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浮游生物

小型浮游生物【小型浮游生物】小型浮游生物是指悬浮在水层中常随水流移动的海洋生物 。这类生物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没有或仅有微弱的游动能力,绝大多数个体很小,须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其构造,只有个别种的个体甚大,如北极霞水母(Cyaneaarctica)最大直径可达2米;种类繁多,隶属于植物界和动物界大多数门类;数量很大,分布较广,几乎世界各海域都有 。
基本介绍中文名:小型浮游生物
外文名:Plankton
概念:悬浮在水层中常随水流移动的海洋生物
特点: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
1887年,德国浮游生物学家V.亨森首先採用"Plankton”一词专指浮游生物 。该词来自希腊文,意为漂泊流浪 。研究简史对海洋浮游生物的研究,自1828年英国J.V.汤普森和1845年德国J.米勒算起,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第一阶段偏重于採集观察、形态分类,其中1889年德国北大西洋浮游生物调查队及其编写的《浮游生物调查成果》,为海洋浮游生物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义大利那不勒斯(那波利)海洋生物研究所的《那波利湾动植物志》和摩纳哥海洋研究所的《摩纳哥王子科学调查成果》,对海洋浮游生物的分类和形态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为第二阶段,海洋浮游生物自然生态的研究成为主要内容,着重研究它们的时、空分布及其与海洋环境的关係,各种环境因子对各类海洋浮游生物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等,代表性着作有《飞马哲水蚤的生物学》等 。60年代以来为第三阶段,海洋浮游生物自然生态的研究密切结合实验生态进行,并发展到现场大容器控制生态系统的实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