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心中学


圣心中学

文章插图
圣心中学【圣心中学】圣心中学的前身是圣心书院,圣心书院的前身是丕丛书院,该书院原附属在法国领事馆内,由于外国领事馆等外事机构需要培训人才充当译员,因而附在领事馆内开设一间以学外文为主的书院 。后来法国领事馆迁往沙面,因而丕丛书院也迁至过去称为约瑟路(即现市三中的校址),兴建一间颇具规模的学校,命名圣心书院 。解放初期,与明德女中一起将学校献给政府,合併成市立第三中学 。
基本介绍中文名:圣心中学
别名:圣心书院
创建时间:1860年
类别:公立学校
所属地区:中国 广州市
院系设定:普通中学
简介座落广州市大新路的广州市第三中学,原是法国天主教广州市教区兴办的圣心中学和明德女子中学两间学校的原址 。圣心中学的前身是圣心书院,圣心书院的前身是丕丛书院,该书院原附属在法国领事馆内,由于外国领事馆等外事机构需要培训人才充当译员,因而附在领事馆内开设一间以学外文为主的书院,从事培养翻译工作人员 。后来法国领事馆迁往沙面,因而丕丛书院也迁至过去称为约瑟路(即现市三中的校址),兴建一间颇具规模的学校,命名圣心书院 。解放初期,人民政府加强对私立中学管理,课程设施必须按照政府规定,从而取消宗教课程,将校名圣心中学改为启育中学,后与明德女中一起将学校献给政府,合併成市立第三中学 。该校始建于1860年左右,原来建筑是两层大木楼,开始建筑时由一法国神父负责施工,全部用上等柚木建造 。楼房建造得非常考究、精美,除安装玻璃窗门外,内加百叶窗 。二楼部分作礼堂用,部分作为教室 。楼下全部是教室 。正门向南,并在正门上建造一个观察时间像时钟的日晷,以代替时钟 。二楼东边是化学实验室,下面为饭堂,再东边即现安仁里的平房作为学生宿舍 。1916年,一个化学老师用电进行化学试验,插电座时引起失火爆炸,化学实验室因而被焚毁 。这间学校全部招收的是男学生,而教师亦全是男性 。教学内容圣心书院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英文、法文,兼学中文 。校长是法籍黎神父,教师大多数为外籍修道士,也有少数中国教师教中文 。因为学生毕业后英、法文水平较高,外文能讲善写,因此,大多数参加与外事有关的部门工作 。如英语班专科毕业生颜世隆,后来就是在外贸单位工作;罗剑生在海关工作;法文班专科毕业生蔡忠信、陈伯良毕业后,又在韬美医院(现靖海路的广医附属医院)专攻医科,继续深造,成为有名的医生 。其他在邮政、洋务、医院等部门工作的许多人才也是圣心书院培养出来的 。因为教会办学的目的是为了传教,所以教徒子女入学享受减免学费的待遇 。在教学内容方面,除照一般普通中学课程外,每周加授一小时的道理课程,由神父主讲,在学生中灌输宗教思想,也宣扬西方文明,使学生培养成为教会所需要的人才 。圣心书院的学生人数不多,为了扩大招生名额,教会曾派人去法国购买全套管乐器,购回后由马修道指挥教练 。当时社会上懂得管乐器的人还不多,有的学生为了学音乐或乐器,慕名而来投考这间学校的也大不乏人,因此学生人数锐增 。书院校长圣心书院校长最初由法籍黎神父担任,后来中国政府明文规定要由中国人担任校长职务,书院亦改为普通中学,新聘请在香港圣约瑟英文书院毕业出来的朱寿山担任校长职务,他不但有一定工作能力,而且在社会上也有些声望,学校办理得较有起色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10月广州市沦陷,书院被迫停办,教师星散,朱校长也去了香港,学校成为收留无家可归的教徒及颠连无告者的贫苦人民栖身之所 。抗战胜利后,教会决定复办圣心书院并改名为圣心中学 。聘请原圣心书院毕业生方硕梅为校长 。方硕梅是梅州市梅县区教区圣玛利诺外方传教会教徒,他在圣心书院毕业后,在原校任职一段时间,再由美国主教福尔德介绍他到美国爹屯大学专攻土木工程,并取得硕士学位,抗战前毕业返国,在国民政府机关任职 。抗日战争胜利后,才回广州担任校长职务 。他在任职期间,课程设定和人事安排概照省教育厅规定 。至于财政实权则掌握在外籍主教魏畅茂手中 。复办初期学校经费不足,由教会作适当补贴,所以教会也掌握了学校部分财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