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编钟发现震惊中外何以诞生在这撮尔之国 编钟世界之最( 三 )


从叶家山、郭家庙、义地岗到擂鼓墩 , 可以完整地勾勒出从西周早期直至战国早期的500年时间序列 。
考古学家、历史学家通过这些考古发现逐渐达成共识:这500年里 , 今天湖北随州一带有个强大的诸侯国曾国 , 在曾国 , 以编钟为代表的礼乐文化不断发展 , 到公元前5世纪曾侯乙时达到极高成就 。
钟鸣曾随五百年
曾侯乙墓的发现 , 不仅以其珍贵而丰富的文物惊艳世界 , 还引出一段“曾随之谜”的历史公案 。
曾侯乙编钟及其他出土文物上有“曾侯乙作持”等铭文 , 清楚地显示了曾侯乙墓主人的身份 。65件编钟中最大也是最特殊的一件镈钟 , 上面的铭文表明 , 楚惠王熊章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在西阳得到曾侯乙去世的消息 , 特铸镈钟以供曾侯乙永远享祀 。
但是 , 令人不解的是 , 史籍中却鲜有曾国的记载 。《左传》《国语》等典籍 , 都提到汉东一带有个随国 , 称“汉东之国随为大” , 却从未提及有个曾国 。这个曾侯乙和他的曾国从何而来呢?以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学勤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根据曾侯乙铭文提出一个观点:曾即随国 , 系一国两名 。然而这一观点仍颇多争议 。
直至近年来 , 随着叶家山、郭家庙、义地岗一系列曾国古墓的考古发掘 , 曾、随一国得到更多有力证据 , 一直困扰历史学界的“曾随之谜”渐渐有了共识 。
特别是文峰塔1号墓出土的编钟有长篇铭文 。根据铭文 , 曾国是“稷”的后代 , 始封国君是南公适 , 因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有功 , 被分封到江汉地区以镇抚淮夷 。《左传》记载了吴王伐楚攻郢、楚昭王奔随的故事 , 编钟铭文中对此也有记载 , 只不过铭文中“复定楚王”的就是“曾侯” 。
学者们根据这些考古发现得出结论:考古发掘所见的“曾” , 与史籍记载的“随” , 实为一国两名 , 曾即是随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曾侯乙去世后 , 楚惠王要特制一件镈钟送祀 , 因为曾侯乙的先辈曾侯舆曾经救过楚惠王的先辈楚昭王 。
“叶家山揭示了曾国始封的秘密 , 郭家庙表明曾国在春秋时期仍是军事强国 , 义地岗与擂鼓墩揭开了曾随之谜 , 展示了曾楚之间的历史关系 。”方勤说 , “这些不期而遇的考古发现 , 让我们得以揭开尘封的曾国秘密 , 与古人进行穿越千年的对话 。”
在对曾国的一系列考古发掘中 , 音乐文物是一大亮点 , 也体现出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发展成就 。
西周初年 , 周公在革新殷商典章制度的基础上 , “制礼作乐” , 制定了具有宗教、政治、伦理多重功能的礼乐制度 , 明确规定了王、诸侯、卿大夫、士等阶层的乐悬制度以及在不同场合应演奏的钟乐曲目 。编钟与编磬“金”“石”相配 , 形成“乐悬制度” 。《周礼》:“正乐悬之位:王宫悬 , 诸侯轩悬 , 卿大夫判悬 , 士特悬 。”
曾侯乙编钟作为礼乐之器 , 其巍峨、完美的“曲悬”架式 , 与配套编磬 , 三面悬挂 , 完整、明确地呈现了周代诸侯的“轩悬”制度 , 并与其他青铜礼器一起交织出一幅近于现实的礼乐场景 。
近年来对郭家庙钟磬考古发掘 , 也发现钟、磬、瑟、鼓等众多乐器 , 其中瑟和建鼓是迄今发现最早的 。复原研究发现 , 郭家庙编钟的横梁和立柱也可组成曲尺形 , 与编磬组合 , 刚好构成“轩悬”这一诸侯级的乐悬规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