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生态系统


红树林生态系统

文章插图
红树林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一般包括红树林、滩涂和基围鱼塘三部分 。一般由藻类、红树植物和半红树植物、伴生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因子以及阳光、水分、土壤等非生物因子所构成 。
分解者种类和数量均较少,且以厌氧微生物为主,有机体残体分解不完全 。消费者主要是喜湿鸟类尤其是水鸟和鱼类,底栖无脊椎动物、昆虫,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亦较常见,哺乳动物种类和数量较少 。
基本介绍中文名:红树林生态系统
包括:红树林、滩涂和基围鱼塘
类型:红树科植物
分布:隐蔽海岸
简介红树林生态系统是由生长在热带海岸泥滩上的红树科植物(常绿灌木或乔木)与其周围环境共同构成的生态功能统一体 。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主要植物种为红树、红茄莓、角果木、秋茄树、木橄、海莲等 。它们具有呼吸根或支柱根;当果实在树上时种子即可在其中萌芽成小苗,然后再脱离母株,下坠插入淤泥中发育为新株(胎萌习性) 。中国福建、台湾、广东、广西部分沿海滩涂地区均有分布,也存在于印度、马来西亚、西印度群岛和西非 。红树林对海防的意义很大,也是海岸滩涂动物的栖息地 。生境特徵1.地质地貌 红树林主要分布于隐蔽海岸,该海岸多因风浪较微弱、水体运动缓慢而多淤泥沉积 。因此,它与珊瑚礁一样都是“陆地建造者” 。自然发育的滩面,平坦而广阔,常可沿河口海湾、三角洲地区或沿河口延伸至内陆数公里 。红树林大部分分布于潮间带,而以中潮滩为最繁茂区 。红树林生长与地质条件也有关係,因为地质条件可能影响滩涂底质 。如果河口海岸是花岗岩或玄武岩,其风化产物比较细粘,河口淤泥沉积,适于红树林生长 。如果是砂岩或石灰岩的地层,在河流出口的地方就形成沙滩,大多数地区就没有红树林生长 。2.底质 红树林适合生长在细质的沖积土上 。在沖积平原和三角洲地带,土壤(沖积层)由粉粒(silt)和粘粒(clay)组成,且含有大量的有机质,适合于红树林生长 。一般红树林土壤是初生的土壤,含盐量0.2%~2.5%,pH 4—8,少有pH 3以下或pH 8以上 。3.温度 红树林分布中心地区海水温度的年平均值为24~27℃,气温则在20—30℃範围内 。我国海南岛海口的海水温度年平均在25℃左右,而厦门港年平均水温为21,7℃,平均气温为20.9℃ 。后者红树林种类仅5种,比前者红树植物种类25种少得多 。4.海水和潮汐 含盐分的水对红树植物是十分重要的,红树植物具有耐盐特性,在一定盐度海水下才成为优势种 。虽然有些种类如桐花树、白骨壤既可以在海水中生长,也可以在淡水中生长,但在海水中生长较好 。另一个重要条件是潮汐,没有潮间带的每日有间隔的涨潮退潮的变化,红树植物是生长不好的 。长期淹水,红树很快死亡;长期乾旱,红树将生长不良 。生态平衡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和动物以及微生物等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相互依赖而又相互制约,而所有生物又都依赖环境同时又作用于环境,它们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动态的平衡制约关係就称为生态平衡 。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是一种脆弱的平衡,其中包含着许多生物和环境因子 。一旦由于人为等因素破坏了结构中的某一部分,就可能造成整体失衡 。生态价值1.红树林是生物的理想家园由于红树林具有热带、亚热带河口地区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特徵以及特殊的鹹淡水交迭的生态环境,为众多的鱼、虾、蟹、水禽和候鸟提供了栖息和觅食的场所 。因此,红树林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物种多样性 。红树林是候鸟的重要的中转站和越冬地 。据统计,每年在深圳湾红树林湿地停歇和觅食的冬候鸟及过境鸟约有10万只,超过190种 。2.天然的海岸防护林红树植物的根系十分发达,盘根错节屹立于滩涂之中 。红树林对海浪和潮汐的冲击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可以护堤固滩、防风浪冲击、保护农田、降低盐害侵袭,对保护海岸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内陆的天然屏障,有“海岸卫士”之称 。3.净化海水红树林可净化海水,吸收污染物,降低海水富营养化程度,防止赤潮发生 。4.促淤造陆红树林在海滩上形成了一道樊篱,发达的支柱根加速了淤泥的沉积作用 。随着红树群落向外缘发展,陆地面积也逐渐扩大 。5.科研、教育、生态旅游红树林是最具特色的湿地生态系统,兼具陆地生态和海洋生态特性 。其特殊的环境和生物特色使得红树林成为自然的生态研究中心,对科普教育、发展生态旅游业也有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