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审计

依法审计依法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当依照法律规定行使审计监督权,开展各项审计活动 。
【依法审计】依法审计的法律种类包括:1、《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其他有关审计监督的法律、法规、规章;2、有关财政、财务收支和经济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3、解决审计争议,确定审计机关违法行使职权应承担相应责任的法律、法规
基本介绍中文名:依法审计
简介:审计监督的一项基本原则
原则:审计机关依照法律的规定实施审计
种类:审计法
介绍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当依照法律规定行使审计监督权,开展各项审计活动 。法律种类1.《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其他有关审计监督的法律、法规、规章,主要规定审计机关职责、许可权和审计程式等;2.有关财政、财务收支和经济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主要规定审计评价财政、财务收支的依据,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处理、处罚适用的条件,以及处理、处罚种类和幅度等;3.解决审计争议,确定审计机关违法行使职权应承担相应责任的法律、法规,如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複议条例等 。内容1.审计机关的职权只能由法定的审计机关行使《宪法》和《审计法》都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因此,审计监督只能由上述法定的审计机关行使 。任何其他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组织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这项权力 。否则就不符合法定的主体资格要求,就是越权,就是违法,并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审计机关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职责、许可权和程式开展审计监督活动 。(1)审计机关必须要在法定职责範围内开展审计活动 。审计监督的职责是由法律明确加以规定的,审计机关必须严格履行职责要求,在法定职责範围内行使权力 。同时,法律对各级审计机关之间的审计管辖範围做了明确划分,审计机关只能在自身的管辖範围内开展审计活动 。除审计机关应在法定职责範围内行使权力外,审计机关还不得违反法律规定,随意将职责委託他人代为履行 。(2)审计机关必须依照法定许可权实施具体的审计行为 。我国《审计法》对审计机关的许可权作出了明确规定,具体有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权、检查权、处理处罚权等 。审计机关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其各项具体行为也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符合法定的许可权要求 。(3)审计机关的审计活动必须遵守法定审计程式 。审计机关必须按照法律确定的步骤、时间和形式要求,开展审计活动 。如实施审计前3日应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审计组按照法定方式调查取证;审计组实施审计后写出审计报告,并徵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审计机关审定审计报告,作出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反映审计结果,并送达被审计单位等 。(4)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违反法律规定的职责、许可权和程式的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违法开展审计活动,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审计机关必须依法作出审计结果 。审计结果必须有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 。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审计机关作出审计评价,应当以相应法律规定或标準作为依据;审计机关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理、处罚,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并且要定性準确,处理、处罚正确、适当 。4.对审计争议事项必须通过法定的方式和途径解决 。对审计争议事项,法律规定了三种解决途径和方式:(1)向上一级审计机关或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複议,通过行政複议解决审计争议;(2)向人民法院起诉,通过行政诉讼解决争议;(3)向有关机关提出申诉,通过办理申诉事项解决审计争议 。在解决审计争议过程中,审计机关必须维护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人员的申请複议、起诉和申诉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 。重要性第一,依法审计是维护财经法纪,构建和谐社会关键所在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 。审计监督必须把维护财经法纪,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审计监督的行政权力与广大人民民众的切身利益并非没有联繫,能否正确行使审计监督权力与社会公众的利益恰恰是息息相关的 。实践证明,只有全面推进依法审计,才能维护国家财经法纪,最终维护人民民众的切身利益,才能充分反映最广大人民民众的根本利益 。因此,审计机关应当严格依法行政,按照法定程式、法定许可权、法定职责行使权力,加大审计执法力度 。第三,依法审计是树立和实践科学审计监督理念的基本要求 。依法行政与科学审计监督是两个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繫的概念 。依法行政立足于监管角度,以具体的行政行为来维护广大人民民众的利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最高标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和谐社会而努力工作 。科学审计监督是个理论问题,是对审计工作实践的总结,是审计工作必须树立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行动的指南 。依法审计是审计的基本要求,是维护国家财经纪律的根本保证,是科学审计理念体现于审计工作中的具体手段和衡量标準 。对策第一、审计报告要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民众利益的一致性,说实情,报实数 。审计的力量不仅在于查处,更在于公开 。审计报告要在全面真实反映审计结果的基础上,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情况进行甄别,突出重点,对于损害国家利益和人民民众利益而谋取地方利益、部门利益和小团体利益的问题,对于大的违法违规和损失浪费问题,要毫不留情,坚决揭露,勇于上报,敢于公开 。第二、审计评价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按照服务“五个统筹” 发展的要求,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巨观调控过程中、改革创新过程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既要充分体谅地方的困难和苦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要注重把握政策,坚持以人为本,不以地方的发展牺牲全局的发展,不以当前的发展牺牲长远可持续的发展,对被审单位的工作儘可能做客观科学细緻的评价 。第三、审计建议要以促进地方发展为目的,推动改革和制度建设 。“审计的最终目的是要从制度和体制上解决问题 。”所以,审计建议决不能轻描淡写,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把建议写实,不仅指出问题,分析问题,建议解决问题,还要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和措施,并且这些具体的办法和措施既要符合大的政策,又要符合客观实际,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审计成果得到儘可能地转化和运用 。第四、审计查处要对严重侵害人民民众切身利益的违纪违法行为严惩不贷 。审计要时刻关注与人民民众切身利益攸关的移民、扶贫、救灾、社保、农业补贴等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与有关部门搞好配合,对截留挪用、私设小金库、违规收费等违纪违法行为坚决依法查处,决不姑息迁就 。第五、审计机关自身要加强综合业务建设,努力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法水平 。审计人员不仅要学业务、学法律,也要学政策,学管理,讲政治 。要加强审计调研信息工作,努力做到巨观思维和微观操作相结合,深化审计成果的运用,为地方党委政府决策当好参谋 。要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提高审计质量水平,促进和深化审计结果公开,充分发挥审计的效能和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