沫蝉( 二 )


沫蝉

文章插图
稻赤斑黑沫蝉刘氏长头沫蝉①成虫:体长8-9mm 。头胸黑色有光泽,前翅黑褐色,腹部深黄色,胸足胫节以下黑褐色 。雄性头锥状强烈前伸,雌性则无 。複眼紫褐色,小盾片三角形,中部隆起 。前翅从爪缝下明显下陷,近基部有2个橙黄色斑,近端部有2个—大—小棒状橙黄斑 。雌性体形较大,斑点颜色较深 。②卵:补产淡黄色,后期变深,长0.8-0.85mm,扁椭圆形 。③若虫:5龄,1-2龄全体较透明,头胸部较小,淡褐色,複眼红色,腹部大,黄白色,腹部桔黄色,长4.5-5mm,有翅芽 。4-5龄,头胸黑褐色,腹部桔红色 。前后翅芽相平,向后形成八字形,长5.5-7.5mm 。
沫蝉

文章插图
刘氏长头沫蝉生活与习性稻赤斑黑沫蝉成虫:一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缝中越冬 。海拔400m以下地区5月下旬始见成虫,6月中旬至8月中旬较多见,9月下旬终见 。成虫多集中于背阳、背风地或田埂边稻株的直立叶片上危害 。上午10:00前一般较少活动 。交尾多在下午16:00-18:00进行,此后活动频繁 。成虫受惊后飞起,在不远处落下,因而其危害多集中连片 。②卵:山区高差较大的梯田埂用石块砌成,成虫喜在早晨飞到背阳田埂的石块间隙中产卵,卵散产,每处3-5粒,雌虫怀卵量70-90粒 。③若虫:一般在石块缝中3-15cm深的土壤内啃食草根,吐白色泡沫,由深而浅 。傍晚老熟若虫爬到土面附近的草茎上,吐沫围住身体 。泡沫较大,直径15-18mm,多下垂为灯笼状 。天亮前若虫大部羽化成虫,上午8:00-9:00,成虫飞到附近的草丛中静状不动,下午16:00后飞入大田中,9月中下旬温度下降,若虫蜕皮速度显着减缓,多困死在泡沫中 。刘氏长头沫蝉①成虫:多见于海拔500m以下的低山区,500m以上少见 。海拔500m以下地区,成虫6月中旬始见,此后有2个发生高峰期,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第1高峰期,8月中下旬为第2高峰期,10月上旬终见 。成虫多集中在田埂边的稻株上刺吸上部叶片 。上午栖息于稻田附近的草丛中,下午16:00后,田间虫量显着增加并频繁交尾,早晨飞到田边产卵,飞翔能力较稻赤斑黑沫蝉差,受惊后飞起 。②卵:成虫一般在田埂边产卵,卵散产,每处3-9粒,雌虫怀卵量60粒左右 。③若虫:多在田埂边3-10cm处的土壤中啃食草根,经常吐白色泡沫保持身体湿润,由于这些田埂较矮,阳光容易直射埂上,加之入土较浅,因而刘氏长头沫蝉对湿度的要求比稻赤斑黑沫蝉更为严格 。雨后或大雾后,田埂上泡沫数量显着增加;乾旱少雨,泡沫很少或无 。5龄若虫傍晚爬到杂草丛中吐沫,形成向上的圆球形,直径为8-13mm,天亮前大部蜕皮完毕,此时成虫全身桔红色,前翅透明,8:00-9:00时身体已完全变色,在泡沫上方形成一个圆孔,然后跳出在草丛中静伏,下午飞入田中 。9月后蜕皮速度变慢,10月上旬大部分无法蜕皮或蜕皮后无法活动而困死在泡沫中 。
沫蝉

文章插图
沫蝉种类多达2000余种 防治措施2种沫蝉的成虫发生期长,移动迅速,农民称为“杀不死的神虫” 。而其若虫发生地相对集中,抵抗力较弱,并能产生指示目标——泡沫 。因此,防治上应把重点放在若虫期 。清除杂草5月上旬,刬除田埂上及埂边的杂草,并拔除高大梯田埂的石缝中杂草 。6月上旬在泡沫经常出现的地方,再彻底清除1次 。药剂防治系统调查杂草上的泡沫,掌握若虫虫情,在其盛发期用20%叶蝉散乳油2.85-4.00ml/L药液,或25%巴沙乳油2-2.5ml/L药液,或50%甲胺磷乳油0.83-1.25ml/L药液,或80%敌敌畏乳油1mg/L药液进行喷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