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住院


常住院

文章插图
常住院常住院,少林寺的主体建筑,中轴线建筑共7进,由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院、立雪亭、千佛殿 。少林寺常住院是少林寺的核心,也是河南少林寺旅游的核心景点 。林寺常住院是主持和尚和执事僧进行拜佛、坐禅、诵经、接待、藏书、开展大型法事活动的地方,也是主持僧及各方执事僧居住、办理内外日常事务的地方 。
【常住院】2010年8月1日,坐落在嵩山腹地及周围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东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中岳庙、嵩岳寺塔、会善寺、嵩阳书院、观星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常住院
地理位置: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57600平方米
开放时间:07:30~18:00(夏季)
景点级别: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保护等级:世界文化遗产
保护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少林寺少林寺,位于登封市西北13公里嵩山腹地太室山南麓 。面对少室山,背依五乳峰 。该寺因山而得名,清景日昣《说嵩》:“少林者,少室之林也 。”少林寺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和少林拳法的发祥地 。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魏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又称佛陀),在登封嵩山首创少林寺,传播小乘佛教 。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住持少林寺,传播大乘佛教,后人称之为“禅宗初祖”,称少林寺为“禅宗祖庭” 。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周武帝宇文邕禁灭佛道,少林寺被毁 。周静帝宇文衍于大象年间(579~580),重兴佛教,少林寺得以复兴,更名“陟岵寺” 。隋开皇年间(581~600年),复称少林寺,并赐田百顷,从而奠定了寺院庄园的基础 。隋末农民军袭击少林寺,火焚少林寺塔院和附近的殿堂屋宇 。唐初,因寺僧助战李唐政权有功,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封赏,寺院发展到鼎盛时期 。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垂拱年间(685~688年)、开元年间(713~741年),几次修整,至玄宗年间,少林寺建筑规模已相当宏伟 。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灭法,寺中许多殿宇、佛像大多被毁,至此以后,少林寺发展缓慢 。直到元、明之际,才有较大发展 。元代裕公在主持少林寺期间,兴建了藏经阁和许多殿宇 。元末兵火之后,明代又重修了藏经阁、千佛殿、立雪亭等,奠定了今日少林寺之规模 。至1928年军阀混战中,少林寺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阁、钟楼、鼓楼等主要建筑与重要文物被军阀石友三烧毁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多次拨款维修,修复了全部围墙,翻修了山门、立雪亭、千佛殿、地藏殿、东西寮房和大部分古塔 。1982年以后,根据有关资料重建了天王殿、大雄宝殿、钟楼、鼓楼、藏经阁、紧那罗王殿、六祖殿、禅堂、僧院等,使这些殿堂又恢复了昔日面貌 。少林寺建筑群主要包括三部分:常住院(即人们通称的少林寺)、塔林、初祖庵 。2010年8月1日,坐落在嵩山腹地及周围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东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中岳庙、嵩岳寺塔、会善寺、嵩阳书院、观星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景区介绍少林寺主体为常住院,中轴线建筑共7进,由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院、立雪亭、千佛殿 。少林寺常住院是少林寺的核心,也是河南少林寺旅游的核心景点 。少林寺常住院是主持和尚和执事僧进行拜佛、坐禅、诵经、接待、藏书、开展大型法事活动的地方,也是主持僧及各方执事僧居住、办理内外日常事务的地方 。少林寺常住院宽160米,长360余米,占地面积约57600平方米 。少林寺常住院为七进建筑,从山门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室、立雪亭、千佛殿七进院落 。这些也是少林寺旅游的重要部分 。少林寺常住院山门横匾“少林寺”是清代康熙所提;大雄宝殿是全寺活动的中心;千佛殿是寺中最大的殿阁建筑 。第一进:山门山门,面阔3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顶,门额悬康熙皇帝书题“少林寺”横匾 。山门内塑有弥勒佛和韦驮像,山门左右各建单间硬山掖门 。进山门中为甬道,两侧有马道,甬道边立唐、宋、元、明、清各代古碑30余通 。第二进:天王殿天王殿,面阔5间、进深4间,重檐歇山绿色琉璃瓦顶,1986年重建 。第三进: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左右两厢自南而北为钟楼(左)、鼓楼(右),还重建了紧那罗王殿(左)、六祖殿(右)、东西禅堂和僧院 。六祖殿和西禅堂后为塔院,院内有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年建砖塔两座 。第四进:法堂(藏经阁)阁后地势突起,形成高台院落 。第五进:方丈院主室面阔5间,硬山式建筑,匾题“方丈”2字 。院东、西两侧各建硬山寮房5间 。第六进:立雪亭此亭亦名达摩亭,相传是禅宗二祖慧可向初祖达摩求法的地方 。面阔3间、进深3间,单檐庑殿顶,石柱上有明代题字,殿内悬乾隆题“雪印心珠”横匾,佛龛内供达摩铜像 。东间有明万曆十七年(1589年)铜钟1口 。第七进:千佛殿又名毗卢殿,面阔7间,硬山式建筑,创建于明万曆十六年(1588年),檐下悬挂“西方圣人”匾,殿内明间佛龛中有铜铸毗卢像,东墙下供有明周王赠汉白玉“南无阿弥陀佛”1尊,东、西、北三壁绘“五百罗汉朝毗卢”大型壁画 。此殿原来严重倾斜,1980年进行落架大修,东壁壁画全部揭取,后又重新复位 。殿内地面上有48个武僧练功的站桩脚窝 。大殿东厢为白衣殿,西厢为地藏殿 。白衣殿(又名锤谱殿)面阔5间,硬山,出前廊,殿内佛龛中供铜铸白衣菩萨像 。北墙绘16组拳术对打观武图,南墙绘持械格斗图,东墙被神龛分为南北两部分,北半部绘“十三棍僧救唐王”壁画,南半部绘“紧那罗王御红巾”壁画 。大殿东北和东南壁角绘文殊、普贤二菩萨像等壁画,神龛两侧分别绘製降龙伏虎罗汉 。地藏殿,建筑形式同白衣殿,殿内塑地藏王,北壁和南壁绘十地阎君画像,西壁绘二十四孝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