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李弥逊诗作 春日即事

春日即事(宋代李弥逊诗作)【宋代李弥逊诗作 春日即事】《春日即事》是宋代诗人李弥逊的作品 。此诗通过描写暮春时节的丝丝细雨以及风雨摧残而落花狼藉的景象 , 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全诗语言新奇 , 比喻生动 , 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
基本介绍作品名称:春日即事
作品别名:次韵春日即事
创作年代:北宋
作品出处:《全宋诗》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作者:李弥逊
作品原文春日即事小雨丝丝欲网春 , 落花狼藉近黄昏⑴ 。车尘不到张罗地⑵ , 宿鸟声中自掩门⑶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⑵张罗地:即门可罗雀 , 十分冷落 。《史记·汲黯传》说 , 汉翟公官廷尉 , 宾客阗门 , 后来失势废官 , 门外可安置捕鸟的网罗 。⑶宿鸟:天黑归巢的鸟 。白话译文小雨如丝一般 , 似乎是要将春天网住;落花满地 , 残叶堆积 , 时间已近黄昏;车马尘嚣不会进入这门可罗雀之处;在鸟雀的叽喳声中我独自将门掩上 。创作背景李弥逊是一位正直的爱国人士 , 曾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这首诗通过自己门可罗雀的冷落景象 , 寄託对世态冷暖、人心不古的感叹 , 应当作在免职以后 。作品鉴赏此诗的前两句写眼前的春景 。时当晚春 , 细雨廉纤 , 像织就了一张丝网 , 想要网住春光 。这句是宋人以文为诗的典例 , 短短七个字 , 却有多层意思:小雨丝丝 , 描绘小雨飘飘洒洒 , 绵密轻飏 , 是一层意思;由雨丝的状貌 , 想到了真正的蚕丝 , 又是一层意思;由雨丝交织的状况 , 想到由丝织成的细网 , 是一层意思;由暮春时令及网 , 想到眼前的雨似乎想把春网住 , 即把春留住 , 又是一层意思 。这样写 , 层层递进 , 构想及比喻都十分新颖 。尤其是“网春”二字 , 道人所未道 , 令人拍案叫绝 。就这幺一句话 , 便将诗人感叹春日易过、逝水难回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然而春天毕竟是留不住的 , 所以第二句放手写残春 。眼前是落花狼藉满地 , 天色黯淡 , 已近黄昏 。这句是景语 , 也是情语 。上句的小雨 , 这句的落花、黄昏 , 这清冷凄凉的境地 , 正如李清照词所表达的:“梧桐更兼细雨 ,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 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寻寻觅觅》)诗人正是借景吐露自己寂寞难忍的情愁 。上两句是借景抒情 , 后两句便因情写景 。首先用翟公罢官后门可罗雀的典故 , 说自己罢官后门前冷落的情况;然后写自己在归巢的鸟儿的鸣叫声中 , 关上了家门 。上句感叹世情冷暖 , 下句写寂寞无聊的哀伤 。“宿鸟”应上半的黄昏 , 以鸟声衬托前句门前的冷落 , “自掩门”的“自”字 , 充满了落魄的感叹 。既然门可罗雀 , 没人来访 , 门自然用不着开 , 可他的门居然开了一天 , 到这时候 , 暮色沉沉中 , 他才去关门 。这举动等于告诉人们 , 他是多幺希望有人来 , 黄昏关门是何等无可奈何 , 他关的不单单是一扇门 , 又关闭了一整天的等待与期望 。这样一折 , 上句“车尘不到张罗地”的愤疾更为加深 , 诗人不甘寂寞的心情也暴露无遗了 。李弥逊被罢官后 , 心情不佳 , 所以反映到笔下的春景也是如此低沉 , 可见他胸中渟蓄着无数的不平 。在官场时 , 感于官场的複杂与黑暗 , 想要挂冠归隐 , 与麋鹿为友;一旦真正被排挤 , 回到家中 , 无所作为 , 又会因报国无门而感叹寂寞 , 愤愤不平 , 大多数正直而有志向的文人 , 几乎都碰到过这类矛盾 。李弥逊是如此 , 被人们普遍称讚的司马光也是如此 。司马光罢官后也作过一首与李弥逊类似的诗 , 中有句云:“故人通贵绝相过 , 门外真堪置雀罗 。”愤疾之情 , 溢于言表 。诗以春暮黄昏 , 落花狼藉寄託政治上的失意 , 与欧阳修《蝶恋花》词下半阕(“雨横风狂三月暮 , 门掩黄昏 , 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 , 乱红飞过鞦韆去”)非常相似 。作者简介李弥逊(1085-1153) , 宋代诗人 。字似之 , 号筠溪居士 , 又号普现居士 , 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 。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进士及第 , 调单州司户 。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后归隐福建连江西山 。有《筠溪集》二十四卷 , 已佚 。《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