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街不仅有美食,还有数不尽的名人、史事和风情 北京市宣武区的历史之最( 二 )


驼铃声的苦难这条南北走向,有着700 多年历史的老街并不长,它如同一条项链,把街道两边20 多条胡同,像珍珠一样给串了起来 。这是京城回民最集中的地区 。
20 世纪80 年代初,我的工作单位在右安门内大街,家住西单辟才胡同,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都要穿过牛街 。
那时的牛街,周边的胡同还都在 。路窄,但有古韵 。路两边是一家一户的小院 。院门高矮不一,偶有破旧,木门一般经过日晒雨淋,都已显得斑驳陆离,但灰砖灰瓦的老房老院,透着浓浓的古色古香 。
牛街的路两边,排列着高大的槐树,有的树龄近百年,堪称古槐 。每到夏天,繁茂的树冠遮天蔽日,五月的槐花白似雪,香气沁人心脾 。骑车穿过这条老街,古槐遮阴,仿佛在几百年的光影里穿行,穿行在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里 。
也许是老街的魅力使然,有时到南城办事,我宁愿多绕几条胡同,也愿意走这条老街 。当胡同变成了大马路,平房院落变成了高楼大厦,古味儿和古韵便成了一种追忆 。
之所以对这条老街有挥之不去的情感,是因为我有几个很好的朋友住在牛街,那时,经常到他们家做客 。此外,20 世纪90 年代初,我在《北京晚报》当采访人员时,多次到这条老街采访,报道过这条老街的人和事儿 。这里的每条胡同,我都走过 。
牛街的吴家桥,是当年牛街有名的“骆驼锅房”旧址 。早年间,牛街往西是通往广安门的交通要道,但周边是一片荒野 。
当时,还没有汽车,也没有火车,人们远途运输,以骆驼做拉脚的工具 。骆驼忍辱负重,耐力超强,从牛街可以走到河北、山西,远至甘肃、宁夏 。各地的土特产靠这些骆驼运到广安门再运到牛街 。早年间,牛街的居民经常一大早,就能看到长长的驼队从街头穿过 。“叮叮铃铃”的驼铃声,摇醒了孩子们的沉梦 。
“叮叮铃铃”,声声驼铃诉说着牛街驼户们旅途的艰辛 。
依然记得当年我采访王长河老人的情景 。王长河家住吴家桥四条,当时老人已经80 多岁了 。他跟我聊起自己和父辈当驼户的艰辛岁月,感慨万千:“靠拉骆驼谋生,真是九死一生 。走一趟口外,来回就是一个多月,风餐露宿不说,经常会遇到劫道的 。这些人就是评书里说的响马、劫匪,心狠手辣 。碰上他们,一年的辛苦等于白饶 。当年过的真是走钢丝的日子 。”
说起牛街,一身豪爽之气的王长河老人打开了话匣子:“解放前的牛街是‘ 无风三尺土,下雨一街泥’ 的土路,两边是低矮破旧的平房,街南街西是菜地、坟地 。牛街的回民不但受到政治上的压迫和歧视,而且经济上也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两把刀’‘ 八根绳’ 是我们的主要营生 。”
“两把刀”,说的是卖牛羊肉的刀和卖切糕用的刀 。老北京的回民以卖牛羊肉和做小吃为主要营生 。老北京的小吃,70% 左右都是回民做出来的 。
“八根绳”是指挑挑儿,一根扁担两个筐,前后两个筐要用四根绳系起来 。这句话喻指的是挑挑儿做小买卖的 。
旧中国,记录着一部京城回民的苦难历史 。现如今,王长河老人所描述的情景已成为过去 。牛街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骆驼队拉脚的镜头,您只能在老照片里看到了 。
当然,如今您走在牛街宽阔整洁的马路上,很难想象脚下的土地,在100 多年前,还是满大街走骆驼的古街 。
漫步今天的牛街,再也看不到昔日人们脸上的愁容 。柏油马路干净、平坦,路边植树种花,古老的街道洋溢着现代化气息 。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社区和修葺一新的清真古寺,十多层高的回民医院大楼,与宽敞明亮的回民小学教学楼遥相辉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