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戏剧


新加坡戏剧

文章插图
新加坡戏剧【新加坡戏剧】新加坡是多民族国家 , 华语话剧在剧坛上占主导地位 。1919年 , 演出了《傻儿福》、《灾民泪》等话剧 。30年代初开始公演具有地方色彩的《绿林中》和《兄妹之爱》等 。1937年中国“七七”事变后 , 许多剧团演出了抗日救亡剧《警号》和《放下你的鞭子》等 。当时以《怒涛》、《伤兵医院》和《民族公敌》的演出效果最好 。当地剧作家也创作了《阴谋的把戏》等反对汉□汪精卫的街头剧 , 并组织马华巡迴剧团到马来亚演出和推动各地成立剧团 。1942年日军南侵后 , 剧坛停止活动 。
基本介绍中文名:新加坡戏剧
外文名:Singapore Dram
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 华语话剧着重反映人民的悲惨遭遇和争取合理化生活的迫切要求 。这类独幕剧主要有杜边的《明天的太阳》、朱绪的《和平以后》、王秋田的《喜讯》和岳野的《风雨牛车水》等 。1948年英殖民当局颁布紧急法令,戏剧活动进入低潮 。反映现实的剧作只有韩萌的《不再受骗》和白寒的 5幕讽刺剧《头家哲学》 。1953~1956年反对黄色文化运动期间涌现出一批新人新作 , 如刘仁心的《废除妾侍》和黄毅的《新生命》等 。自1957年至独立前 , 现实主义的剧作主要有李星可的戏剧集《桥上》、悲剧《报穷》、喜剧集《快艇》、历史剧与哑剧集《绿洲》以及林晨的戏剧集《建屋工地上》和朱绪的多幕剧《海恋》等 。1945~1965年演出的中外名剧已超过260齣 , 演出团体达50多个,其中业余剧团和各中学的戏剧团体各占一半 。此外 , 也演出基督教人士创作的《第一件事》和《阴间的客人》等剧目 。新加坡共和国成立以来1965年新加坡共和国成立以来 , 戏剧活动日趋活跃 。文化部从1978年起每年举办一次戏剧节 。这时期的戏剧集主要有田流的《田流剧作集》、王里的《悬崖》和关新艺的《学店》等 。多幕剧有刘仁心的《百年树人》和史可扬的《生活的旋律》等 。另有集体创作的剧本《喂 , 醒醒!》和《成长》等 。1982年南方艺术研究会演出反映青年恋爱问题的《金银花》以及由14个剧团联合演出的社会问题剧《小白船》,均获成功 。同年,新加坡写作人协会设立“黄望青剧本、小说奖” , 评选出的获奖剧本有谢明的《芳蹤何处》、蔡淑卿的《老树浓荫》和林君祥的《钻戒》 。1984年 , 长达27集的电视连续剧《雾锁南洋》播放后 , 受到好评 。《田流剧作集》书影在马来语话剧方面 , 1952年成立的马来艺术协会话剧团曾上演由团长班尼·敏·旺译成马来语的《雷雨》和《哈姆雷特》以及马来话剧《盲女之恋》等 。1955年成立的斯里瓦纳马来话剧团演出了《山峰》和《可爱的人》等剧目 。团长纳特普特拉着有话剧、电视剧和广播剧等剧本200多部 。在英语话剧方面 , 1961年成立的英语实验话剧团曾用英语演出《雷雨》 。至1983年为止,共演出《苏珊的舞会》等英语话剧42部 。当地的英语剧本有吴宝星的《微笑之余》和杨罗柏的《新加坡 , 你在何方》等 , 大都强调各民族和睦相处和反映新加坡人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凌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