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肺”如何“智慧守护”?中国科学院清原森林站探索科研新范式 辽宁的中国之最

中新网辽宁清原8月5日电 (采访人员 孙自法)被誉为“地球之肺”的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全球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碳库”资源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如何利用先进科技手段守护好、利用好森林资源,一直以来广受关注 。
中国科学院清原森林站 。中新社采访人员 孙自法 摄
采访人员最近探访依托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生态所)建设和运行的辽宁清原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清原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清原森林站)获悉,这座深藏于东北深山之中的“森林碳库守护者”建站以来“20多年磨一剑”,以信息技术手段致力于形成全覆盖、大融合的林业大数据网络,已打造出多要素、多尺度、多过程一体化的“智慧森林管理平台”,为“智慧守护”“地球之肺”等探索出森林生态系统科研新范式 。
为什么要建设清原森林站?
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所所长、清原森林站站长朱教君研究员作为该站的创立者,见证清原森林站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渐强和从传统管理逐步实现智慧运行的全过程,说起建站缘由及意义,他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所所长、清原森林站站长朱教君研究员在站区深林中科普介绍科尔塔群平台建设相关情况 。中新社采访人员 孙自法 摄
东北是中国天然林最集中分布区,东北森林面积占全国林地面积约1/3 。由于长期高强度人为干扰,东北森林资源锐减、质量/功能严重下降 。如何提高东北次生林生态系统的生产、生态功能(提质),有效破解森林生态保护、恢复与林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增效),是实现东北森林特别是次生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 。
中国科学院清原森林站的科尔塔群 。中新社采访人员 孙自法 摄
【“地球之肺”如何“智慧守护”?中国科学院清原森林站探索科研新范式 辽宁的中国之最】基于此,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所2002年选址中国温带(东北)次生林生态系统典型分布区和重要水源涵养林区建设清原森林站,旨在建成集观测、研究、试验、示范、教学和科普于一体的综合野外支撑平台,通过开展长期、系统、深入研究与监测,实现森林生态保护与林区经济发展双赢,助力东北全面振兴,助推国家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
朱教君指出,建设清原森林站的目的与意义,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完善中国重要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站布局,丰富森林生态系统的观测、研究与示范,填补温带次生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空白;二是提升温带次生林生态系统原创性研究(联网研究)能力,回答重大林业科学问题,促进森林生态学等应用生态学学科发展与进步;三是利用沈阳生态所已有国际合作基础,提高温带次生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水平,提升中国森林科学的国际影响力,为国家或地区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撑 。
如何打造“智慧”野外台站?
历经20年努力建设,清原森林站2012年成为中国科学院“院级站”,并于2014年列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2020年跻身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行列 。
中国科学院清原森林站黄凯博士演示介绍该站野外增温试验平台 。中新社采访人员 孙自法 摄
朱教君表示,近年来,清原森林站持续推进信息化建设,积极利用先进科技手段打造“智慧”野外台站 。截至目前,围绕次生林生态系统开展相关观测、研究工作,清原森林站已建有科研样地群、塔群监测平台、野外增温试验平台、水文观测平台、多功能数据中心和物联网平台等六大信息化平台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