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跑好生命接力第一棒

深夜,北京东四环,一辆120急救车行驶在回程路上。一男子疑似癫痫发作,急救人员迅速出车,行至半路被告知症状缓解,家属选择中途退车。
随车医生许森揉了揉眼睛,看了下表,2点15分。当晚,算上这次中途返回,许森急救小组已完成4次半出诊任务:
一位94岁老人垂危,车到时已无生命体征。
一名青年男子饮酒过量,呕吐不止,急救人员为其检查后扶他回房间休息。
一名中年男子大量呕血,现场紧急救治后送往民航总医院。
一名老年女性呼吸急促,并伴有憋喘,急救人员及时赶到,对其进行救治。
每天,300余辆救护车和近2000名急救人员辗转奔驰于北京的大街小巷、社区楼宇,在人们眼中,他们是“车轮上的急诊室”,连接千家万户,身处挽救生命的最前线。
近几日,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再度紧张,北京急救中心第一时间启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响应机制,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日常急救工作,将风险防控关口前移,加强120指挥调度中心受理电话的流行病学史问诊及流调工作,不遗漏任何一条与疫情相关的信息。

接力|跑好生命接力第一棒
文章插图
疫情期间,急救人员穿戴好防护服、护目镜投入工作。图/北京急救中心
挽救生命最前线
许森,北京急救中心东区分中心急救医生,从业15年,在院前急救领域有着丰富经验。
工作中,他与护士吴莹、司机王新及两名担架员相互配合,组成五人急救小组,负责辖区急救、转运等工作。
“高碑店文化大街,一名男子大量呕血,已近休克……”7月29日晚9点35分,接到出诊指令后,许森和队员们迅速出发。
途中,王新数次电话联系对方核实具体地址,但始终未打通,只得边打电话边问路,摸索着向目的地行进。
“一般来说,15分钟内到达现场是没问题的,但有时候,因为地址不详、电话不接等原因会导致延迟。”每次,王新总是不忘提醒家属:“保持电话畅通。”
赶到现场,许森和吴莹提着诊箱、心电监测仪等设备,三步并作两步爬上楼,担架员紧跟其后。房间里,一名中年男子瘫倒在床,面色苍白、呼吸急促,不时呕血。止血、喂药、输液……许森他们迅速展开现场救治,随后紧急将患者送往民航总医院急诊科。
交接后走出大门,许森从车里拿出一瓶矿泉水,一口气灌下半瓶。“争分夺秒地完成救治工作,体力消耗大,精神压力也不小。”他告诉《民生周刊》采访人员。
急救,在我国医疗急救体系中分为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120急救属于前者。目前,在北京执行一线出车任务的医生、护士、司机共计3571人,担架员973人。他们遍布于北京全市各个急救站点,重复着“白夜下休”4天为一轮回的工作与生活。
许森说,作为挽救生命的最前线,院前的任务就是为后续救治提供先决条件。“保证人是活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跑好生命接力的第一棒。”

接力|跑好生命接力第一棒
文章插图
7月29日晚,急救人员把病人送至民航总医院抢救。图/贾伟
分级分类 争分夺秒
7月30日,《民生周刊》采访人员来到北京急救中心调度指挥大厅,全市120急救车的派车指令均从这里发出。
近20名调度员紧张有序地工作着。“从采集流调、地址、病情、姓名、年龄等信息,然后调度派车,整个流程要求在两分钟内完成。”当班组长狄珊珊说。
接听电话,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狄珊珊告诉采访人员,作为一名合格的调度员,要懂得医疗知识,掌握急救技能,如心肺复苏、创伤处理等。此外,还要细心、耐心,有责任心,“事关生命安全,不能放过一点蛛丝马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