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之才


七步之才

文章插图
七步之才
【七步之才】“七步之才”这个成语出自《世说新语》 。指的是曹植有七步成诗之才能 。比喻人有才气,文思敏捷 。
基本介绍中文名:七步之才
出处:《世说新语》
近义词:文不加点、倚马可待、信手拈来
反义词:呆头呆脑、胸无点墨
成语解释有七步成诗才能 。比喻人有才气,文思敏捷 。成语典故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典故曹丕登位后,命弟弟曹植在七步之内做出一首诗来 。曹植果真在七步之内做出诗 。曹丕也受此诗所感,放了曹植 。故事:曹植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魏文帝曹丕的同母弟弟 。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学薰陶,有非凡的文学才华 。曹操曾几次打算把他立为魏世子,继承自己的事业 。曹操与卞皇后第二个儿子曹丕一心想当魏世子,一些拥护他的人一再在曹操面前说他的好话,最后终于促使曹操改变主意,立曹丕为魏世子 。为了稳住自己的地位,曹丕想尽方法使曹操对曹植反感 。曹植生性随便,不注意遵守禁令,几次遭到曹操处罚,从而没有机会使曹 操改变对他的看法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因病去世,曹丕继任丞相 。就在这一年,曹丕废献帝自立为帝(即魏文帝) 。曹丕称帝后,藉口曹植在父丧期间礼仪不当,把他拿下问罪 。这罪犯得很重,当时要被处死 。在审问的时候,曹丕指责他仗自己有才学,故意蔑视礼法,接着说:“父亲在世时,常夸你的诗文,我一直怀疑有人为你代笔 。今天限你七步成诗一首,如若不成,休怪我问你死罪!”曹植点点头,说:“请皇上赐题 。”曹丕想了想,说道:“就以兄弟为题,但不许出现兄弟二字 。”曹植略一思忖,便迈开脚步,走一步吟一句:“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要煮豆子作豆鼓,抱来豆梗当柴烧 。豆梗在锅下呼呼燃烧,豆子在锅里被煮得又哭又叫:“咱俩都是一条根上长出来的,为什幺这样狠心地煮我不轻饶?”曹植吟完,正好走了七步 。曹丕听了,羞愧难当,免去了他的死罪,将他贬为安乡侯,曹植七步成诗的事很快传开,人们也因此而称讚他有“七步之才” 。词语辨析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比喻人才思敏捷 。举例苏曼殊《与高天梅论文学书》:“此视吾国~,至性之作,相去远矣 。”主人公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阳武,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
七步之才

文章插图
曹植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着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 。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 。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 。曹植的散文同样也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诗品》的作者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2]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曹丕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国时期着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 。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