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收复*:不屑学伍子胥鞭尸放过郑氏( 二 )


起用施琅任福建水师提督
1673年 , 清朝南方几省发生“三藩之乱”之时 , 台郑势力便乘机而入 , 进*闽粤沿海一带 , 对广东、福建构成严重威胁 。仅福建海澄一役 , 就被围困83天 , 2万多名清* , 8000多匹战马 , *亡过半 。
1681年 , 即康熙二十年 , 清、郑两方都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事件 。这一年郑经去世 , 长子继位之后随即被 , 年仅12岁的次子郑克继位 , 郑氏集团内部矛盾激化;而清方在这一年却最后平定了“三藩之乱” , 能够腾出手来考虑平台的问题 , 于是 , 康熙必须重新考虑福建水师提督的人选问题 。
康熙曾先后两次就福建水师提督人选事征求过李光地的意见 。第一次李光地答以施琅“海上路熟 , 海上事他亦知得详细 , 海贼甚畏之 。”第二次康熙就“命将”问题又一次征求他的意见 , 他认为“计量起来还是施琅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李光地的力荐下 , 几乎没有经过太多周折 , 康熙于李光地力荐同月便下敕谕 , 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 , 加太子少保;赞扬施琅熟悉彼处地形 , 海寇情形 , 要他到福建去 , “克期统领舟师进取澎湖、* 。”
支持专征收复*
鉴于历史的教训 , 历史上许多战例 , 不是失在敌强我弱 , 而是失在将领之间互相掣肘 , 互相扯皮 , 而贻误战机 。当时福建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都想抢征台之功 , 俱决意出兵 。姚启圣虽力主收取* , 但战略部署以及战术配置 , 如发兵的时间、地点 , 多和施琅有分歧;而吴兴祚原来是个主抚派 , 对海事也并不熟悉 。因此 , 施琅一到厦门 , 立即上疏要求专征* , 即*事指挥由他独自决策 , 并表示为收取* , 赴汤蹈火 , 在所不辞 。在一次上疏要求专征时 , 他更立下*令状:只要“独任臣以讨贼” , 臣“必破*” , 如若不成 , “治臣之罪” 。
由于康熙的支持 。施琅在攻占澎湖、招抚*时 , 不但*事指挥得当 , 而且招抚郑氏集团 , 采取的策略十分高明 , 没有搀杂着半点报私仇的杂念 。在这过程中 , 他说了两段很得体的话:一是部众劝他对郑部“急扑灭之 , 以雪前仇” 。他说:“吾此行上为国下为民耳 , 若其衔璧来归 , 当即赦之 , 毋苦我父老子弟幸矣!何私之与有?”另外一条 , 是他到*后亲自去祭郑成功时说的:“自同安侯(郑芝龙)入台 , 台地始有居民 。逮赐姓(郑成功)启土 , 世为岩疆 , 莫可谁何?今琅赖天子之灵、将帅之力 , 克有兹土 。不辞灭国之罪 , 所以忠朝廷而报父兄之职分也 。但琅起卒伍 , 于赐姓有鱼水之欢 , 中间微隙 , 酿成大戾 , 琅于赐姓 , 剪为仇敌 , 情犹臣主 。芦中穷士 , 义所不为 。公义私恩 , 如是而已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康熙皇帝对施琅顺利收取* , 报以极大的兴奋 。据说 , 康熙得到施琅克台的消息 , 正值中秋佳节 , 欣然祝酒赋诗 。满怀豪情地写道:“*帐受降秋色外 , 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苍生困 , 耕凿从今九壤同 。”后来又特地写了一首诗来表彰施琅收复*的伟业:“岛屿全*入 , 沧溟一战收 。降帆来蜃市 , 露布彻龙楼 。上将能宣力 , 奇功本伐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