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严肃的写作者如何书写我们栖居的自然?内蒙古大学教授用散文书写“万物相爱” 世界之最自然之最

封面新闻采访人员 张杰
作为一种文学流派,自然文学主要以散文、日记等形式出现 。从内容上来看,它主要思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文学最典型的表达方式是以第一人称为主,以写实的方式来描述作者由文明世界走进自然环境那种身体和精神的体验 。随着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人们对大自然的探索热情提升,中文世界的自然文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滋养出很多优秀的自然文学作品 。
近日,一本名叫《万物相爱》的自然主题散文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它的作者是80后作家、内蒙古大学教授安宁 。在内蒙古广袤苍凉又开阔诗意的审美启示下,安宁以谦卑朴素之姿,用文字引领读者思考人与自然、生与死、宇宙星空等永恒主题,并重新认知自然万物对人类诗意栖居的重要意义,文风开阔浩荡,气息丰沛盎然,饱含着作家对世间万物的热爱 。
这本书也被列入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其中多篇文章此前已经刊发于《人民文学》《十月》《中国作家》等重要文学期刊,并被《年度散文50篇(2022)》《2022年当代散文20家》等年选选载 。
《万物相爱》
丰沛绵长的行文气息,饱含着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与深爱
站在广袤的草原上,安宁会浮想联翩,“当一株草爱上另一株草,会说些什么呢?许多年前,它们的种子被大风无意中刮到这里,便落地生根,并与另外的一株草生死相依 。成千上万株草,被神秘的力量聚合成宇宙星空下起伏的汪洋 。没有人关心一株草与另外的一株有什么区别,甚至它们的名字,是叫针茅还是冰草,也无人知晓 。只有母亲般苍茫的大地,环拥着无数棵草,从一个春天走到另一个春天 。”
多年前的夏日,在从内蒙开往故乡的火车上,安宁以惊鸿一瞥的方式,途经黄河 。她用文章记录自己遇见黄河的感受,“携带着几千公里的泥沙,浩浩荡荡奔赴生命最后一程的黄河,在烈日炙烤的平原上,蒸腾着雄浑磅礴的力量 。水汽裹挟着热浪,以一览无余地荒蛮推进的方式,扫荡着一切阻挡一条巨龙般的长河成为汪洋大海的障碍 。这是我第一次与黄河相遇,并看到它以悬浮大地的轻盈姿态,汇入深蓝的海域,义无反顾地终结自己作为一条长河的命运 。
它依然以河流的名字,在大地上日夜不息地歌唱,仿佛北方的流浪歌者 。但它又神秘地消失于波澜壮阔的汪洋之中,杳无踪迹 。它的“消失”,又是某种意义上的新生 。生命以更为开阔的方式,存在于宇宙中的一个星球 。它不再记得青海的花儿,黄土高原上苍凉的呼喊,也不记得阴山脚下烈烈大风中的苏勒德,华北平原上翻滚的金黄麦浪 。当它忘却生命的形态,以一滴眼泪的咸,离开大地,汇入深海,它便凤凰涅槃,获得永生 。记忆与忘却,咆哮与寂静,存在与死亡,就这样消除了对立,化为浩瀚无边的宇宙 。”
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评论家张莉评价看来,“当安宁书写自然万物的时候,我们能触摸到她内心热烈深沉的情感,也能感受到写作者内心的安宁,一种回归内心家园的寂静感觉 。这些散文能使我们有片刻重新回归到自然和人心的深处 。”
刚刚获得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家乔叶给予这本书很高的评价:“在栖居辽阔苍茫的内蒙古大地十年后,作家安宁的散文写作发生了重要变化,这种变化鲜明地呈现在《万物相爱》中 。她把微小的个体生命置于辽阔的场域,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宇宙星空等永恒主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独特表达 。作品的审美意蕴趋向开阔诗意,气息丰沛绵长,饱含着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与深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