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他们的名字,叫“医生”

【中国医师节】2017年11月3日,国务院通过了卫计委(今卫健委)关于“设立中国医师节”的申请,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的8月19日设立为“中国医师节”。中国医师节是经国务院同意设立的卫生与健康工作者的节日,体现了党和国家对1100多万卫生与健康工作者的关怀和肯定。

徐静|他们的名字,叫“医生”
文章插图

穿上防护服,他们挑战着身体的极限;走进病房,他们是患者坚强的后盾;冲锋在抗疫一线,他们守护人民生命安全。虽然都是普通人,但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他们就成为白衣天使,以辛劳恪守职业,以仁术惠济苍生。
8月19日,第四个“中国医师节”如期而至。江苏省26.8万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在日常的工作中迎来自己的节日,忙碌在抗疫一线的医生们,也在争分夺秒的工作中诠释深刻的抗疫精神和职业精神。
我叫陈旭锋,医生的初心在每一天
7月27日起,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科科副主任陈旭锋带着13名医生、50名护士、18位感控到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先后整建制接管了三个病区:B5-1、B5-2和B6-1。
早7点,陈旭锋要和医生护士们行政交班,了解收治病人数量、病情变化,对所有医务人员感控情况进行检查、健康上报,再讨论治疗方案,每个情况都要了然于心。早接班结束后,他会穿上防护服进舱,走到病人的床边评估病情。
18日上午十一点,陈旭锋“出舱”,电话接受采访人员采访,并且说,最多只能十分钟,我还要继续回去工作。“重症科医生,要随时观察患者病情发展:血压、血糖、肝脏肾脏指标等。ICU的患者,除了新冠肺炎以外,多数都患有基础疾病。”陈旭锋解释,在重症医学里,行家都知道这句话——“没有突然普通转重症、重症转危重症的病人,只有没有及时观察到病情微小指征的医生”。

徐静|他们的名字,叫“医生”
文章插图

刚到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的前一周,他每天的睡眠时间都不到两三个小时。在反复商议治疗最佳方案时,陈旭锋和同事们要在不断权衡中选择对患者最好的那一个。他记得,有一位患有哮喘的病人入院时喘得厉害,要不要插管成了一个难题。“从他的肺功能和氧化指标来讲,肯定是要插管的。”但陈旭锋看来,患者哮喘病史导致平时氧合就较差,已经耐受了低氧的过程,采取保守治疗对患者更好。经过反复论证,让患者采取俯卧位观察。起初患者十分抗拒,陈旭锋和团队多次与他沟通,成功取得患者理解,让患者度过了低氧的过程,避免了插管,也成为首位从重症出院的患者。
今年43岁的陈旭锋去年支援武汉抗疫,先后支援方舱医院的建设、重症患者的救治、又转战武汉金银潭医院的ICU。整整在前线工作了83天,等到武汉全部重症清零后才返回南京。“医者的初心不会随着时间改变,我和其他医生一样,会始终把百姓的健康当做最高的使命。”
我叫刘宇恺,抱着他想起我的女儿
从包里拿出这只拨浪鼓时,南京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生刘宇恺有些感慨,“计划7月中下旬带十个月的女儿去郊游,准备行李时将拨浪鼓收入包中。”不料疫情突起,7月26日,刘宇凯与另外77名同事作为医院第二批队伍紧急来到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支援。“收拾行李时忘了,一直将拨浪鼓带到了驻地。”
忙碌一天下来,夜深人静时,会想家人。“想起将女儿小小身体抱在怀里的柔软和温度,胖嘟嘟的脸蛋贴在耳边咿呀学语。”刘宇凯说,这时候他就会摇起那只拨浪鼓,想着女儿藕段般的小手把它捏住使劲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