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创伤敷料理论与实践


现代创伤敷料理论与实践

文章插图
现代创伤敷料理论与实践【现代创伤敷料理论与实践】《现代创伤敷料理论与实践》是2007年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付小兵 。本书全面介绍了创伤敷料的发展、研製、临床套用及对敷料性能和套用效果的评价方法等 。
基本介绍书名:现代创伤敷料理论与实践
作者:付小兵
ISBN:9787122002105
定价:98.00 元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
开本:16
内容简介本书是我国第一部以“现代创伤敷料和修复材料研究与套用”为主题的专着 。它既是一本来自于一线的科研人员和临床工作者多年经验的总结,也是一部目前国内外有关创伤敷料研製与套用最新成果的集成 。内容包括中国的组织修复与再生研究进展,创伤敷料与创伤修复的关係;创伤敷料的基本类型;创伤修复的高端产品——组织工程类敷料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市售主要敷料的性能与特点;创伤修复材料的保存方法;创伤敷料的临床套用;创伤敷料与感染的相互关係;用于创伤修复敷料与新药评价的动物模型;创伤敷料及创伤癒合的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等 。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较强的可读性、实用性和较强的针对性 。本书既可作为从事创伤、烧伤、皮肤病、生物材料等研究的科技人员和临床医护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供有关的企事业人员参考 。目录第1章我国组织修复与再生研究主要领域的进展11?1基因工程药物与创伤修复11?1?1我国的研究概况11?1?2套用前景与展望31?2组织工程技术与创伤修复41?2?1我国组织工程基础研究的主要进展4122我国组织工程化材料的初步套用5123我国组织工程实验研究需要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613干细胞基础研究与创伤修复和再生7131我国干细胞基础研究领域的主要进展8132干细胞治疗性套用研究领域的主要进展9133套用前景与展望1014严重创伤后的内脏损伤修复与再生1115一些物理技术在促进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中的套用13151雷射、电磁、超音波、高压氧等技术在组织修复中的套用13152封闭负压引流技术与创面修复1316传统医药与创伤修复和组织再生1417生物材料与创伤修复14171敷料和创面覆盖物与创伤修复14172高分子生物医用複合材料与创伤修复15173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与创伤修复1518基因治疗与创伤修复和组织再生16181进一步明确基因疗法套用于创面修复的目的性16182客观评价创面癒合基因治疗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17183密切关注创面癒合基因治疗尚待解决的主要问题1819其他与创伤修复和组织再生相关的基础研究19191创伤修复中複杂的网路调控机制研究19192促进组织由解剖修复到功能性修复的基础研究19193脂肪组织和脂肪干细胞移植对提高修复质量的研究19194性激素对皮肤生理及癒合方面的研究20110结束语211101国内有关组织修复与再生重要研究基地的建立211102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扩大了我国该领域在国际上的影响211103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促进了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的进展221104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是该学科迅速发展的保证221105一批重要专着的出版和多项重要成果的获取体现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221106我国组织修复与再生研究创新团队已经形成22参考文献23第2章创伤敷料与创伤修复2521创伤敷料发展概况25211历史回顾25212现代发展2722创伤修复与创伤敷料基本概念30221创伤修复基本概念30222创伤敷料基本概念31223创伤修复材料39224人工皮肤或代用品41225种子细胞42226细胞外基质42227生物组织工程类4223创伤敷料的分类44231引言44232按来源分类44233按材料性质分类45234按材料套用部位分类45235按使用要求分类45236按性能分类4524胶原蛋白与创伤癒合46241引言46242癒合期47243肉芽组织形成51244胶原基质的形成和改建52245胶原蛋白与创伤修复6125创伤修复材料基本功能与设计原则62251引言62252创伤修复材料的基本功能62253创面环境的控制62254修复材料的基本类型64255修复材料的使用範围64256敷料设计的基本原则64257生物敷料及生物複合人工皮6626国外几种创伤修复材料的研製方法70261胶原GAG膜製作方法70262胶原真皮人工皮70263牛胶原膜的製作71264胶原海绵的製作71265牛皮胶原海绵的製作72266双层人工皮的製作72267Biobrane生物合成皮73268甲壳质及牛皮胶原创伤修复材料74269体外培养皮肤移植物7827国内几种创伤修复材料研製情况792712号人工皮79272“204”複合型人造皮80273猪皮胶原及人工皮82274猪真皮胶原膜84275冻乾戊二醛皮的研製及套用86276多肽人工皮(3号人工皮)87277海藻酸钠烧伤敷料8827841型人工皮88279T41型人工皮892710聚氨酯新型皮肤覆盖材料912711新型複合烧伤敷料91参考文献91 第3章创伤敷料的基本类型(Ⅰ)9631传统类敷料96311传统敷料96312传统敷料的临床套用9832植物类敷料99321棉质敷料100322芦荟叶100323海藻100324树脂100325香蕉叶100326马铃薯皮101327红薯纤维製品101328树皮提取物10233金属类敷料102331金箔103332银箔103333铝箔103334含银敷料103335硝酸铈108336磺胺嘧啶锌109337银锌霜10934薄膜类敷料109341聚氨酯薄膜110342硅酮薄膜111343塑胶薄膜111344丝绸薄膜111345抗菌薄膜敷料111346人角朊细胞+猪真皮112347薄膜敷料112348不透性膜112349脂类人工膜1123410辛烷基氰基丙烯酸酯1133411吸收性创伤敷料11335水胶体类敷料113351水胶体颗粒绷带114352水胶体衍生敷料114353Xeroform或Jelonet敷料114354水胶体封闭敷料115355水胶聚合物编织聚酯网11536水凝胶类敷料115361硅酮凝胶115362胶原凝胶117363芦荟凝胶117364壳聚糖凝胶117365血小板凝胶118366含酶凝胶118367Ebrimycin 凝胶118368凝胶敷料118369泡沫凝胶膜片和凝胶膜片11937海绵类敷料119371海绵敷料119372泡沫类敷料12238喷雾类敷料125381盐酸甲磺米隆水溶液喷雾剂126382凝血酶喷雾剂126383细胞喷雾剂126384其他喷雾剂12739药用类敷料127391含银敷料127392软膏类敷料128393含碘敷料128394含桿菌肽的胶原敷料128395天然杀菌剂129396局部药物性绷带129397异丙酚敷料129398局部类固醇129310甲壳质及其衍生生物类敷料1303101引言1303102甲壳质及衍生物分子结构1323103甲壳质性能1323104甲壳质的提取与製备1333105骨修复材料1353106烧伤创面1383107药物缓释载体140 3108手术缝合线1413109抗凝血生物材料14131010其他方面的套用14131011壳聚糖生物物理性能141311硅酮类敷料与烧伤康复1443111引言1443112硅酮材料在瘢痕治疗中的套用1453113组合方式1473114结语148312胶原类皮肤替代品1483121引言1483122胶原特性1493123胶原敷料的要求及优点1503124胶原提取及胶原敷料的製备1503125胶原敷料的分类1533126皮肤替代品153313胶原类其他替代品1603131缝合线1613132胶原罩1613133心瓣膜替代品1623134血管移植物1623135食管替代品1633136气管替代品1633137骨骼替代品1643138临床套用1643139性能评价166314胶原类药物递释物1663141胶原膜1673142可钙化基质系统的胶原膜1673143胶原防护物1683144胶原海绵1693145凝胶、水凝胶、脂质体性胶原1693146丸剂或片剂1703147纳米颗粒或纳米球1703148其他171参考文献171第4章创伤敷料的基本类型(Ⅱ)17941同种异体皮肤类创面覆盖物179411皮肤套用解剖生理学179412同种异体皮源及其製备方法179413异体皮肤的移植方法182414异体植皮的临床套用及其随访185415异体植皮的血运重建与免疫排斥187416异体皮肤移植立法和存在的问题189417结语19042猪和其他动物源性创面覆盖物190421动物类创面覆盖物的生物学特性190422猪源性创面覆盖物的种类191423其他动物源性创面覆盖物195424动物类敷料的临床套用198425动物源性创面覆盖物的血运重建模式200426异种皮肤移植的免疫排斥和防治策略201427动物源性创面覆盖物套用的生物安全性20443表皮类敷料205431表皮细胞培养的研究历史205432培养皮肤的基本概念206433表皮细胞培养的基本方法207434表皮细胞培养的类型213435表皮细胞的基因转染和套用217436表皮黑素细胞培养及其临床套用220 437表皮细胞培养物的移植套用223438表皮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23244真皮类创面覆盖物233441真皮替代物的定义和种类234442脱细胞真皮基质的研製240443ADM血管化与複合移植方法242444ADM的临床套用243445ADM抗原性及其炎症免疫反应246446ADM降解与炎症免疫反应247447ADM的作用机制25045生长因子类创伤修复材料251451细胞生长因子敷料与临床套用251452表皮细胞生长因子25245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54454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258455转化生长因子β264456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6746基因类创伤修复材料270461生长因子基因表达改变与创面癒合270462基因治疗在创面修复中的套用272463基因治疗技术273464新型敷料的展望275参考文献276第5章组织工程类敷料28351皮肤组织工程的基础生物学283511引言283512炎症283513上皮化形成284514肉芽组织286515创面收缩和细胞外基质重组293516减少瘢痕的治疗设计29452皮肤结构与功能294521引言294522皮肤结构与功能295523工程化皮肤组织29853真皮同质物的研製及其意义301531引言301532产业化细胞库的组建和细胞检测301533真皮替代物的製作302534创面癒合的临床结果30754複合培养皮肤替代物308541複合培养皮肤的必要性308542複合培养皮肤的种类和製作方法308543複合培养皮肤的移植方法312544複合培养皮肤移植物的评价314545複合培养皮肤的血管生长方式及其诱导尝试316546複合培养皮肤设计和移植注意事项317547複合培养皮肤覆盖物与创伤敷料320548複合培养皮肤的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321549小结32255培养皮肤替代品的组织工程学322551引言322552设计皮肤替代品的科学基础与临床323553烧伤创面的特殊性324554皮肤细胞培养的发展324555传统“小皮片移植”皮肤替代品325556细胞悬液326557细胞膜递释系统328558培养细胞的异体合成生物载体329 559细胞培养及生物载体3295510展望33056组织工程化人活性皮肤替代品331561引言331562生物工程皮肤替代品的概述331563组织工程皮肤产品的特性及其临床套用332564结论33457烧伤生物工程化皮肤替代品334571引言334572暂时性皮肤替代品335573培养表皮细胞的进展336574角朊细胞移植材料的套用337575真皮替代物的研製337576表皮真皮複合培养移植物的发展338577培养移植皮的感染问题340578培养细胞对促进创面癒合的遗传修饰340579 Integra3405710胶原海绵、基质真皮替代品3415711异体真皮3415712微型植皮技术对封闭创面的套用3425713黑素细胞的替代品3435714结语34358烧伤及其他创伤生物工程化皮肤替代品343581 引言343582 培养表皮移植物345583 真皮替代品346584 真皮和人工表皮替代物348585 双层活皮肤构建物350586 结语35259 生物工程化皮肤的生产、安全及质量控制353591引言353592研製过程353593安全性355594质量控制355510可生物降解聚合物与组织工程3585101 引言3585102 可生物降解聚合物的选择标準3585103生物衍生物可吸收聚合物3595104 实验性生物衍生的生物可吸收物3615105 开发组织工程产品的材料3665106 结语367511工程化细胞和组织移植的方法3675111引言3675112开发可用替代品的策略3685113移植物的作用方式——重要设计的依据3695114宿主的作用3705115细胞资源3715116非自体细胞的免疫学3735117安全问题3745118 结语374512神经再生与修复3745121神经再生和神经组织工程3745122 神经再生概述3755123引导管的实验室套用3775124以生物材料为基础的神经修复策略3785125神经修复的组织工程学策略3815126神经再连线的特异性3825127结语383 参考文献383参考文献427第7章创伤修复材料的保存42971组织保存的基础概念429711引言429712低温生物学429713低温医学429714低温生物医学技术430715低温保存430716低温保护剂430717冷冻(却)速率430718过冷及过冷度431719复温4317110再结晶4317111冷冻损伤的机制4317112危险温度区4327113玻璃化4327114反玻璃化或反玻璃转变4327115低温显微镜4327116热科学4327117问题与研究43372活细胞冻结的机制及其相关问题434721生物活动停止期435722冻结过程中细胞内水的归宿435723细胞冰核温度的细胞生物学含义和预测细胞内冻结产生的能力439724细胞内冻结对细胞活存的影响440725细胞内冰晶的再结晶440726慢速冻结细胞外液的变化441727冻结过程中细胞外溶质的浓度441728慢速冷冻对细胞活存的影响442729冷却速率、添加剂浓度及复温速率对细胞活力的影响4457210细胞解冻并置于生理溶液中的渗透性损伤4467211冻结损伤的结局4477212冻结与细胞膜4477213冻结细胞在生物学、医学及其他方面的意义44773组织保存液与低温保护剂448731引言448732常温保存液4487330℃以上的保存液449734低温保护剂449735玻璃化抗冻剂45074无活性材料的保存与冷冻乾燥452741一般保存法452742甘油保存法452743冷冻乾燥保存法453744胶原型创伤修复材料的冷冻乾燥45975皮肤採集、消毒及4℃冰柜的保存461751引言461752组织採集461753尸体皮的消毒问题463754电冰柜保存皮464755过量CO2储皮法46776皮肤在-80~0℃低温冰柜的保存468761引言4687620℃以下的保存468763-80~-20℃的保存469764-80℃低温冰柜保存皮肤的相关问题470765乾冰保存47577皮肤在液态氮中的保存475771引言475772非控制速率降温LN2保存475773程控速率降温LN2保存477 774培养皮肤代用品的保存48178皮库及皮库的管理481781美国皮库481782英国皮库486783前南斯拉夫皮库491784我国皮库49179染色法对组织质量的评价494791引言494792台盼蓝染色495793茜素红及其与台盼蓝联合染色497794健那绿染色498795四唑染色法498710皮肤氧耗量活力的测定5017101引言5017102测量的原理5017103皮肤氧耗量的直接测量法5027104皮肤氧耗量的间接测量5037105不同形式皮肤组织氧耗量的测量5057106氧耗量测量的有关问题509711角膜低温保存的方法5107111引言5107112短期保存5117113中期保存5187114长期保存518712角膜质量及活力的评价5267121光学显微镜观察5277122电子显微镜观察5277123组织培养5277124台盼蓝染色法5287125茜素红染色法5287126茜素红台盼蓝联合染色5287127健那绿染色方法一5307128健那绿染色方法二5327129组织化学酶活性染色53571210生物法、电生理和碳酸氢钠转运测定53671211移植试验53671212微极谱法53671213氧微电极53671214展望537713角膜组织氧耗量的测定5387131TG测定法5387132Edilhauser测定法5407133离体角膜氧耗量的测定541714细胞、线粒体氧耗量的测定5427141引言5427142测量原理5437143结构特点5437144仪器安装5437145测量準备5437146氧耗量测定5437147生物测氧仪微机分析系统5467148Harris和Hultman测定法5497149MuEllerKlieser测定法55071410Huskisson测定法552715组织玻璃化低温保存的方法5527151引言5527152玻璃化保存基本原理5527153细胞玻璃化保存的关键因素5587154皮肤组织玻璃化5597155羊心瓣膜冷冻保存5637156静脉玻璃化保存5637157器官玻璃化保存5637158玻璃化在其他方面的研究564 716低温保存在组织工程中的套用5657161引言5657162低温保存技术在组织工程学中的套用5657163发展低温保存技术的挑战5667164细胞的低温生物学5677165组织的低温生物学5727166展望574717组织低温保存的仪器设备5757171概述5757172降温设备5757173保存设备5787174运输设备5787175复温装置5787176测温设备5787177冷冻乾燥设备578参考文献579第8章创伤敷料的临床套用58881修复材料在临床中的套用588811皮肤及其他生物膜588812人工皮596813其他组织的修复材料59782培养的皮肤替代品治疗皮肤创伤的原理与实践610821引言610822要求610823人皮肤组织工程学的原则611824临床考虑和评估613825临床经验616826结论与展望61783生物合成皮肤替代品在烧伤患者中的套用前景617831皮肤替代品的性能617832使用皮肤替代品时创面的準备618833皮肤替代品调查报告618834生物皮肤替代物619835合成皮肤替代品620836生物合成皮肤替代品621837护理的责任622838皮肤替代品未来发展趋势62284创伤敷料在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中的套用623841流行病学623842发病诱因和意外因素624843溃疡面经久不愈624844慢性创面的生物学625845足部溃疡的分类625846治疗原则625847预防626848医疗结构627849疗效评价627参考文献628第9章创伤敷料的感染和修复的动物模型63391生物材料的感染问题633911定义633912生物材料相关感染过程634913生物膜636914生物材料相关感染的防治637915治疗637916预防63892用猪作为人体创伤敷料评价的模型639921引言639922敷料640923局部抗菌剂或局部抗生素641924生长因子642925载体和各种治疗643参考文献644第10章创伤敷料与创伤癒合的评价648101创伤敷料相关性能的实验室评价(一)648 1011厚度的测量6481012孔径及孔洞的体积6481013力学实验6491014吸液和保液性6511015膨胀率6521016透湿(水)性652102创伤敷料相关性能的实验室评价(二)6591021氧透过性测定6591022中小分子物质的通透性6621023胶原的鉴定6621024黏附力实验6631025醛交联及其对细菌胶原酶的耐受力6641026凝血试验6641027免疫学试验6651028抑菌实验6661029隔菌实验66610210细菌透过试验66610211细胞学实验66810212其他669103常规评价创面癒合的方法6691031引言6691032创面癒合率6691033创面癒合时间6691034创面闭合6701035创面收缩率6701036创面上皮化面积及上皮化率6711037真皮及肉芽组织6721038毛囊数6721039在创面修复中的套用672104创面癒合细胞和组织方面的评价6751041细胞增殖情况6751042巨噬细胞定量分析6751043细胞DNA含量和细胞周期分析6751044羟脯氨酸含量测定6761045转化生长因子α水平6761046细胞因子IL1、IL6和TNF水平6761047角朊细胞胶原酶1含量测定6761048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6761049单核细胞化学诱导蛋白1的水平67610410角朊细胞纤溶酶原活化抑制剂2 的水平67710411组织病理学分析67710412电镜分析67710413计算机分析——表皮、真皮形态学分析679105创伤癒合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评价6801051引言6801052细胞浸润的检测6801053细胞增殖(包括细胞周期)的检测6811054细胞转化、迁移(包括再上皮化)的检测6821055细胞凋亡的检测6831056参与多种创伤反应的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水平的检测684106难癒合创面的实验室评价6841061目前流行的试验6851062创面难癒合原因与测试方法687参考文献689中文索引693英文索引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