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礼


六礼

文章插图
六礼【六礼】六礼,中国婚姻仪礼 。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 。
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纳采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
问名,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 。纳吉,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 。纳徵,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 。请期,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 。亲迎,婚前一两天女方送嫁妆,铺床,隔日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
基本介绍中文名:六礼
外文名:the six ceremonies of betrothal and marriage
地区:中国
释义:中国婚姻仪礼
内容:纳采问名、纳吉纳徵、告期亲迎
历史历史沿革《礼记·昏义》《唐律》和《明律》规定“婚”的程式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徵,告期和亲迎,也称“六礼”,即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 。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 。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 。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三年)曾命刘歆制婚仪 。汉朝以后至南北朝,皇太子成婚无亲迎礼 。而从东汉至东晋更是因社会动荡,顾不得六礼,仅行拜时(拜公婆)之礼,连合卺仪式也不要了 。直到隋唐,皇太子才恢复行亲迎礼,帝室成婚也照六礼行事 。宋代官宦贵族仍依六礼,中国民间则嫌六礼繁琐,仅行四礼,省去问名和请期,分别归于纳采和纳徵 。《朱子家礼》连纳吉也省去,仅取三礼,三礼也成为明代的定製 。清代仅重纳采、亲迎二礼,中间加女家铺房一礼 。清代《通礼》载,汉官七品以上才实行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亲迎五礼 。清末后,六礼演变纷繁,也就逐渐衰落了 。六礼始于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的婚姻程式,虽几经变迁,但基本上没有脱离六礼的範围,在唐律、明律中都有类似的规定 。这种婚姻程式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风俗习惯和特色传统文化 。
六礼

文章插图
梁思成三书六礼娶徽因通常与[三书]合称[三书六礼] 。在20世纪初逐渐形成了一套新式婚俗,即文明结婚 。“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 。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 。”新人突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枷锁,婚礼仪式力求简化(由证婚人宣读礼堂所备证书,各方代表代表颂词,主婚人宣读训词,来宾唱文明结婚歌或奏乐等),拜天地、闹洞房等封建迷信习俗也被逐一剔除 。随着人们日益重视婚姻,于是对完成婚姻关係的过程就逐渐有了一套约定俗成的礼仪,就是我们常说的“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六个步骤 。古籍记载六礼是中国传统婚礼仪式,古籍《礼记·昏礼》上载∶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另《仪礼》上说∶“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这就是创于西周而后为历朝所沿袭的“婚姻六礼”传统习俗 。“六礼”即六个礼法,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 。俗谚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 。”另《梦梁录.卷二十》∶“婚娶之神,先凭媒氏 。”因此,媒人是缔结婚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 。六礼之中,纳徵和亲迎最为重要 。《诗经·大雅·大明》:“文定厥祥,亲迎于渭 。”旧说是周文王卜得吉兆纳徵订婚后,亲迎太姒于渭滨 。后世以“文定”作为订婚的代称 。《礼记·昏义》谈到亲迎后新郎新娘“共牢而食,合卺而酳” 。后世夫妇成婚成为“合卺”就是从这里来的 。详细说明纳采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纳采”为六礼之首 。《礼记·昏义》日“:纳采者,谓採择之礼,故昏礼下达,纳採用雁也 。”清人秦蕙田解释说:“将欲与彼合婚姻,必先使媒氏下通其言,女氏许之,乃后使人纳其採择之礼 。”意为男家向女家求婚,由媒妁代为转达 。女家同意后,再收纳男家送来议婚的礼物 。纳采礼物用“雁” 。《仪礼士昏礼》“昏礼有六,五礼用雁,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是也 。”至 于何故用“雁”?《仪礼士昏礼》者认为“:用雁为贽者,取其顺阴阳往来者 。”《白虎通·嫁娶篇》则曰:“用雁者,取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 。又取飞成行止成列也 。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逾越也 。又婚礼贽不用死雉,故用雁也 。”彭大翼《山北方白雁,深秋乃堂肆考》云“:《古今诗话》:来,来霜降,谓之霜信 。”郎瑛《七修类稿》却认为“:雁,诸书止言知时鸟也 。行有先后 。故以之执贽,以之纳采 。” 另外,《艺文类聚》一书中还从其他角度解释用雁之因“:雁,候阴阳,待时乃举,冬南夏北,贵有其所 。”按以上各家说,纳采以及其他婚礼用雁,不外乎三层含义 。一是取阴阳往来,妇人从夫之义 。所谓“雁,木落南翔,冰泮北徂” 。夫为阳,妇为阴,用雁者,取其妇人从夫之义 。二是不失时,不失节 。雁为候鸟,秋去春来,从不失信 。以上两义,其一取阴阳往来,妇人从夫显然是汉儒们的臆测,不合先秦事实 。后一种看法,如果仅以候鸟来看,似乎取义不足以证 。燕子是以时分居南北,又何独以取雁呢?其三,用雁除失时之外,更有取其行止有序之义 。雁以转徙飞行,率以老而壮者居先引导,幼而弱者尾随其后,从不逾越 。而长幼有序是儒家礼法的重要原则之一,把这个原则用于婚娶,使长幼有序而行,非万不得已,不使叔季跨越伯仲而成婚,符合儒家精神 。而这种行止有序的行为,除雁以外,其他候鸟是没有的,故用雁为五礼之贽 。除以上含义之外,用雁在当时还有喻其从一而终、不再醮之义 。周朝时期,从一而终的婚俗已为社会所提倡 。当然,从一而终不仅仅是指女子对男子的忠贞不渝,对于男子来说,同样有意义 。在一夫一妻制的农业社会里,要求小农家庭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这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小农家庭本身的需要 。这类情况在《诗经》中有不少反映 。《诗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郑风.女曰鸡鸣》“:宜言饮酒,与子偕老”《诗.王风.大车》:“ 谷则异室,死则同穴 。”诗歌中强烈地反映了人们要求配偶永不离异、白头偕老的美好愿望 。为了强化社会需求,或者时刻提醒人们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观念,因而把具有“从一而终”属性的鸿雁引进婚礼 。因此,五礼用雁,其原因就在“雁”这种候鸟兼具有社会对人们婚姻问题上需求的引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