立祥.酸性条件下H+-Cu 2+在红壤表面反应的能量特徵.《环境化学》,2006,25(6):705-7096.刘芳,介晓磊,孙巍峰,化党龄,刘世亮,王代长.磷、镉互动作用对菸草生长及吸收积累磷、镉的影响.《土壤通报》,2007,38(1):116-1207.饶伟,王慎阳,刘芳,王代长(通讯作者).几种磷矿粉中磷和丐溶出动力学特性.《中国农学通报》,2007,11,224-2278.王代长,蒋新,卞永荣,郜红建,焦文涛.模拟酸雨条件下Cd2+在土壤及其矿物表面的解吸动力学特徵.《环境科学》,2004,25(4):117-122,(EI)9.王代长,蒋 新,卞永荣,孙磊,李睿,贺纪正.模拟酸雨对不同土层酸度和K+淋失规律的影响.《环境科学》,2003,24(2):30-34,(EI)10. 王代长,蒋 新,卞永荣,贺纪正.酸沉降下红壤对K+吸附特徵及反应动力学.《中国环境科学》,2003,23(2):171-175,(EI)11.王代长,蒋 新,贺纪正,卞永荣,王芳.酸性条件下H+-Ca2+在红壤表面反应的能量特徵.《土壤学报》,2004,41(4):536-54312.王代长,蒋新,贺纪正,赵振华,孙磊,郜红建.模拟酸雨对阳离子在土体内迁移的影响.《地球化学》,2004,33(1),46-5213.王代长,蒋新,贺纪正,卞永荣,焦文涛.模拟酸雨下H+-Ca2+在红壤表面的动力学特徵.《环境化学》,2004,23(4):403-40814.王代长,蒋 新,卞永荣,徐仁扣,贺纪正.酸沉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 11(1):107-10915.王代长,蒋 新,卞永荣,徐仁扣,贺纪正.酸沉降下加速土壤酸化的影响因素.《土壤与环境》,2002,11(2):152-157 16. 卞永荣,蒋 新,王代长,赵振华.五氯酚在酸性土壤表面的吸附-解吸特徵研究.《土壤》,2004,36(2):181-18617.王 芳,蒋 新,王代长,余贵芬.模拟酸雨作用下红壤中铜离子的释放动力学.《环境化学》,2003,22(4),340-34418.焦文涛,蒋 新,余贵芬,王代长,卞永荣,邓建才.土壤有机质对镉在土壤中吸附一解吸行为的影响.《环境化学》,2005,24(5):545-54919. 郜红建,蒋 新,王 芳,卞永荣,赵振华,王代长,焦文涛.叶类蔬菜有机氯农药残留测定过程中的提取和净化.《环境化学》,2004,23(5):587-58920.孙 磊,蒋 新,周健民,焦文涛,王代长,王芳.五氯酚污染土壤的热修复初探.《土壤学报》,2004,41(3):462-46521. 郜红建,蒋 新,常江,王代长,赵振华,卞永荣.根分泌物在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中的作用.《生态学杂誌》,2004,23(4):135-13922. 邓建才,蒋 新,王代长,卢 信,郜红建,王 芳,农田生态系统中除草剂阿特拉津的环境行为及其模型研究进展.《生态学报》,2005,25(12): 3359-336723.邓建才,卢 信,陈效民,王代长,蒋 新.封丘地区土壤水分扩散率的研究.《土壤通报》,2005,36(3):317-32024. 郎印海,蒋 新,D. Martens,王代长,王芳.不同预处理技术提取沉积物中多氯联苯有机物的比较.《环境化学》,2003,22(5):526-52725.赵振华,黄巧云,蒋 新,王代长,郜红建,李学垣.草酸对土壤胶体与矿物表面酶的吸附及活性影响.套用生态学报,2005,16(3):533-53826.Lei Sun, Xin Jiang, Jianming Zhou, Daichang Wang. Analysis of trace pentachlorophenol (PCP) in red earth by ultrasonic extraction and GC-ECD, Analytical Chemistry, 2003, 31(6): 716-719,(SCI)27. Gao Hong-jian, Jiang xin, Wang fang, Bian Yong-rong, Wang Dai-chang, Dend Jian-cai and Yan Dong-yun. Residual Level of Chlorinated POPs and Estimation of Their New Input in Agricultural Soils from Taihu Lake Region. Pedosphere, 2005,15(3):301-309,(SCI)28.H.J. Gao, X. Jiang, F. Wang, D.C. Wang, Y.R. Bian. Residual Levels and Bioaccumulation of Chlorinated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 in vegetables from suburb of Nnanjing, China.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2005,74(4): 623-680,(S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