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皇龙


潘皇龙

文章插图
潘皇龙【潘皇龙】潘皇龙1945年出生于台湾省南投县埔里镇 。先后毕业于“国立台湾师範大学”音乐学系与瑞士“苏黎世音乐学院”作曲研究所 。
基本介绍中文名:潘皇龙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台湾省南投县埔里镇
出生日期:1945年
性别:男
潘皇龙简介尔后在德国“汉诺瓦音乐戏剧学院”、“柏林艺术学院”研究二十世纪作曲法 。1982年应邀返国 , 担任“国立艺术学院”音乐系作曲客座副教授 , 并于1991年升任教授 , 1998年担任“校务研究发展中心”主任 , 2000年担任学务长 。目前担任“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前“国立艺术学院”2001年改名)音乐学院院长 。1989年创立“国际现代音乐协会台湾总会”并荣膺创会理事长 。1990年应“国立中正文化中心”邀请 , 在“国家音乐厅”举办“潘皇龙乐展” , 1991年至1996年间 , 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 , 代表台湾出席“国际作曲家评议委员” 。1997年与2001年应邀担任奥地利“国际莫札特作曲比赛”评审 。1998年应邀担任波兰“国际作曲家夏令营”客座教授 。音乐作品曾获德国“尤根庞德作曲奖”(1979)、台湾“吴叄连先生文艺奖”(1987)、“国家文艺奖”(1992)等;并由国际着名乐团 , 诸如“柏林爱乐管弦乐团”(1982)、“庞毕度文化中心现代音乐室内乐团”(1983)、“阿笛悌弦乐四重奏团”(1988) , “新日本爱乐管弦乐团”(1989)、“克罗玛塔打击乐团”(1996);以及荷兰“国际高德阿姆斯新音乐节”(1980)、“国际现代音乐协会/世界音乐节”(1988,92,99,2000,2001)、“巴黎现代音乐节”(1996)、“维也纳现代音乐节”(2000)等等 , 在欧洲、非洲、美洲与亚洲各地演出 。潘皇龙之作品扬名国际乐坛后才归乡的潘皇龙 , 运用现代作曲技巧谱写中国哲学思想 , 融会了传统与创新 。以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 , 解答了困扰文化界近世纪来的“传统与现代”问题 。潘皇龙 , 民国六十年 , 以第一名优异成绩毕业于台湾师範大学音乐系;六十叄年获瑞士茹斯汀基金会全额奖金 , 入苏黎世音乐学院攻读理论与作曲;六十五年获硕士学位 , 再进西德汉诺瓦音乐戏剧学院作曲研究所 , 追随当代世界作曲大师拉亨曼教授 , 专攻作曲 。民国六十七年在西德“汉诺成新音乐节” , 首演他的新作“第二号弦乐四重奏” , 引起西德乐坛的瞩目 , 当地法兰克福报和新音乐杂誌等六家报章杂誌都刊出乐评 , 讚誉为“富于创意 , 兼具震撼力” 。潘皇龙自述其创作乐思:“来自于生老病死、与喜怒哀乐等二大齿轮的互动旋转 。”同年 , 由拉亨曼教授推荐 , 入西柏林艺术学院作曲研究所 , 继续钻研作曲 。六十八年 , 以作品“因果木管四重奏”获西德“尤根庞德”作曲奖 。潘皇龙说:这首十六分钟的作品 , 取材自庄子山林篇“螳螂捕蝉 , 黄雀在后” , 所以因果循环 , 周而复始 。同年另一首作品小提琴曲“过波”先后在西柏林、巴塞、东京及萨尔布吕肯二十世纪新音乐节演出 , 逐渐在国际乐坛崭露头角 。这一年夏天 , 还指挥西德席格兰交响乐团 , 演出他的作品“蓬莱”管弦乐团 。“蓬莱”是他去国四年后返台省亲时开始构思 。他的乐思来自陆游的“西山村行”的诗句“山重水覆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十九年 , 潘皇龙参加在荷兰海牙举行的“国际高德阿姆斯音乐节” , 由奥国新音乐室内乐团演出代表作“五行生剋八重奏” , 奠定他在欧洲乐坛的地位 。这首八重奏曾先后在西德科隆、奥国萨尔兹堡的音乐节中发表、录音 。此后陆绩完成“五行生剋Ⅱ”管弦乐 。这一年真是他的幸运年 , 又以取材自佛学轮迴观的作品“迴旋曲一钢琴叄重奏” , 获得西德作曲比赛第二名 , 并得以演出和出版 。当他在欧洲乐坛声誉鹊起时 , 七十一年应国立艺术学院邀请返台服务 , 堪称“载誉近国” 。他戏称自己:“从国外‘打回’台湾!” 。五年多来 , 潘皇龙逐渐活跃于国内乐坛 。除了致力推动现代音乐 , 创立“台北现代音乐中心” , 拓展国内现代音乐环绕 , 促进国际音乐文化交流;创作力更加旺盛 , 新作源源而出 , 被演奏的次数愈加频繁 。光是最近两个月 , 在台北就有七次演出 , 如:“蓬莱”管弦乐和大提琴曲“颂” , 在国家音乐厅演出;钢琴家陈郁秀演出“儿呼情景”五首;朱宗庆打击乐团演奏“庄严的嬉戏”和“缘、角色、万花筒”;实验乐团在国家音乐厅演出最新的作品“礼运\大同”管弦乐;以及首次由台北市立交响乐团演奏、云门舞集舞蹈的“五行生剋Ⅲ” , 等等 。潘皇龙的作品得以崛起于国际乐坛 , 且普受肯定与讚扬 。其因素之一是他作品中蕴涵有浓郁的中国哲学思想 , 有老庄、有佛、有禅 。回顾创作时的来时路 , 潘皇龙说:就读台北师範时大量地阅读小说 , 看完莎土比亚全集 , 以及读了一年师大国交系 , 积存脑海多年后 , 竟酝酿成日后创作的原动力 。因此 , 他认为从拿创作的人 , 应该多读书 , 方能有幻想 , 也有思想;尤其文史哲学和诗歌文学的涉猎是不可或缺的 。经过多年的沈潜钻研 , 他悟得一条创作之路是:“从中国文字的造形艺术中 , 了解古圣先哲当代的哲学思想 , 或经由中国文学造形艺术的分析 , 去寻找现代音乐创作的灵感 。”进一步提出现代音乐创作的基原则 , 归纳出十叄则:1.音的形成与消失;2.亲属关係;3.转移作用;4.独特性与共通性;5.色泽旋律与色泽节奏;6.陌生化;7.定影法;8.音响终止式;9.层面的连续与重叠;10.音群的分割与组合;11.高潮的再商椎;12.意向;13.小宇宙与大宇宙的观念 。潘皇龙计画明年抽空写本书 , 详加阐述这十叄项原则 。此外 , 潘皇龙建议听者把持三项準则:创意性、前瞻性、专业性来鉴赏现代的音乐 , 从音乐中体会当代人类社会的人文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