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全长


下肢全长

文章插图
下肢全长下肢全长(lower extremity length,M53/length of lower limb,M53):髂前上棘点高减去适当数值 。
下肢全长是狭义的下肢长、真正的下肢长,包括全腿长及足高的总长度 。
【下肢全长】(下肢全长=全腿长+内踝高;全腿长=大腿长+小腿长;胫骨点高=小腿长+内踝高)
基本介绍中文名:下肢全长/下肢长
外文名:lower extremity length,M53
意义:狭义的下肢长、真正的下肢长
相关概念:全腿长(腿长)、大腿长等
测量方法(一)由于大腿的起点(股骨头顶端)无法在外表找到确切的位置 。因此,下肢全长(下肢长)、全腿长(腿长)、大腿长一般採用从髂前上棘点(或耻骨联合点)至地面、内踝点、胫骨点的折算法进行测量(凡涉及大腿段的测量指标均系如此) 。也有以大转子点作参考测量点进行近似测量 。使用不同测点(大转子点、耻骨联合点或髂前上棘点)测定下肢全长(下肢长)、全腿长(腿长)、大腿长结果也有所不同 。然而,任何一种测量法都测不出下肢全长(下肢长)、全腿长(腿长)、大腿长的精确的解剖学长度 。(二)下肢长的测量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7种:(1)以髂前上棘点高作为下肢长;(2)以耻骨联合高作为下肢长;(3)会阴高+90mm;(4)大转子点高+23mm;(5)耻骨联合高+35mm;(6)耻骨联合高+(身高×70)/(33×100);(7)髂前上棘点高-40mm(平均值) 。成年人由于身高、骨盆倾斜角与髂翼形状有很大的变异,所以自髂前上棘至股骨头顶的垂直距离的变化範围为9~52毫米,而平均值为40毫米;因此,测量下肢长应从髂前上棘点高减去一定的长度 。身高在130cm以下的,应减去15mm;在131~150cm的,应减去20mm;在151~165cm的,应减去30mm;在166~175cm的,应减去40mm;在176cm以上的,应减去50mm 。相关概念(1)全腿长/腿长:髂前上棘点高减去内踝下点高所得数值之96% 。(2)大腿长:髂前上棘点高减去胫骨上点高所得数值之93% 。(3)胫骨上点高/胫骨点高/小腿长A:胫骨点(ti)至地面的垂距 。(4)小腿长:从胫骨点(ti)至内踝点(sph)的垂直距离 。(5)内踝下点高/内踝点高/内踝高/足高:内踝下点(sph)至地面的垂距 。(下肢全长=全腿长+内踝高;全腿长=大腿长+小腿长;胫骨点高=小腿长+内踝高)相关指数上下肢长度指数Ⅰ(intermembral indexⅠ)=(上肢全长/下肢全长)×100广义的下肢长(1)髂嵴点高/髂嵴高/下肢长H:髂嵴点(ic)至地面的垂距 。
下肢全长

文章插图
(2)脐高:脐点(om)至地面的垂距 。(3)髂后上棘高:髂后上棘点(is.p)至地面的垂距 。(4)髂前上棘点高/髂前上棘高/下肢长A:髂前上棘点(is.a)至地面的垂距 。(5)大转子点高/大转子高/下肢长B:大转子点(tro)至地面的垂距 。(6)耻骨联合上缘高/耻骨联合高:耻骨联合点(sy)至地面的垂距 。(7)会阴高/股下高/腿内侧长:会阴点(pe)至地面的垂距 。(8)身高减去坐高(坐高:头顶点(v)至椅面的垂距,即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长度 。)(9)臀沟高/臀纹线高/下肢长C:臀沟下缘最低点至地面的垂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