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谋残卷


权谋残卷

文章插图
权谋残卷【权谋残卷】《权谋残卷》是明代张居正所作的一部权谋类着作,共分为13卷 。听其言而观其行,观其色而究其实 。察者智,不察者迷;明察,进可以全国,退可以保身 。君子宜惕然 。
基本介绍书名:权谋残卷
作者:张居正
译者:史半山
ISBN:9787806065556
类别:图书 > 成功/励志 > 智商/智谋 > 智谋/谋略
页数:308
出版社:吉林摄影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5-1
装帧:平装
作者简介张居正,号太岳,七岁通六经大义,16岁中举人,而后熟读经史,指导皇帝,几乎凭一人之力实现了明代中兴,成为西方政治家与历史关注的“中国经济第一人” 。他靠满腹权谋智慧,得中国第一宰相美誉 。半部残书《权谋残卷》,证明其“宰相之杰”的称号实非虚言 。内容简介半部残书,一代名相;十年峥嵘,千年权谋 。本书是一代名相张居正对权谋之术的所思所悟 。权谋之术无所不在,大人物深入研究却闭口不说,从不将心得秘密轻易示人……,这是几千年权谋术盛行而权谋着述却极少的秘密 。原文内容智察卷一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事虽殊,其理一也 。惟善察者能见微知着 。不察,何以烛情照奸?察然后知真伪,辨虚实 。夫察而后明,明而断之、伐之,事方可图 。察之不明,举之不显 。听其言而观其行,观其色而究其实 。察者智,不察者迷 。明察,进可以全国;退可以保身 。君子宜惕然 。察不明则奸佞生,奸佞生则贤人去,贤人去则国不举,国不举,必殆,殆则危矣 。筹谋卷二君子谋国,而小人谋身 。谋国者,先忧天下;谋己者,先利自身 。盖智者所图者远,所谋者深 。惟其深远,方能顺天应人 。守之伐之,不如以德伏之 。宜远图而近取 。见先机,善筹划 。圣王之举事,考之于蓍(shi)龟,不如谛之于谋虑;炫之以武,不如伐之以义 。察而后谋,谋而后动,深思远虑,计无不中 。故为其诤,不如为其谋;为其死,不如助其生 。羽翼既丰,何虑不翱翔千里 。察人性,顺人情,然后可趁,其必有谐 。所谋在势,势之变也,我强则敌弱,敌弱则我强 。倾举国之兵而伐之,不如令其自伐 。勇者搏之,不如智者谋之 。以力取之,不如以计图之。攻而伐之,不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或雷霆万钧,令人闻风丧胆,而后图之 。实以虚之,虚以实之,以其昏昏,独我昭昭 。人皆知金帛为贵,而不知更有远甚于金帛者 。谋之不深,而行之不远,人取小,我取大;人视近,我视远 。未雨绸缪,智者所为也 。用人卷三为政之道,在于辨善恶,明赏罚 。倘法明而令审,不卜而吉;劳养功贵,不祝而福 。贤者立而国兴;小人立而邦危 。有国者宜详审之 。故小人宜务去,而君子宜务进 。大德容下,大道容众 。盖趋利而避害,此人心之常也,宜恕以安人心 。故与其为渊驱鱼,不如施之以德,市之以恩 。而诱之以赏,策之以罚,感之以恩 。取大节,宥小过,而士无不肯用命矣 。赏不患寡而患不公,罚不患严而患不平 。赏以兴德,罚以禁奸 。使下畏罚而利赏,下也;好德而恩进,上也 。天下无不可用之材,唯在于所用 。事上卷四事上宜以诚,诚则无隙,故宁忤而不欺 。不以小过而损大节,忠也,智也 。不欺上,亦不辱君,勉主以体恤,谕主以长策,不使主超然立乎显荣之外,天下称孝焉 。荣辱与共,进退以俱,上下一心,事方可济 。骄上欺下,岂可长久?攻城易,攻心难 。故示之以礼,树之以威,上也 。上怨报之以德,上毁报之以誉,上疑报之以诚 。隙嫌不生,自无虞 。事君以忠,不涓细流 。待人以诚,不留小隙 。为上计,不以小惠,而以长策 。小惠人人可为,长策非贤者不能为之 。故事之以谀,不如进之以忠 。助之喜,不如为之忧 。思上之所思,而虑其无所思;为君谋利,不如为君求安 。思之深,而虑之远 。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避祸卷五廓然怀天下之志,而宜韬之晦 。牙坚而先失,舌柔而后存 。柔克刚,而弱胜强 。人心有所叵测,知人机者,危矣 。故知微者宜善藏之 。考祸福之原,察盛衰之始,防事之未萌,避难于无形,此为上智 。祸之于人,避之而不及 。惟智者可以识其兆,以其昭昭,而示人昏昏,然后可以全身 。君臣各安其位,上下各守其分 。居安思危,临渊止步 。故易曰潜龙勿用,而亢龙有悔 。夫利器者,人所欲取 。故身怀利器者危 。宜示之以无而去其疑,方无咎 。不矜才,不伐功,不忘本 。为人以谦,为政以和,守其常也 。有隙则明示之,令其谗不得入;大用而谕之小用,令其毁无以生 。不折大节,不弃小惠 。进退有据,循天理而存人情,此所以为全身之术也 。必欲图之,勿以小惠,以大德;不以图近,而谋远 。恃于人者不如自恃 。自恃者寿,自足者福 。顺天应人,故常在 。自爱者重 。危房不可近,危邦不可入 。明珠必待识者,宝剑只酬壮士 。以贤臣而事昏主,危矣 。故明主则谏,昏君则去 。不去而隐于朝,宜也 。知其雄,守其雌 。事不可为而身退,此为明哲保身之道也 。度势卷六势者,适也 。适之则生,逆之则危;得之则强,失之则弱 。事有缓急,急不宜缓,缓不宜急 。因时度势,各得所安 。避其锐,解其纷;寻其隙,乘其弊,不劳而天下定 。势可乘,亦可造 。致虚守静,因势利导 。敌不知我而我知敌,或守如处子,或劲如脱兔 。善度势者乘敌之隙,不善度势者示敌以隙 。知其心,度其情,察其微,则见其势矣 。观其变而待其势,知其雄而守其雌,疲之扰之,然后可图 。势可乘乎?势不可乘乎?智者睹未明,况己着乎,惟在断矣 。智无识不立,无胆不行 。为谋,所重者胆,所贵者智;胆智兼备,势则可为 。见宜远而识宜大,谋宜深而胆宜壮 。军无威无以立,令无罚无以行 。威慑之,智取之,胆胜之,则何敌不克,何坚不攻?正胜邪,直胜曲 。浩然正气,而奸佞折 。功心卷七城可摧而心不可折,帅可取而志不可夺 。所难者惟在一心 。攻其心,折其志,不战而屈之,谋之上也 。攻心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义,服之以威 。君子好德,小人好利 。辨之羞之,耻之,驱之于德 。移花接木,假凤虚凰,谋略之道,唯在一心 。乱其志,折其铎,不战自胜 。治不以暴而以道,胜不以勇而以仁 。故彼以暴,我以道;彼以勇,我以仁;然后胜负之数分矣 。攻心之术多矣 。如武穆用兵,在乎一心 。乱之扰之,激之困之,俟之以变,然后图之 。欲得之,先弃之;欲扬之,先抑之 。畏之危之,其心必折,计然后可用 。虚予而实取之 。示之以害,其必为我所用 。欲得其心,莫若投其所好 。君喜则我喜,君憎则我憎,我与君同心,则君不为我异 。权奇卷八善察者明,慎思者智 。诱之以计,待之以隙 。不治狱而明判,不用兵而夺城,非智者谁为?夫欲行一事,辄以他事掩之,不使疑生,不使衅兴 。此即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事有不可拒者,勿拒 。拖之缓之,消其势也,而后徐图 。假神鬼以立威,而人莫辨真伪 。伪称天命,其徒必广 。将计就计,就势骑驴,诡之异之,以伏其心 。此消彼涨,此涨彼消,其理一也,不诡于敌而诡于己,己之气盛,敌气必衰 。意欲取之,必先纵之;意欲除之,必先骄之 。然后乘其势矣 。敌强则弱之,敌实则虚之 。弱之虚之,不我害也 。偷梁换柱,移花接木 。妙手空空,弥祸患于无形 。釜底抽薪,上楼撤梯,虽曰巧智,岂无大谋?人构我,我亦构人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反客为主,后发制人 。必欲使人为某事,威逼之,刑罚之,利诱之 。由远及近,从小至大,循序渐进,然后可用 。谬数卷九知其诡而不察,察而不示,导之以谬 。攻子之盾,必持子之矛也 。智无常法,因时因势而已 。即以其智,还伐其智;即以其谋,还制其谋 。间者隙也,有间则隙生 。以子之伎,反施于子,拨草寻蛇,顺手牵羊 。彼阴察之,我明示之 。敌之耳目,为我喉舌 。借彼之口,扬我之威 。机变卷十身之存亡,繫于一旦;国之安危,决于一夕 。唯智者见微知着,临机而断 。因势而起,待机而变 。机不由我而变在我 。故智无常局,唯在一心而已 。机者变也 。惟知机者善变 。变则安,不变则危 。物必先腐而蠹生,事必有隙而谗起 。察其由,辨其伪,除其隙,谗自止矣 。知机者明;善断者智 。势可度而机可恃,然后计可行矣 。处变不惊,临危不乱 。见机行事,以计取之,此大将之风也 。将错就错,以讹传讹,移花接木,巧取豪夺 。敌快我慢,以智缓之;敌强我弱,以计疲之 。釜底抽薪,此消彼长 。敌缓则我速,敌弱则我强 。此亦机变也 。危在我,而施于人 。故我危则人危,人不欲危,则必出我于厄难 。讽谏卷十一讽,所以言不可言之言,谏不可谏之谏 。谏不可拂其意,而宜恤其情 。谏人者宜为人谋,不为己虑 。或激之勉之,以证其不可行也 。谏不宜急而宜缓,言不宜直而宜曲 。嬉笑之中蕴乎理,诙谐之中寓乎道 。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 。中伤卷十二天下之至毒莫过于谗 。谗犹利器,一言之巧,犹胜万马千军 。谗者,小人之故伎 。口变淄素,权移马鹿 。逞口舌之利剑,毁万世之基业 。或诬之以虚,加之以实,置其于不义;或构之以实,诱之以过,陷其于不忠 。宜乎不着痕迹,欲抑而先扬,似褒而实贬 。随口毁誉,浮石沈木 。奸邪相抑,以直为曲 。故人主之患在于信谗,信谗则制于人,宜明察之 。然此事虽君子亦不免也 。苟存江山社稷于心,而行小人之事,可乎?小人之智,亦可谋国 。尽忠事上,虽谗犹可 。然君子行小人之事,亦近小人,宜慎之 。美色卷十三乱德则贤人去,失政而小人兴 。国则殆矣 。美色置于前而心不动者,情必矫也 。然好色不如尊贤 。近色而远贤臣,智者所不为也 。孰谓妇人柔弱?一颦一笑,犹胜百万甲兵 。智者借色伐人,愚者以色伐己 。色必有宠,宠必进谗,谗进必危国 。然天下之失,非由美色,实由美色之好也 。借美以藏其奸,市色而成其谋,千载之下,绵绵不绝 。人主宜详审之 。圣贤事业,非大志者何为?故色贤之分,知其所取捨 。是以齐桓晋文,犹为霸主;汉武唐宗,不失明君 。原文注译【智察卷一】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事虽殊,其理一也 。惟善察者能见微知着 。译文:月亮出现晕就会颳风,柱石一旦湿润就要下雨,人间事情虽然不一样,但是原理相同 。只有善于观察事情本质的人才能够从细节发现事情的本质 。不察,何以烛情照奸?察然后知真伪,辨虚实 。夫察而后明,明而断之、伐之,事方可图 。察之不明,举之不显 。译文:不明察周围的事物,怎幺能够发现隐藏的人情世故和虚伪小人的行径呢?只有明察而后才能够知晓事情的真假,明辨虚实 。明察之后就能够清楚事情真相,清楚事情真相以后才能够抉择,处理事情,目的才可以实现 。不能够明察秋毫,做事就不会有什幺成果 。听其言而观其行,观其色而究其实 。译文:听一个人怎幺说而后拿他的言论界和他的行动去考察他,观看他的神色而后发现事情的真相 。察者智,不察者迷 。明察,进可以全国;退可以保身 。君子宜惕然 。译文:明察秋毫的人是明知的人,不能够明察秋毫的人,就会遇事迷惑 。洞察先机的人在国家能够使国家强盛,与自身可以保全自己 。君子在明察这件事情上面应该有足够的重视 。察不明则奸佞生,奸佞生则贤人去,贤人去则国不举,国不举,必殆,殆则危矣 。译文:不能够看清问题的本质身边的人就会乘机迷惑自己(出现奸佞之人),出现奸佞的人那幺身边的贤能之士就会离开,贤能的人离开那幺国家就不会兴盛,国家不兴旺当然就要衰败,必定走向灭亡,这样就危险了 。【筹谋卷二】君子谋国,而小人谋身 。谋国者,先忧天下;谋己者,先利自身 。盖智者所图者远,所谋者深 。惟其深远,方能顺天应人 。译文:君子谋求的是国家大事,小人谋图的是自身的私利 。谋虑国家大事的人,首先为国家操心;为自身谋虑的人,首先想到自己的私利 。这是因为有智慧的人志向深远,所谋求的目标宏大 。正因为志向的远大,才能够顺应天意民心 。守之伐之,不如以德伏之 。宜远图而近取 。见先机,善筹划 。译文:对于这样的人去防备他们或者是用手段对待他们,都不如用道德来征服他们的内心 。做一件事情应该从长远考虑,从近处入手 。预见到事情以后的发展方向,妥善的谋划 。圣王之举事,考之于蓍(shi)龟,不如谛之于谋虑;炫之以武,不如伐之以义 。译文:古代明君要出动军队想知道结果,从蓍草和龟甲上面去占卜,不如在谋略上面多加谋划;炫耀武力,不如用道义去征讨对方的内心 。察而后谋,谋而后动,深思远虑,计无不中 。故为其诤,不如为其谋;为其死,不如助其生 。羽翼既丰,何虑不翱翔千里 。译文:明察事情原委之后再去谋划,谋划之后再去行动,只要深谋远虑,目的就没有达不到的 。所以告诉他什幺事情不该做,不如为他谋划 事情;为他去死,不如为他寻找一条生路 。当你羽翼丰满的时候何愁不能够翱翔千里呢?察人性,顺人情,然后可趁,其必有谐 。译文:考察一个人的本质,顺应他的欲望,之后就可以趁机开始为自己的谋划了,随事情就会顺理成章 。所谋在势,势之变也,我强则敌弱,敌弱则我强 。倾举国之兵而伐之,不如令其自伐 。译文:所谋求的目标在于造势,形势转变了,自己的力量强大了,敌人的力量就弱小了;敌人的力量弱小了我才能强大 。调动全国的军队去征讨敌人,不如让敌人自己削弱自己 。勇者搏之,不如智者谋之 。以力取之,不如以计图之 。攻而伐之,不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或雷霆万钧,令人闻风丧胆,而后图之 。译文:勇敢的人的争斗,不如智慧的人的谋略 。靠武力去争取,不如靠智慧来达到目的 。直接的武力攻伐,不如对他们想讲清楚道理,再用感情来打动他们,再用利益来诱惑他们 。否则即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敌人发起进攻,使敌人闻风丧胆,然后再谋图他们 。实以虚之,虚以实之,以其昏昏,独我昭昭 。译文:面对真的却用对待假的态度,对待假的却用对待真实的态度,以此使对方迷惑,而唯独自己心里明白 。人皆知金帛为贵,而不知更有远甚于金帛者 。谋之不深,而行之不远,人取小,我取大;人视近,我视远 。未雨绸缪,智者所为也 。译文:人们都知道黄金丝帛贵重,而不知道又比黄金丝帛更为贵重的东西 。谋略不够深远,行动不久就会遇见很大的阻力 。别人选择小利,我看重志向;人们看得近,我考虑深远 。未雨绸缪,是有智慧的人才能够达到的 。【用人卷三】为政之道,在于辨善恶,明赏罚 。倘法明而令审,不卜而吉;劳养功贵,不祝而福 。译文:从事政治的根本规律在于分辨善恶,严明赏罚 。弱国法令严明周全,不用去占卜也是吉利的;出力与有功劳的人得到赏赐,不去祝贺也是有福的 。贤者立而国兴;小人立而邦危 。有国者宜详审之 。故小人宜务去,而君子宜务进 。译文:贤能的人得到重用国家就会兴盛;小人得到重用国家就会危亡 。国家领导应该谨慎考虑这件事情 。所以应该赶走小人,举荐君子 。大德容下,大道容众 。盖趋利而避害,此人心之常也,宜恕以安人心 。故与其为渊驱鱼,不如施之以德,市之以恩 。译文:大的德行能够包容属下,大的道义能够容纳众人 。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应该宽恕别人使人心安定 。所以为了保持清明的政治而驱除犯错的人,不如对犯错的人施以德,用恩会来收服他们 。而诱之以赏,策之以罚,感之以恩 。取大节,宥小过,而士无不肯用命矣 。译文:而后用赏赐来劝诱他们,用刑法来威慑他们,用恩惠来感化他们 。看重一个人的大节,宽恕他们的小错误,这样有才能的人没有不肯为你效命的 。赏不患寡而患不公,罚不患严而患不平 。赏以兴德,罚以禁奸 。使下畏罚而利赏,下也;好德而恩进,上也 。天下无不可用之材,唯在于所用 。译文:赏赐不害怕少却害怕不公正,惩罚不害怕严厉而害怕不能服人心 。赏赐是为了鼓励众人的德行,罚是为了禁止奸邪的事情 。使下属害怕刑法而希望得到赏赐,是下策;使他们喜欢道义而思进取,才是上策 。天下没有不能够使用的人才,关键在于怎幺样运用 。【事上卷四】事上宜以诚,诚则无隙,故宁忤而不欺 。不以小过而损大节,忠也,智也 。译文:侍奉上级应该以诚相待,诚实就不会产生裂痕,所以宁愿触犯上级也不可欺骗他 。不要因为小的过错而丧失大节,所以忠诚的人,是智慧的人 。不欺上,亦不辱君,勉主以体恤,谕主以长策,不使主超然立乎显荣之外,天下称孝焉 。荣辱与共,进退以俱,上下一心,事方可济 。骄上欺下,岂可长久?译文:不欺骗上级,也不使领导受到屈辱,站在领导的角度来鼓励他,用深远的谋划来劝说他,使领导置身荣耀显贵的境地,天下人就都会称讚你了 。与领导荣辱与共,共进共退,上下一条心,事情才能够办好 。对上级傲慢,对下级欺诈,又怎幺能够长久呢?攻城易,攻心难 。故示之以礼,树之以威,上也 。译文:攻占城池容易,得到人心就困难了 。所以带头用礼节,这样树立威信,是上策 。上怨报之以德,上毁报之以誉,上疑报之以诚 。隙嫌不生,自无虞 。事君以忠,不涓细流 。待人以诚,不留小隙 。译文:上级怨恨你,就用财物去收买他;上级对你诋毁,你就用讚誉来回报他;上级对你猜忌,你就用诚实来应对他 。这样没有间隙,自然就没有祸患了 。对待上级要忠心,一点小事也不能够马虎 。对待别人要真诚,不要忽略细节 。为上计,不以小惠,而以长策 。小惠人人可为,长策非贤者不能为之 。故事之以谀,不如进之以忠 。助之喜,不如为之忧 。译文:替上级着想,不要从小利开始,要从长远去谋划 。小恩小惠人人都可以做到,可是长远的谋虑只有贤能的人才可以做到 。所以用阿谀奉承来对待上级,不如表现出忠诚 。让上级高兴,不如为他分忧解难 。思上之所思,而虑其无所思;为君谋利,不如为君求安 。思之深,而虑之远 。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译文:想着上级所考虑的,看到上级没有思考到的;为帝王谋求利益,不如为国君求得太平 。思考精深,谋虑深远 。锦上添花,比不上雪中送炭 。【避祸卷五】廓然怀天下之志,而宜韬之晦 。牙坚而先失,舌柔而后存 。柔克刚,而弱胜强 。人心有所叵测,知人机者,危矣 。故知微者宜善藏之 。译文:胸怀匡扶天下之志向的人,应该隐藏起自己的内心抱负;牙齿坚硬却最先失去,舌头柔软却一直保留到人死 。柔能克刚,弱能胜强 。人心无法预测,知道别人心思的人往往处境危险 。所以能都洞察先机的人应该隐藏自己所知道的 。考祸福之原,察盛衰之始,防事之未萌,避难于无形,此为上智 。祸之于人,避之而不及 。惟智者可以识其兆,以其昭昭,而示人昏昏,然后可以全身 。译文:思考祸福的本源,明察盛衰的始末,在事情萌芽就开始準备对策,在危难还没有到来的时候就避开它,这是最大的智慧 。平常人对于祸患即便躲也躲不掉,唯独有智慧的人可以发现祸患到来前的徵兆,心里明白,却藏而不露,然后才可以保全自己 。君臣各安其位,上下各守其分 。居安思危,临渊止步 。故易曰潜龙勿用,而亢龙有悔 。夫利器者,人所欲取 。故身怀利器者危 。译文:君主和臣子各自安于本位,上下各自坚守本分 。居安思危,临渊止步 。所以易经上说:,潜龙勿用,亢龙有悔 。利器是人们都希望得到的 。所以怀有利器的人处境就危险 。宜示之以无而去其疑,方无咎 。不矜才,不伐功,不忘本 。为人以谦,为政以和,守其常也 。译文:应该让别人看见自己虚假的一面让他们以为自己没有,消除别人对自己的猜忌,这样才没有祸患 。不自夸自己的才能,不炫耀自己的功绩,不忘记做人的根本 。为人谦和,政事平和,就能够长久 。有隙则明示之,令其谗不得入;大用而谕之小用,令其毁无以生 。译文:与别人不和之处就公开它,这样对方就不能够进谗言了;重用一个人却对别人说是小用,使得对方无法诋毁 。不折大节,不弃小惠 。进退有据,循天理而存人情,此所以为全身之术也 。译文:不失去大的操守,不放弃给人小的恩惠 。当进则进,当退则退,遵循天理,有含有人情,这就是最好的保身之法 。必欲图之,勿以小惠,以大德;不以图近,而谋远 。译文:一定要得到,不要用小恩惠,要用大恩惠;不要在乎眼前的得失,而要图谋长远的打算 。恃于人者不如自恃 。自恃者寿,自足者福 。顺天应人,故常在 。译文: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 。依靠自己才鞥购长远,容易满足就能够幸福相伴 。顺天应人,素以能够长远 。自爱者重 。危房不可近,危邦不可入 。明珠必待识者,宝剑只酬壮士 。译文:自爱的人就能被人敬重 。将要倒塌的房子不能接近,将要灭亡的国家不能够进入 。明珠一定要等到能识别它的人(才会被人认同),宝剑只有赠送给(壮士才能够体现他的价值) 。以贤臣而事昏主,危矣 。故明主则谏,昏君则去 。不去而隐于朝,宜也 。知其雄,守其雌 。事不可为而身退,此为明哲保身之道也 。译文:贤能的臣子如果去侍奉昏庸的君主,那他就危险了 。所以当他遇见圣明的帝王就会规劝,遇见昏庸的国君就会离开;即使不离开也应该隐身于朝廷 。拥有刚强的才能,但是需要保持柔顺 。事情不能强求时候就要全身而退,这就是明哲保身之道 。【度势卷六】势者,适也 。适之则生,逆之则危;得之则强,失之则弱 。事有缓急,急不宜缓,缓不宜急 。因时度势,各得所安 。译文:形势,是需要你去适应的 。能够适应它的人就能安生,不能够适应它的酒味下了;得到形势帮助就会变得强大,得不到形势帮助就会变得弱小 。事情有缓有急,该儘快解决的事情不应该拖得太久,该慢慢来的事情不应该操之过急 。当根据当时的形势分析对策,才能平安无事 。避其锐,解其纷;寻其隙,乘其弊,不劳而天下定 。译文:避开争斗的漩涡,解除和别人的分争 。寻找对方的破绽,利用对方的弊端,不用费力就能够安定天下 。势可乘,亦可造 。致虚守静,因势利导 。敌不知我而我知敌,或守如处子,或劲如脱兔 。善度势者乘敌之隙,不善度势者示敌以隙 。知其心,度其情,察其微,则见其势矣 。译文:形势可以利用,也可以製造 。淡泊宁静,因势利导 。让敌人摸不透我而我却了解敌人的情况,要幺像处女一样安静,要幺像奔跑的兔子那样迅速的行动 。善于分析形势的人能够利用敌人的疏漏,不善于分析形势的人却常常把自己的疏漏暴露给敌人 。了解对方心里想什幺,揣摩他的感情,察觉他不为人知的细节,就可以预测事情发展的趋势了 。观其变而待其势,知其雄而守其雌,疲之扰之,然后可图 。译文:安静的观察对方的变化,同时等待有利于自己的形势的出现,知道雄强,却安守雌弱,使对方疲劳,并且干扰对方,然后就可以取胜了 。势可乘乎?势不可乘乎?智者睹未明,况己着乎,惟在断矣 。智无识不立,无胆不行 。译文:形势可以利用吗?形势不可以利用吗?智者在事态还不明显的时候就洞察先机了,何况那些已经很明了的事情,只是在于取捨罢了 。智者没有智慧就不能够成为安身立命,没有胆量就不能够身体力行 。为谋,所重者胆,所贵者智;胆智兼备,势则可为 。译文:制定谋略,重要的是胆量,贵重的事智慧;只有胆量和智慧都具备了,才可以去改变形势 。见宜远而识宜大,谋宜深而胆宜壮 。军无威无以立,令无罚无以行 。威慑之,智取之,胆胜之,则何敌不克,何坚不攻?正胜邪,直胜曲 。浩然正气,而奸佞折 。译文:见识应该长远,智慧应该博大,谋略应该深远,胆量应该雄壮 。军队没有威严就不能够站稳脚,号令不严格就无法实行 。用威严来政震慑,用智慧来谋夺,用胆量来取胜,这样有什幺敌人是不可战胜的,有什幺城池时不能摧毁的?正义会战胜邪恶,正确会战胜错误 。胸怀浩然正气,奸佞小人自然就会畏惧 。【功心卷七】城可摧而心不可折,帅可取而志不可夺 。所难者惟在一心 。攻其心,折其志,不战而屈之,谋之上也 。译文:城池可以摧毁而人心不可折服,主帅可以擒获但是其志向不可能被折损 。所以困难的地方在于征服人心 。攻伐他的志向,摧毁他的意志,不用战斗就可以使他屈服,是上等谋略 。攻心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义,服之以威 。译文:攻取人心的办法,首先是告诉对方道理,再用感情来打动他,用义来引导他,用威信来震慑他 。君子好德,小人好利 。辨之羞之,耻之,驱之于德 。译文:君子喜欢道德,小人喜欢利益 。辨明这个道理来让他感到什幺是羞愧,什幺是耻辱,再用道德来引导他 。移花接木,假凤虚凰,谋略之道,唯在一心 。乱其志,折其铎,不战自胜 。译文:移花接木,假凤虚凰,谋略的道理,只在于征服一个心字 。扰乱他的心智,摧毁他的锋芒,不用和他作战就能够获胜 。治不以暴而以道,胜不以勇而以仁 。故彼以暴,我以道;彼以勇,我以仁;然后胜负之数分矣 。译文:治理,不要用暴力而要用道义;取胜不要靠勇敢而要靠仁爱 。所以别人用暴力,而我用道义;别人用勇敢,我用仁爱;而后胜败自然就明了了 。攻心之术多矣 。如武穆用兵,在乎一心 。乱之扰之,激之困之,俟之以变,然后图之 。欲得之,先弃之;欲扬之,先抑之 。畏之危之,其心必折,计然后可用 。译文:征服别人内心的权术很多 。就像岳飞用兵一样,仅仅战场上的攻心之术就很多 。扰乱对方,激将对方,困扰对方,等待变化,然后才可以谋图他 。想要得到,就先要放弃;要想发扬光大,就先要抑制自己 。使对方畏惧,处于危险中,他们的内心一定会受到挫败,这个时候计谋才可以实行 。虚予而实取之 。示之以害,其必为我所用 。欲得其心,莫若投其所好 。君喜则我喜,君憎则我憎,我与君同心,则君不为我异 。译文:表面上给予对方利益实际上是谋图对自己更大的利益 。向对方说明利害关係(拉拢他,讲清楚唇亡齿寒的道理),对方就一定会为我所用 。要想征服对方的心,没有比投其所好更好的办法了 。他喜欢的我就喜欢,他厌恶的我就厌恶,我与他是一条心的,他就不会把我当外人 。【权奇卷八】善察者明,慎思者智 。诱之以计,待之以隙 。不治狱而明判,不用兵而夺城,非智者谁为?译文:善于明察的人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善于思考的人能够正确地选择 。设下计谋来引诱他,等待他露出马脚 。这样不用审问就能够明白的判决,不用出动军队就能够夺取城池,不是智慧的人谁又能够做到呢?夫欲行一事,辄以他事掩之,不使疑生,不使衅兴 。此即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译文:要想做一件事情,要藉口其他事情来遮掩,不要让别人有所怀疑,不要使别人对你要进行的事情产生阻力 。这就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事有不可拒者,勿拒 。拖之缓之,消其势也,而后徐图 。译文:当事情有不可抗拒的时候,就不要抗拒 。拖延,延缓,消除它的攻势,然后再图谋它 。假神鬼以立威,而人莫辨真伪 。伪称天命,其徒必广 。将计就计,就势骑驴,诡之异之,以伏其心 。此消彼涨,此涨彼消,其理一也,不诡于敌而诡于己,己之气盛,敌气必衰 。译文:藉助鬼神来树立自己的威信,人们就没有办法辨别真假了 。藉助天命,追随你的人就一定很多 。这边的减少那边的就会增多,这边的增多那边的就会减少,道理是一样的 。不这样对待敌人,而对自己人使诈,自己人能士气高涨,敌人的士气必然就会衰落 。意欲取之,必先纵之;意欲除之,必先骄之 。然后乘其势矣 。译文:想要征服他,首先要纵容他;想要除掉他,首先要使他骄横 。然后就可以利用形势了 。敌强则弱之,敌实则虚之 。弱之虚之,不我害也 。译文:敌人强大则想办法使他变得弱小,敌人真正存在就要想办法同化他不与之较量 。敌人弱小了,不存在真正地威胁了,我就没有什幺祸患了 。偷梁换柱,移花接木 。妙手空空,弥祸患于无形 。釜底抽薪,上楼撤梯,虽曰巧智,岂无大谋?译文:偷梁换柱,移花接木 。运用这样的手段,在不知不觉中就可以消除祸患了 。釜底抽薪,上屋抽梯,虽然有些巧妙的智慧,但是其中怎幺能够不包含大谋略呢?人构我,我亦构人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反客为主,后发制人 。译文:别人陷害我,我也陷害别人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边被动为主动,能够后发制人 。必欲使人为某事,威逼之,刑罚之,利诱之 。由远及近,从小至大,循序渐进,然后可用 。译文:一定要谋人做某件事情,要威胁逼迫他,刑法惩处他,利益诱惑他 。由远及近,从小到大的顺序,循序渐进,这样就能够顺利成章了 。【谬数卷九】知其诡而不察,察而不示,导之以谬 。攻子之盾,必持子之矛也 。译文:知道对方的诡诈阴谋却故意装作不知道,即便知道了也不表现出来,让对方走到荒谬的地步 。攻击对方的盾一定要以能够对方的矛 。(即用对方犯的错事来诘难他)智无常法,因时因势而已 。即以其智,还伐其智;即以其谋,还制其谋 。译文:指某没有固定的法则,因时间形势而各有不同 。就是说用别人的智慧来对付别人,用别人的谋略来图谋别人 。间者隙也,有间则隙生 。以子之伎,反施于子,拨草寻蛇,顺手牵羊 。译文:间就是裂痕,有了裂痕就产生了可以被人利用的机会 。用你的伎俩反过来施加到你的身上,如同扒草寻蛇,顺手牵羊一样容易彼阴察之,我明示之 。敌之耳目,为我喉舌 。借彼之口,扬我之威 。译文:敌人暗中刺探我的情况,我就公开的展示一些虚假信息 。让敌人的耳目成为替我说话的口 。借他的嘴来宣扬我的威信 。【机变卷十】身之存亡,繫于一旦;国之安危,决于一夕 。唯智者见微知着,临机而断 。因势而起,待机而变 。机不由我而变在我 。故智无常局,唯在一心而已 。译文:一个人生死存亡可能取决于某一天的抉择,而国家的安危也可能决定于某一天颁布的政策 。(一步走错,满盘皆输)唯独只有智者才能够见微知着,临机而断 。依仗形势而兴起,等待时机而行动 。实际不与我决定但是怎幺样运用时机却在于我 。所以智谋没有固定的模式,只不过在于心中灵活的运用罢了 。机者变也 。惟知机者善变 。变则安,不变则危 。译文:时机就是不停变化带来的某种做事机遇 。只有能够洞察时机的人才能够住住时机 。能够随时机而妥善变化就能够安身立命,否则就会有祸患 。物必先腐而蠹生,事必有隙而谗起 。察其由,辨其伪,除其隙,谗自止矣 。译文:东西一定要先腐烂了才会滋生蠹虫,事情一定是有了裂痕才会滋生流言 。审查事物发生的原因,辨别其中的真伪,阻塞它的裂痕,谗言自然就停止了 。知机者明;善断者智 。势可度而机可恃,然后计可行矣 。处变不惊,临危不乱 。见机行事,以计取之,此大将之风也 。译文:能够看清楚时机的人就是明,善于在时机前取捨就是智 。事情可以预测而时机可以利用,然后计谋就可以施行了 。能够在变乱中不惊慌,面对危难不自乱阵脚 。见机行事,靠计谋来智取,这就是大将做事的风格 。将错就错,以讹传讹,移花接木,巧取豪夺 。敌快我慢,以智缓之;敌强我弱,以计疲之 。釜底抽薪,此消彼长 。敌缓则我速,敌弱则我强 。此亦机变也 。译文:利用敌人的错误来向敌人传播错误讯息,用敌人的错误言论来讹诈敌人,移花接木,巧妙的争取,勇猛的争夺 。敌人快过我方的速度,就要用计谋来延缓敌人的攻势;敌人比我方强大,就要用计谋来拖垮对方 。能够对强大的敌人釜底抽薪,就能够使我方和敌方的势力此消彼长 。敌人的速度变缓慢了,我方的速度相对起来就变快了;敌人的实力变弱小了我方的实力就变强大了 。这就是事物变化的枢机 。危在我,而施于人 。故我危则人危,人不欲危,则必出我于厄难 。译文:我有了危难,就把我的危险强加在别人身上 。所以我和别人是一同处于危难之中,人们都须希望危险降临,就一定会把我从危难中解救出来的 。【讽谏卷十一】讽,所以言不可言之言,谏不可谏之谏 。谏不可拂其意,而宜恤其情 。谏人者宜为人谋,不为己虑 。译文:含蓄的讽喻,是用来说不能够直接说出来的话的,劝诫不可以劝诫的事情的 。劝谏者不可以忤逆对方的意愿,而需要体恤对方的情感 。劝谏者应该为对方考虑,而不是为自己谋划 。或激之勉之,以证其不可行也 。或讽之喻之,以示其缪 。进而推之,以证其不可行也 。谏不宜急而宜缓,言不宜直而宜曲 。译文:对受谏人应该用激将或者是劝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或者讽谏或者比喻,来说明对方的谬误 。按照对方的思路推断下去,来证实对方的举动不可行 。劝谏,不宜操之过急而应该缓和一些,言语不能太过直白而最好委婉说出 。嬉笑之中蕴乎理,诙谐之中寓乎道 。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 。译文:在玩笑之间流露出道理,在诙谐之中包含道义 。如果看到君主的过失而不去劝谏,是轻视君主的危难 。轻视君主的危难这种事情,忠臣是不会去做的 。【中伤卷十二】天下之至毒莫过于谗 。谗犹利器,一言之巧,犹胜万马千军 。译文:天下最恶毒的事物没有超过谗言的 。谗言就像利器,一句巧妙的谗言,就可能胜过千军万马 。谗者,小人之故伎 。口变淄素,权移马鹿 。逞口舌之利剑,毁万世之基业 。译文:进谗言,是小人常用的伎俩 。用口就可以颠倒黑白,就可以指鹿为马 。用口舌作为利剑,就可以毁掉万世的基业 。或诬之以虚,加之以实,置其于不义;或构之以实,诱之以过,陷其于不忠 。宜乎不着痕迹,欲抑而先扬,似褒而实贬 。译文:或者用无中生有的言论加以诬陷,或者栽赃嫁祸,把对方置于不义的境地 。或者用製造事实来陷害对方,或者用利益来诱惑对方犯错,使他处于不忠的境地 。恶语中伤应该不露痕迹,想贬斥对方,就要先讚扬对方,看起来是讚扬其实是贬斥 。随口毁誉,浮石沈木 。奸邪相抑,以直为曲 。故人主之患在于信谗,信谗则制于人,宜明察之 。然此事虽君子亦不免也 。苟存江山社稷于心,而行小人之事,可乎?译文:相信别人口中的是非,就如同相信了石头可以浮在水面上,而木头会沉到水底一样 。奸邪小人的言论,能够把直的说成曲的 。所以领带最忌讳的是相信别人的谗言,一旦相信了别人的谗言就会受制于奸人,所以在这个问题上面应加以明察 。然而类似的事情即便身为君子也是难免会做的 。假如君子心中想着国家大事,但是却去做小人做的事情,可以吗?小人之智,亦可谋国 。尽忠事上,虽谗犹可 。然君子行小人之事,亦近小人,宜慎之 。译文:小人的某些智慧也可以用在国事上面 。为了对领导忠诚,虽然进了谗言也是情有可原 。但是君子常常做小人做的事情,也就和小人没有什幺区别了,所以君子应该谨慎 。美色卷十三乱德则贤人去,失政而小人兴 。国则殆矣 。译文:搞乱了德行贤人就会离去,政事出现了偏颇小人就会得势 。这样国家就危险了 。美色置于前而心不动者,情必矫也 。然好色不如尊贤 。近色而远贤臣,智者所不为也 。译文:美人在面前而不动心的人,一定是装出来的 。然而喜欢美色不如尊崇贤人 。接近美色而远离贤人,智慧的人是不会那样做的 。孰谓妇人柔弱?一颦一笑,犹胜百万甲兵 。译文:谁说女人柔弱?一颦一笑,有时候能够胜过百万雄兵 。智者借色伐人,愚者以色伐己 。译文:有智慧的人用美色去攻击别人,愚蠢的人用美色来讨伐自己 。色必有宠,宠必进谗,谗进必危国 。然天下之失,非由美色,实由美色之好也 。译文:美人就一定会受到宠爱,受到宠爱就一定会进谗言,谗言一旦被相信就会危及国家 。然而失去天下并不是因为美人引起的,而是因为喜欢美人这个弊病引起的 。借美以藏其奸,市色而成其谋,千载之下,绵绵不绝 。人主宜详审之 。译文:藉助美色而包藏祸心,出卖色相而成就其阴谋的人,千年以来,绵绵不绝 。领导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圣贤事业,非大志者何为?故色贤之分,知其所取捨 。是以齐桓晋文,犹为霸主;汉武唐宗,不失明君 。译文:圣贤的事业,不是胸怀大志的人谁能够担当?所以好色者和贤君的区别在于,知道什幺时候应该要什幺,不要什幺!所以齐桓公晋文公虽然好色,但还是霸主;唐太宗宋太祖虽然好色,也还称得上明君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