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故事」工具致富:“五菱神车”拉出了产值50亿的世界袜业帝国 吉尼斯记录手拉卡车

五菱被称为中国神车,拉货和载客的双重便捷属性,使这款车广受欢迎,在都市和乡村都能够纵横驰骋,成为高速变动中的中国民营经济的代表性物种 。在浙江诸暨的大唐镇,小商户们开着小货车,拉出了一个世界袜都,这里一年能给每个地球人造出4双袜子 。
闯入者
18岁的宋婷人生中第一次见到如此巨量的袜子 。数百台织袜机高速运转,震耳欲聋的轰鸣中,棉线在极短时间内耗尽、更替,摞成一箱箱的成品 。而在她身后,是占地400亩的轻纺袜业城,1000多间门面和人潮汹涌的500多个展位 。
那是2002年,她刚坐了一夜的绿皮火车,从湖北老家来到浙江省诸暨市大唐镇 。1200公里外村镇的商业世界给予她的震撼,时隔近20年仍然难忘 。
不容过多思考,亲戚就将宋婷带进了一家工厂 。织袜女工的生活枯燥而乏味 。由于机器24小时昼夜不息工作,工人们被分成两班倒,往返于宿舍和流水线之间,她甚至没有时间到镇上走一走 。
当时她也不太敢出门 。上下班常走的路上,经常会遇到两帮人打架斗殴,都是当地的小混混,下手狠,不留情 。
江浙地区的乡镇经济往往都是“一镇一品”的模式,全镇人几乎都从事制袜相关行业 。利润高,管理上又不够规范,村民们家家户户引入织机,林立的小作坊彼此之间恶性竞争 。
图|堆积如山的半成品袜
参与创富拓荒的还有外地人,后来有7万多外来工“空着双手”进入大唐 。1999年和2000年,大唐成功举办两届中国袜业博览会,成为闻名全国的袜业之乡、市场大镇 。他们正处于袜业腾飞的前夜,受到“来了就有钱赚”的召唤 。
制袜工厂外,大唐镇各个路街上流窜着各种样式的三轮电瓶车,很多都没有牌照 。车主多是本地小伙子,帮着家里拉货、送原料,他们还没到考驾照的年纪,在街面上横冲直撞 。在宋婷的印象中,大唐镇袜子多,争分夺秒的三轮车队也蔚为壮观 。
而现在的大塘镇,三轮车已经很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机动方便的小货车 。诸暨这样一个县域五年里就增加13000多辆五菱车,而大唐镇每年都有三四百人购买五菱货车,是小商户家的标配 。
交通工具变化背后,大唐镇人的生意路也愈发宽广,如今,全镇每年产出近300亿双袜子,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袜都” 。
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 。在2002年,大唐镇的制袜工厂就是宋婷的崭新世界 。在轰隆的制袜机械中,这位未来的女企业家感受到一种拼搏的脉搏 。
留守者
与外来女工宋婷不同,50岁的杨保军是大唐镇的“袜二代” 。他出生时,大唐镇还是只有几百人的大唐村,散居在低低矮矮的丘陵之间 。浙江中部地形崎岖,当地居民多种植桑麻为生 。等到上个世纪70年代,大塘村仍旧吃不饱饭,一些头脑活络的村民开始编织一些手工品,换钱贴补家用 。
改革开放前,还是计划经济时代,那些做点小生意、赚点小钱的事情叫做“资本主义尾巴” 。诸暨最早的袜子市场出现在距离县城10多公里外的火车站,但很多时候买卖双方几乎只露了个脸,就会被税务、“打私办”等机构打掉,“割资本主义尾巴” 。
这一点星星之火,落在大唐村逐渐成了燎原之焰 。杨保军十几岁时,村里已经出现了手工摇袜机,村民多是宗族亲戚,很快就家家户户开始做袜子 。夜里,房屋里都是摇袜机的转动声 。每天早上六点开始,村民们都会携带竹篮,在省道两侧自动排开一条接近一公里的队伍,向南来北往的赶路人兜售袜子来维持生计 。
父母加上杨保军和弟弟一家四口,只能围绕一台手摇袜机来生产袜子 。如果一天24小时连续生产大约能生产100多双袜子——当然,这需要他们四个人中至少有一个人晚上不睡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