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荔枝


增城荔枝

文章插图
增城荔枝增城荔枝,广东省增城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誌产品 。
增城是全国着名的荔枝之乡,是“中国荔枝邮票”原发地 。增城荔枝以品种多、品质优、口感佳和历史悠久而驰名中外,尤以“增城挂绿”最为珍贵 。2012年,“增城挂绿”“增城荔枝(桂味、糯米糍、仙进奉、水晶球)”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国家地理标誌产品 。
2012年08月2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增城荔枝”实施地理标誌产品保护 。
基本介绍中文名:增城荔枝
产地名称:广东省增城市
品质特点:肉厚爽脆,浓甜多汁,入口清香
地理标誌: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誌产品
批准文号:国家质检总局公告2012年第125号
批准时间:2012年08月23日
产品特点挂绿为广东增城荔枝中的优等品种,也是广东荔枝的名种之一,封建时代列为贡品 。《岭南荔枝谱》记述:其果“蒂旁一边突起稍高,谓之龙头;一边突起较低,谓之凤尾 。熟时红装相间,一绿线在贯到底,故名 。”果实大如鸡印,核小如豌豆;果皮暗红带绿色;龟裂片平,缝合线明显;肉厚爽脆,浓甜多汁,入口清香 。
增城荔枝

文章插图
增城荔枝产地环境增城市位于珠江流域东江下游,北部属低山谷地,中部为丘陵河谷平原,南部属珠江三角洲平原 。县内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既有热带特徵,又有亚热带特色 。因地形複杂、季风气候,适宜荔枝等亚热带作物生长 。增城栽培荔枝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分布範围广,主要荔枝种植区域分布于增江、新塘、仙村、石滩、三江、中新、福和、正果及朱村等地 。增城荔枝品种繁多,其中主要的特色品种为:糯米糍、桂味、水晶球和仙进奉 。增城荔枝的闻名,得益于增城得天独厚的地形气候条件 。
增城荔枝

文章插图
增城荔枝历史渊源增城的荔枝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 。中国是最早栽培荔枝的国家,岭南地区又是荔枝的原产地,增城北部的正果兰溪地区原有野生的荔枝树 。建元六年(前135年),汉武帝征服岭南后,对岭南荔枝情有独钟,于是下诏让岭南官吏年年岁贡 。建武元年(25年),东汉桂阳郡太守卫飒开凿了一条由岭南至湖南的西京古道,全程约五百余里 。唐时以首都长安为中心,有七条重要的放射状的驿道通往全国各地,其中有一条从长安至岭南的驿路,由长安经襄州(今湖北襄樊)、鄂州(今武汉市武昌)、洪州、吉州、虔州(今江西赣州)直达广州 。古道两侧修有驿站、公馆,装备快马骑手,对荔枝实施换人换马的接力运输,快马加鞭,日夜兼程,以最快的速度把鲜美的荔枝送至皇宫 。
增城荔枝

文章插图
增城荔枝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张宗闵编写了《增城荔枝谱》,虽现已失传,但一个县的荔枝种植被编成专着,可见增城荔枝栽培的盛况 。宋末元初,陈大震编纂的《南海志》,在物产荔枝条目中云:“今佳品多出增城,其名有脆玉、麝香匣、大将军、小将军、皱玉、状元红、绿罗包、紫罗包、大丁香、小丁香、天茄子、黄泥子、水晶团、犀角子 。又有金钗子,一名丫髻子,荔枝之小者,并蒂而生,味甘无核 。又有海山楼者,宋诸司以重五日阅舟师于海山楼(按地在今广州市区内),率以是日至,因名焉 。”从上所述,可见增城荔枝生产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有“(荔枝)今佳品多出增城”的记载 。由此可见,增城荔枝生产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苏东坡被贬岭南,得以与岭南佳果荔枝结下不解之缘,并写下了很多讚颂荔枝的诗 。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应是《食荔枝》中的一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东坡对荔枝的喜爱散见于其诗文全集《苏轼集》中 。《苏轼集》卷七十八、与傅维岩秘校四首(之二):增城荔子一篮,附去人持上 。不罪!不罪!某又上 。此篇描写了苏轼以荔枝赠友人,词句直白 。明清各个时期编着的《增城县誌》均能发现关于增城荔枝的记录 。增城沙贝(今新塘)栽培荔枝,明代中叶已很闻名,到明末清初,广东“荔枝,以增城沙贝所产为最,”其状元红等,贱如菽粟,岁收数千万斛,贩于他方 。”经过沙贝人民多年的培植,“所产荔枝多异种” 。明嘉靖年间的《增城县誌·食货类·果属》正式记载了荔枝 。其后清朝的康乾盛世中对荔枝的描述更为详细,其中清朝康熙年间的《增城县誌·食货·物产·果品》谈及荔枝种类多 。清朝乾隆年间的《增城县誌·物产·果品》记载:“多荔枝 。粤中荔枝以增城沙贝四望冈所产为最 。土黄润多沙,潮味不到 。自挂绿以下数十种,色味香迥异他县 。”而清嘉庆编修同治十年重修版《增城县誌·物产·果品》所记荔枝内容与乾隆志相同 。到了清朝宣统年间的《增城县誌·物产》所记荔枝除与乾隆志相同外,增加的内容是:“今此种(尚书怀)最多 。案:挂绿一种,近以县城西门外西园一株为最名贵,价值十余倍于其他 。究其他佳者亦如之,且或过之 。槎冈水晶球一种亦美,当不减挂绿 。此外,犀角子、桂昧、糯米糍、宋家香、进奉、玉荷包,各种俱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