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境保护清洁煤炭与矿区生态恢复工程技术中心


国家环境保护清洁煤炭与矿区生态恢复工程技术中心

文章插图
国家环境保护清洁煤炭与矿区生态恢复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环境保护清洁煤炭与矿区生态恢复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环境保护清洁煤炭与矿区生态恢复工程技术中心依託中国矿业大学,属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建立的在煤炭开採与加工领域内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技术研发机构,以中国矿业大学“矿物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及“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土地资源管理”等相关学科为依託,以雄厚的学术力量和先进的测试分析手段为基础,形成了以煤炭清洁加工利用和矿区生态恢复两大领域为核心的多个优势和特色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 。
基本介绍中文名:国家环境保护清洁煤炭与矿区生态恢复工程技术中心
创办时间:2006.03月
主管部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主要奖项:(1)煤炭清洁加工利用(2)矿区生态恢复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0多项
依託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重点学科:矿物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学科
科研团队:教授30人、副教授及高工38人
两院院士:陈清如院士、刘炯天院士
发展目标:重基础研究、国内外一流
工程中心-依託国家环境保护清洁煤炭与矿区生态恢复工程技术中心(Engineering and Technique center for clean coal and Ecological Recovery of Mines of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依託:中国矿业大学 。工程中心是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建立的在煤炭开採与加工领域内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技术研发机构 。工程中心-团队工程中心常设机构有:中心主任、中心副主任、办公室、管理委员会和技术委员会等 。中心名誉主任:陈清如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心主任:刘炯天 中国工程院院士副主任: 陶秀祥 韩宝平 卞正富中心现有正式员工78人 。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画”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授30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38人,具有博士学位42人 。中心研究人员中2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3入列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8人获江苏省“333工程”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15人获煤炭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是一支高素质、有朝气、具有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的科研队伍 。工程中心依託学科群的优势进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交流,研究生规模在220-250人 。如今已与世界上20多个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活动,已联合培养研究生10余名 。工程中心聘请的客座研究人员在10-15人 。工程中心-学科中心以“矿物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及“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土地资源管理”等相关学科为依託,以雄厚的学术力量和先进的测试分析手段为基础,全面系统地研究煤炭的清洁生产、加工利用及矿区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大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关键问题,为我国煤炭资源的清洁生产、洁净高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和矿区的生态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工程中心-成果工程中心形成了以煤炭清洁加工利用和矿区生态恢复两大领域为核心的多个优势和特色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 。几年来,获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0多项、鉴定成果50余项,授权专利38多项;出版专着16部、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20余篇 。工程中心-职能工程中心所从事的技术研发与服务内容包括:1)清洁煤炭成套技术开发与工程实施(1)高硫煤脱硫与煤炭调质(成型)技术开发与工程实施 。(2)煤炭深度降灰与洁净煤製备技术开发与工程实施 。(3)煤炭乾法分选技术开发与工程实施 。(4)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开发与工程实施 。2)煤矿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技术开发与工程实施(1)煤矿矸石与煤泥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与工程实施 。(2)煤矿(选煤厂)废水净化技术开发与工程实施 。(3)矿区生态恢复技术开发与工程实施 。工程中心-目标工程中心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利用学校在煤炭开採与加工领域的学科平台与技术优势,组建一支在清洁煤炭与矿区生态建设领域专门从事成果转化与工程技术开发的专业队伍与机构,重点解决我国清洁煤炭生产、煤矿固体废物处理和矿区生态恢複方面的工程技术领域的重大技术难题,形成集技术研发、成果推广、工程化实施为一体的高新技术开发与服务实体 。加速技术集成和成果转化,为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为我国的环境管理、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