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所做诗文 南征

南征(杜甫所做诗文)【杜甫所做诗文 南征】《南征》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既是杜甫晚年悲苦生活和忧国忧民思想的体现,又是诗人对自己的诗作充满自信和自负的自我鉴定 。首联写南行途中的春江景色,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颔联写诗人晚年颠沛流离,浪迹天涯的悲辛生活,面对美景而只能潸然泪下;颈联道出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但报效朝廷的热忱未减的情怀;尾联是诗人晚年对自己一生思想及悲剧命运的总结,知音难寻而始终相信会有知音真的理解自己 。这首诗描写轻鬆欢快、而抒情深刻悲痛,富有艺术感染力 。
基本介绍作品名称:南征
创作年代:唐代
作品出处:《杜工部集》
文学体裁:五言律诗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南征春岸桃花水⑴,云帆枫树林⑵ 。偷生长避地⑶,适远更沾襟⑷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⑸ 。百年歌自苦⑹,未见有知音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桃花水:桃花盛开时节江河涨水 。又名‘“桃花汛” 。《岁时广记》载:“黄河水,二月三月名桃花水 。”⑵云帆:白帆 。⑶避地:避难而逃往他乡 。⑷适远:到远方去 。沾襟:浸湿衣襟,指伤心落泪 。⑸君恩:指唐代宗之恩 。代宗曾对杜甫两次授官(补京兆功曹和检校工部员外郎) 。君,指唐代宗 。⑹百年:人的一生,一辈子 。白话译文桃花汛涨平了湘江两岸,飘忽如云的白帆驶过枫林 。为了活命我经常到异地去避难,如今又漂泊远方一路上泪洒衣襟 。当此年老多病乘舟南行的时候,一颗向北的心啊永念皇恩 。我苦苦地写了一辈子诗歌,可叹至今还没有遇到一个知音 。创作背景这是诗,是唐代宗大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去往长沙时所作 。诗人此行是想要到衡州投靠老友韦之晋 。船开之后,诗人深感自己贫病的境遇,还朝和归乡都没有希望,于是赋此诗以遣怀 。作品鉴赏文学赏析这首诗既是杜甫晚年悲苦生活和忧国忧民思想的体现,又是诗人对自己的诗作充满自信和自负的自我鉴定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是写诗人南征途中所见的秀丽风光 。这里“桃花水”对“枫树林”,为借对 。春天,春水奔流,桃花夹岸,极目远眺,风帆如方阵一般,而枫树也已成林,这是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 。“偷生长避地,适达更沾襟 。”表现诗人晚年颠沛流离,浪迹天涯的悲辛生活 。为了苟全性命,诗人常常是今天在这里,明天又在那里,四处逃难,而今又要远去衡湘,使诗人泪满衣襟 。杜甫善于用反衬的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深化他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诗的艺术效果 。诗一起首就描写了绮丽的景色,按理说看到这样好的景色本该分外愉悦才是 。但是由于乱离漂泊,又想到自己老病跋跄,面对美景,诗人反而潸然泪下了 。“老病南征口,君恩北望心 。”道出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但报效朝廷的热忱未减的情怀 。诗人老了,病了,照理应该还乡才是,而现在却更往南走,可悲 。儘管如此,诗人报国热情不减,心一刻也未尝忘怀朝廷 。杜甫在成都时,代宗曾召他赴京兆功曹,杜甫没接受,后因严武表荐,授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他对代宗还是有着一定好感,存有一线希望的 。这里“南征日”对“北望心”,为流水对,且前后两句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更加衬托出了诗人一生奔波无定,但一心报国的思想情怀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正是诗人晚年对自己一生思想及悲剧命运的总结 。诗人一生抱负远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而仕途坎坷,箇中甘苦,只有自己一人独享,而纵然有绝世才华,却未见有一个能理解他的知音 。在当时社会里,文章上的知音,也就是事业上的援手 。这两句感慨很深,很大,自视也很高 。不能不使杜甫伤感:对于同时代的人诗人或较有成就的诗人,他本着“乐道人之善”的态度儿乎都评论到,全都给以相应的评价,他成了他们的知音 。然而很少有人谈论到他的诗,他自己也没有知音 。天宝末,殷璠编的《河岳英灵集》,高适、岑参、薛据等还有一些实在不高明的作家都入了选,独杜甫“名落孙山” 。但杜甫并不急于求人知,也并不因此而丧失了自己的自信:他知道将来总会有他的知音的 。但这不能不说是杜甫一生的悲剧 。三、四两联,正是杜甫晚年生活与思想的自我写照 。诗以明媚的自然春景开头,但由于诗人晚年浪迹天涯,光景无多,前途渺茫,只得作诗自苦,慨叹当时没有知己,这样就使前面所描写的欢快、轻鬆的气氛消逝的无影无蹤 。这样对照写来,景与情似乎极不相称,但却显得深刻悲痛,更具艺术感染力 。名家评价清·浦起龙《读杜心解》:中四句,依违作态,若可依而避世,终将舍而适远也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