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他们的名字,叫“医生”( 二 )
8月1日,病房里新收了一位小病人——一个两岁的小男孩,大大的脑袋,瘦小的身体,乌黑的头发,两只大眼睛无助地打量着陌生的环境。“虽然他症状并不严重,但家里只有他一人确诊,因此与其他和父母一同送来的小朋友不同,他只能一个人孤零零住进隔离病房。”刘宇凯发现他不爱说话,也基本不吃东西。白天要护士“妈妈”一直抱在怀里,到了夜里就在护士“妈妈”的陪伴下一个人躺在病床上。
“有一天我忙完手中工作,来病房找这个小男孩,冲他拍了拍手想抱他但他毫不理会,我就想起了我的拨浪鼓。果然,吸引小男孩抬起头。我一把抱起他,一霎那我仿佛又抱起了自己女儿。”刘宇凯说,只不过女儿胖胖的、肉肉的,捏起来像海绵,而小男孩却如此瘦小,即使隔着手套也能清楚数出背部的肋骨。但他又如此像我女儿,紧紧贴在我胸口,隔着防护服也能感受到小小心脏的跳动。我想念女儿,小男孩想念父母,他的父母也必定思恋幼子。”
文章插图
刘宇凯告诉采访人员,孩子后来心情好多了,会主动出门和别的小朋友玩,也即将出院转康复隔离。而他还没回去,转入楼下的重症病房继续抗疫。“坚持到底!过不久,我们的父母和孩子终将相聚。”
我是“核酸采集队”,一群不回家的人
采访人员原本是采访南京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张刚,但是他坚持说,“不,我要说的是我们这一群人。我们临时紧急出发,未曾想到一干就是二十几天,但始终整整齐齐未有一人离开。”
在刚组建临时团队时,张刚就提议五十岁以上或者有特殊情况的队员可以提前撤回,但那时,提议无人应答。今天,二十多天过去了,他再提议:有哪位先提前回家?还是无人应答。不,不是无人应答。“不到疫情结束绝不回去!”是这支由南京市儿童医院医护组成的核酸采集队共同的心声。
年纪最大的郝晓艳主任坚决不回家,“我要留下来!后勤保障需要我!”皮肤严重过敏、起泡瘙痒的童千红老师坚决不回家,“不能穿防护服,那可以接打电话进行联络工作呀!”心脏不适的张红叶医生和陆世丰主任坚决不回家,“没什么的,还可以坚持!”即将进行博士后出站答辩的于晓文坚决不回家,“大家一起来的,要回家就一起回家!”此后的每一天,队员们都是精神抖擞地出发,精神抖擞地回来。
文章插图
连续几轮采样,这支队伍与南京市江宁区禄口街道居民结下深厚情谊。张桥社区的老奶奶拿了把蒲扇给队员扇风,“别中暑,我给你扇扇!”待他们去下一家才放心离开。石埝社区的郑大爷主动推出自家三轮车,“你们实在太辛苦,我带你们走!”热心淳朴的居民还送出一包龙虾,“自家养殖的,又大又肥,送你们尝尝。”
8月12日,连续工作的第18天,这支队伍接到了医院全员可以撤回替换的通知。起初大家很高兴,但想到医院还要再次组建一支50人队伍,新队伍对采集等工作还不熟,医院人手也紧张。尽管很想家,但大家一致决定继续坚守。“相信美丽的南京不久后会恢复往日的车水马龙,而我们这群不回家的人也终将和家人团聚。”
我是徐静,病区里多了一群“中医粉”
“省里需要立即增派四名中医专家支援扬州,科里准备派你们前往,有没有什么困难?”8月6日,江苏省中医院呼吸与危重学科主任周贤梅把即将前往扬州的四位同事请到办公室。
“我可以的!”朱际平率先表示朱际平家里老人近日下肢骨折,病情还不稳定。“我也可以!”吴刚和李磊几乎同时回答道,他们两位的爱人也都是临床工作者,经常需要值夜班,孩子都还小,估计是要送到爷爷奶奶家里去了。徐静想了想,也坚定地说:“作为中医人,能发挥作用是荣幸!”
- 山西晚报|山西晚报记者走近罕见病患者,聆听他们的故事与心声 关注罕见病,我们一起让爱不罕见
- 节日|请每一位内江人记住!今天,是他们的节日
- 鄞州区卫健局|他们的家人送来了行李箱
- 瞬间|2021,他们的这些瞬间让你一秒破防
- 义乌国际商贸城|车自燃,男子提起灭火器就冲过去!看了商城给他们的奖励,太实在
- 成都天府|跨年夜 封面新闻让他们的心愿亮相成都天府双塔
- 第三附属医院|暴雨夜出生的宝宝 名字让网友泪崩
- 宝宝|河南暴雨夜出生的宝宝名字叫雨婷
- 疫情|金华高速防疫一线:一碗热气腾腾的粥暖了他们的心
- 湖州|因为民警,她说孩子起名字一定要带“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