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从三星堆看中华文明 八千年历史文明之最( 三 )


三星堆青铜造像群以丰富多彩的内涵,充分显示了长江上游古蜀文明的独特性 。它既不同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也不同于长江中游的楚文化,而是在社会礼俗与民族文化方面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古代蜀人特别擅长形象思维,具有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通过青铜造像群表现的古蜀人神交往观念,有神奇的魅力,更有震撼的效果 。青铜人物造像群,为我们研究古蜀人的来源与族属提供了重要资料 。蜀族是古代蜀国的主体民族,而在蜀国的范围内还应包括和蜀族结盟的其他兄弟民族 。所以古代蜀国在举行大型祭祀活动的时候,既有华贵显赫的群巫之长(蜀王),又有威武轩昂的群巫(各部族首领),还有蜀族和各部族共同崇拜信仰的神灵象征 。三星堆青铜人物造像群所展示的,便正是这样一个生动精彩的场景 。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分布示意图 。新华社发
南北文化交融
中国自上古以来,便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 。长江和黄河,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古蜀文明与中原华夏文明都属于地域文化的范畴,各自的不同特色是和农业生产方式密切相关的 。对自然的认知,对祖先的传说,古蜀与中原都有各自的说法 。
譬如神话传说方面,中原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崇尚的主神是黄帝,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崇尚的主神是帝俊 。在中国的传世文献中,代表中原文化传统的一些古籍,如《竹书纪年》《世本》,以及后来的《大戴礼记·五帝德》《史记·五帝本纪》《帝王世纪》等,都是以黄帝作为传说的中心人物 。
而代表南方文化传统的《山海经》中,关于帝俊的记载,则构成了一个帝俊神话传说体系 。《山海经》中记述说,帝俊不仅是太阳和月亮的父亲,还是人间众多部族之父 。其中非常重要的说法是《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所述“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这是古籍中关于农神与五谷起源最明确的记载了 。后稷是各族心目中播种五谷的农神,而帝俊是后稷之父,可见帝俊与稻作文化的起源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农神后稷的活动区域主要是在长江上游,和古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四川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合稻作栽培,特别是成都平原,气候温暖、土壤肥沃,从文献记载来看,古蜀国很早就已成为一个生产水稻的中心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海内经》已有“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 。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的记载 。都广之野,通常就是指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 。后稷是公认的农神,而葬在都广之野,可见农神与古蜀的关系确实非同一般 。
关于古蜀的稻作农业与文化崇尚,不仅《山海经》中记载了帝俊与后稷的神话传说,成都平原的一些重要考古发现也给予了充分的揭示 。譬如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就印证了《山海经》中关于帝俊的一些神话传说,揭示了古代蜀人信奉的太阳神话与龙的崇拜 。
三星堆考古发现揭示的古蜀文明,作为中国古代南方文化系统长江上游的一个重要文明中心,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明有许多明显的不同,同时又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相互之间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和影响 。来自中原王朝的青铜文化,曾对南方地区进行了较为强势的传播,在安徽、湖南和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尊与青铜罍,就接受了殷商文化的影响 。而古蜀的文化崇尚,也对周边区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譬如关于龙的传说和对龙的崇拜就与稻作农业密切相关,最早起源于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曾盛行于古蜀,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上就有龙的造型 。后来,随着稻作农业由南而北的传播,龙的崇拜也流传到了淮河流域与黄河流域,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崇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