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邦佑

车邦佑【车邦佑】车邦佑(1507年-?),字翊卿,广东博罗县泰美镇人 。祖父车广运官广西横州知州 。父车霆 。正德二年(1507年)十月初十出生,苦读力学,嘉靖十年(1531年)中举,嘉靖十四年(1535年)中式乙未科进士,初授山东行人司行人 。
基本介绍本名:车邦佑
字号:字翊卿
出生地:广东博罗县泰美镇
出生时间:1507年
简介嘉靖二十年,任浙江道监察御史,“为人狷介,好任气”,又任京都五城御史,“巡南城,督京辅屯政,风纪振肃”[1],不畏强权,弹劾武定侯郭勛,迁湖广道监察御史,升北京巡城都御史,与曾守约、曾舜渔、利宾被称为惠州晚明四御史 。嘉靖二十七年(1548)正月,因兵部侍郎兼总督陕西三边军务曾铣上《重论复河套疏》,为严嵩所诬,邦佑“义愤所激,申救甚切”,被廷杖死[2] 。[编辑]注释1^《博罗县志》2^道光《广东通志》车邦佑 (1507年~约1548年),字翊卿,原籍博罗泰尾(今泰美镇)车村,后移居惠州府城 。车邦佑出身世家,祖父车广运曾任广西横州知州,父亲车霆曾任福建布政司都事 。他自幼志向远大,以晋代“囊萤照读”的车胤自励,苦读力学 。嘉靖十年(1531)考中举人,十四年进士及第,授行人 。嘉靖十九年,迁浙江道监察御史 。“为人狷介,好任气” 。后又任京都五城御史,“巡南城,督京辅屯政,风纪振肃” 。嘉靖二十年(1541),武定侯郭勛交结权贵桂萼、张璁,恃宠骄横,植党作威 。被朝中言官上疏揭露,嘉靖皇帝大怒,命锦衣卫将郭勛逮捕入狱 。经镇抚司审讯,论罪当斩 。但嘉靖皇帝对他尚无诛杀之意,以量刑不确为由发回镇抚司再审 。当时车邦佑为京城五城御史,他总结同乡曾守约疏奏郭勛总监陵工时欺诈放纵反遭诬告报复的经验教训,先行在京城明察暗访,“核京城内外诸勛戚店舍,详列以闻,”,为台谏弹劾郭勛提供了确凿证据,铁案如山,在群臣交相弹劾下,嘉靖皇帝虽想再次宽释郭勛也找不到说得过去的藉口,郭勛未能获释,死于狱中 。经此之后,车邦佑受到嘉靖皇帝的赏识,奉旨出巡诸省 。后又升为北京巡城都御史,奉敕册封崇王 。疏救曾铣遭廷杖 树牌坊后人景仰嘉靖二十七年(1548)正月,兵部侍郎兼总督陕西三边军务曾铣(与曾守约同科进士),因上《重论复河套疏》倡议收复河套,与朝中大臣意见相左 。当时奸相严嵩正欲罗织罪名置首辅夏言于死地,便抓住这个机会,串同甘肃总兵仇鸾,代仇鸾起草疏文上报,诬陷曾铣掩盖败绩、?扣军饷,以及派遣其子曾淳贿赂首辅夏言,“交结近侍官员” 。须知,手握兵权的边关将领与内廷大臣私下交接,贯来为朝政所禁忌,奸相严嵩深谙此中利害,对曾、夏狠下杀手,虽然是欲加之罪,无中生有,嘉靖皇帝竟深信不疑,亲自拟旨,将曾铣 “交接近侍律斩,妻子流两千里,即日行刑 。”这个案子,也就成了一桩史称“其言绝无左验”的大冤案 。据道光《广东通志》记载,时为北京巡城都御史的车邦佑闻讯,明知皇帝成命在前,仍为“义愤所激,申救甚切,忤旨廷杖,旋卒”,年仅42岁 。王度之后,车邦佑是第二个为坚持正义而顶撞皇帝,以身殉职的惠州人 。据《明史·世宗帝纪》载,在曾铣和车邦佑死后的十余年间,边境不宁,人们这才逐步认识到曾铣《重论复河套疏》关于收复河套的倡议,确具远见卓识 。隆庆元年(1567),给事中辛自修、御史王好问上疏为曾铣雪冤,隆庆皇帝旨允,对冤案中的死难者加以安抚,这当然也包括了被廷杖至死的御史车邦佑 。建国前惠州府城四牌楼 (今中山北路)矗立着四座牌坊,其中一座牌坊正面刻“四奉敕命”、背面刻“世命国恩”,就是为车邦佑所建 。邑人还把曾守约、车邦佑,连同利宾和曾舜渔誉为 “惠州晚明四御史” 。遗憾的是,这座牌坊一度被迁至西湖宝塔山下,但很快也被城市建设的步伐所蚕食 。车邦佑归葬西湖,但车墓在解放后离奇失蹤,据说仍完好保存在某一山头,可惜无缘以见 。和曾氏祖居一样,位于泰美镇车村的车氏宗祠,由于远离城市而没有受到城市建设的蚕食,得以保存至今,为后人景仰车邦佑提供了惟一的去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