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土壤耕作


中国古代土壤耕作

文章插图
中国古代土壤耕作【中国古代土壤耕作】中国古代土壤精耕细作是指中国古代农民在耕-耙-耱耕作体系中推行翻耕与免耕结合的轮耕等方式的良好传统 。中国古代土壤精耕细作的传统约形成于战国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形成了耕-耙-耱耕作体系 。唐、宋时期南方水田形成了耕-耙-耖耕作体系 。许多独到的经验今日仍有借鉴作用 。
春秋战国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主要农区在秦岭和淮河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 。由于这一地区降雨少、雨水分布不匀,常有乾旱威胁,土壤耕作上重视保墒防旱 。当时通行的“畎亩法”,所谓“垄上曰亩,垄中曰畎”,即后世所称的“垄作法”,在《诗经》中已有不少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不少文献都把“畎亩”作为农业的代名词,如《国语·周语》中把“畎亩之人”作为农夫的代名词,《国语·晋语》把“畎亩之勤”作为牛耕的代名词,《孟子》和《庄子》把在农田中从事农耕的人称作在“畎亩之中”等,都说明当时已通行“畎亩法” 。《吕氏春秋·任地》中总结的“上田弃亩,下田弃畎”,为人们平地势以免旱涝指出了方向 。书中还提出“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劳,劳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急者欲缓,缓者欲急;湿者欲燥,燥者欲湿”,认为可以通过土壤耕作措施使土壤中的水肥等因素能达到协调 。“地可使肥,亦可使棘”,关键是要措施得当,因地、因时制宜,合理耕作 。春秋以前的文献中,论及耕地的不少,但尚未见到“深耕”的提法 。随着铁制农具的创製和牛耕的推行,深耕越来越受到重视 。《管子·小匡》中有“深耕,均种,疾耰”,《国语·齐语》中也有“深耕而疾耰”之说 。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提到“深耕易耨”,《韩非子》中则强调“耕者且深,耨者熟耘”,说明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已奠定基础,“深耕”一词几已变成通行语彙 。秦汉魏晋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北方保墒防旱的耕作体系渐趋完善,形成体系 。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在关中地区推行“代田法”,是春秋战国时期“上田弃亩”法的发展 。它的推行,取得了“用力少而得谷多”的效果 。由于大型犁铧和犁壁的广泛套用,此时又创始了“翻耕法”,耕后用“耱”来进行整地作业 。汉成帝时,关中地区推行的“区田法”,也是一种抗旱增产的好方法 。魏、晋、南北朝时创始了铁齿耙后,又形成了耕后有耙、耙后有耱的耕作体系,从而增强了保墒防旱的能力 。北魏《齐民要术》总结了当时及前代的土壤耕作经验,提出“务遣深细,不得趁多”以及“秋耕欲深,春夏欲浅”、“初耕欲深,转地欲浅”;还根据大豆“地不求熟”的特性,首次总结了免耕播种的“佅种法”;此外并特别重视中耕除草,指出“凡五穀,唯小锄为良”和“锄不厌数”等,大大丰富了精耕细作的内容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的水田农业已有长足发展 。唐代“江东犁”的创製,以及“碌碡”和“砺”等水田整地农具的发展,使水田耕作技术更进一步 。耕后有耙,耙后有耖这种水田耕作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将水田耕作技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为适应稻麦轮作複种的发展,元代《王祯农书》所叙述的开疄作沟、疄沟腰沟、沟沟相通、整地排水,是当时稻后种麦排水防渍行之有效的经验 。这一时期,北方地区又提出“秋耕为主,春耕为辅”;在强调“犁深”的同时,特别重视“耙细”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无论是北方旱地还是南方水田,都注意深耕细作 。明代马一农《农说》提出了“九寸为深”,并指出“启原宜深,启隰宜浅” 。《沈氏农书》在总结太湖地区铁搭垦耕经验时,总结了“二、三层起深”的分层深耕经验 。清代《马首农言》在山西寿阳的特定条件下,总结了“凡犁田,深不过六寸,浅不过半寸”以及山田、河地等因地掌握耕地深浅的经验 。《知本提纲》还提出“浅深浅”耕作法,所谓“地耕三次,初耕浅,次耕深,三耕返而同于初耕” 。明清时期随着複种轮作和间作套种的发展,翻耕耙耱和免耕播种相结合,已成为耕作改制的重要内容 。特别是在实行双季间作稻、麦稻套种等种植制度的地方,已普遍推行翻耕与免耕结合的轮耕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