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莆田古城【莆田古城】莆田古城始建于兴国8年(983) , 直至明万曆36年(1608) , 前后六次修建历时600多载才宣告竣工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莆田古城
地理位置:福建省莆田市
气候类型: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着名景点:城隍庙天妃宫
简介莆禧古城位于忠门半岛南端 , 离市区约38公里 , 与湄洲岛隔海相望 。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 , 为明代抗倭遗址 。现存古城墙长1335米 , 东北两座城门保存完好 , 西南城墙地段存有古城基遗址 。城内宫庙年代久远 。有城隍庙、天妃宫等古蹟 。城外有八卦井和戚继光石像 。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仙洞赏春台位于莆禧城东北角约二里路程的普陀山麓 。这里古榕参天 , 绿树成荫 , 山泉叮咚 , 怪石嶙峋 , 摩崖题刻比比皆是 。步入山门 , “洞天”二字赫然入目 。“紫霄洞”、“望仙门”、“叮咚洞”、“普陀庵”等景点各具情趣 , 如入仙境一般 。北面有一巨石 , 如墙矗立 , 上书“赏春台”三个大字 , 笔力苍劲不凡 , 相传是明代御史所书 。伫立“赏春台”上 , 观不尽春花烂漫 , 田畴如锦;赏不完舟楫如梭 , 港湾似镜 。据说古时名人骚客 , 多会于此 , 论古谈今 , 下棋作赋 , 好不闲情逸緻 。此外 , 这里还流传着许多仙洞“乞仙梦”的传说 。修建始末莆田于陈光大二年(568年)设县治 , 直至宋兴国7年(982年)均无修建县城 。莆田县古城始建于兴国8年(983) , 直至明万曆36年(1608) , 前后六次修建历时600多载 , 古城才宣告竣工 。莆田县城以石构筑 , 城墙雄伟 , 规模庞大 。从现今的南门往东沿丰美沟直至拱辰、九五医院 , 绕过乌石山(东岩山) , 然后往南经雷山西侧 , 直下市自来水厂与下磨溪古护城河相接 , 再返至南门 。城周长约6公里(11华里又2830丈) , 墙高1.8丈 , 墙基宽1.6丈 。古城西北山冈掩拥东南木兰、延寿两溪水环抱 , 地势险要 。城垣坚固 , 有“石兴化”之称(宋兴国8年以后兴化军、府均设在莆田县城内 , 故莆田有兴化之称) , 与铜延平(南平)、铁邵武齐名 。但城楼雄伟 , 雉堞齐整 , 规模之大 , 远远超过延、邵两城 。宋太平兴国8年(983) , 兴化军治由游洋迁移设在莆田县 。为保护官署衙门 , 当时治军段鹏开始内修筑子城 , 外筑土墙以护民居 , 周长2华里又318步 。今荔城内的“城墙巷”就是第一次筑城的城墙遗址之一 。宋宣和3年(1121) , 进行第二次筑城 , 扩大城内规模 。土城改筑为砖城 , 周长增至7华里833步 , 城墙高1.5丈 , 基宽7.5尺 。建5个城门 , 东为望海门 , 西名肃清门 , 南为望仙门 , 北名望京门(今西门街、北门街) , 东北为宁真门(观桥) 。宋绍定3年(1230) , 部分砖城崩毁 。为加固城防 , 进行第三次修建 , 改砖城为石城 , 周长1298丈 。5个城门建楼堞 , 增加军士设防 。修建时间前后长达1年半多 , 建城费用1460缗、楮币6.68万元 。明洪武12年(1379) , 为增加军士驻防 , 保护兴化府城 , 防御倭寇入侵 , 开始第四次筑新城 , 扩大城内範围 。越出旧城护城濠 , 跨过乌石山东下 , 经后埭(九五医院)与旧城相接 , 周长2830丈 , 高1.8丈 , 基宽1.6丈 。城门改为四个 , 拆掉宁真门 , 东西两门照旧 , 南门改名迎仙门 , 北门新开名拱辰门 。各城门均建城楼 , 加强防守设施 。城墙进行加固 , 里外砌石 。城上建雉堞2962个 , 警铺49个 , 敌楼27座 。城外引木兰、延寿两溪之水为护城河(今丰美、南门) , 长1770丈、宽2.6丈、深2丈 。城设东西水关两处 , 疏通城内积水 。东水关(今水关头)沟船可通达观桥;西水关(雷山附近)设石栏护关 , 只能容水汇通 。西北傍北一带挖旱濠 , 深宽与护城河相同 。明嘉靖37年(1558) , 因倭寇犯城增设雉堞 , 并增筑敌楼二座 。明嘉靖43年(1564) , 戚继光率部来莆平倭寇 , 进行第五次筑外城 。令知府易道谈在城外西北筑墙高7尺 , 自北门至西水关筑土墙450丈 , 西水关至西门筑石墙634丈 , 增设敌楼6座为外城 。隆庆四年(1570)重修内城的东北两城门 , 改东门为镇海门(东门兜) , 西门名永清门 , 南门为迎和门 。明万曆9年(1581)第六次筑重城 。城西北的乌石山一半在城内 , 一半在城外 。外高内低不利防守 。嘉靖41年(1562)倭寇陷城即从此处攻进城内 , 吸取教训 , 扩大西北隅的城墙 , 把乌石山均围在内 , 筑重城长850丈、高2丈、宽1丈 , 设敌楼一座、雉堞182个 。万曆36年(1608) , 把重城砌砖、石 , 并开护城濠 。从此之后 , 兴化古城再无扩建 , 但屡有重修 。古城直至1939年前城楼保存完好 。抗日战争开始后 , 国民党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以所谓便于攻守 , 便于市民出城避敌机轰炸 , 也有利于城池沦陷后反攻为由 , 遂于1939年8月下令拆城 , 农民每户出一人参加拆城 。官绅勾结大发“国难财” , 变卖城石、砖饱入私囊 。石、砖大部流入农村 , 至今仍可见到明代的兴化府城砖 。城于次年3月拆完 , 至此千年古城毁于一旦 , 目前只存一些残垣遗址 。遗址一览莆禧城莆禧古城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忠门半岛(莆禧半岛)南端 , 离市区约38公里 , 与湄洲岛(湄洲祖庙 , 湄洲妈祖庙所在地)隔海相望 。莆禧古地名“浮曦 ” , 明洪武元年(1368年) , 为加强沿海国防 , 抵御倭寇侵扰 , 设莆禧“守御千户所” , 隶“平海卫”管辖 。“千户所”置正五品官一员 , 从五品官二员 , 驻军一千名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 , 福建沿海开始建筑防倭军事城堡 , 当年拆了莆田东甲、遮浪两处“镇海堤”石料 , 筑了平海城和莆禧城 。莆禧城周围城墙总长590丈 , 城墙高1丈3尺 , 墙基厚1丈2尺 , 建城垛1049个 , 警铺24个 , 城门4座;城门上还建有城楼 。城内建有“千户所衙门”和粮仓等 。抗日战争以前 , 莆禧城一直保存较完整 , 1939年该城被毁 , 现在尚残存东、北二座城门和月城 , 以及120多丈的古城墙 , 城内青石铺设的十字街和城隍庙保存尚好 , 隐隐透现出了莆禧古城的历史厚度 。早在1956年 , 莆禧城就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埔城位于仙游县园庄乡鳌峰村 。原称“新安全庄” , 又称顶大埔城 , 俗称鳌峰寨 。始建于五代末 。当时祖居这里的陈洪进世族 , 为防御山寇侵犯 , 用卵石依山垒筑城墙 , 呈牛首形状 , 前小后大 , 坐西向东 。城垣高5米 , 深4米 , 长564米 。双面全部採集卵毛石砌筑 , 不加任何人工加工浆砌办法 。设有护城坡 , 护城坡内侧是人行道 , 宽2米 , 以利于战乱防御时调动人员和运送器物 。城门现只开3个 , 东门为主门 , 南北门为偏门 , 东门垣宽1.8米 , 高2.8米 , 长5米 , 门槽设在外侧50公分处 。城东向5公里的下大埔城结构布局与此城大体相同 , 只是破旧矮小 , 墙垣仅2米高 , 无护城坡 , 城门无拱顶 。东石土楼位于仙游县园庄乡东石村 。土楼是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东里人郑珠甫为抗御山寇而建的 , 坐北向南 , 土木结构 , 边长40米 , 进深5间 , 面阔5间 , 方形方格式房间 , 高3层 , 计64间 , 东南开门 , 墙厚1.24米 , 三合土所筑 。中设天池 , 天池挖清泉古井一口 , 楼内安装水枢机关 。穿斗抬梁式梁架 , 四面波纹 , 八面收水 , 硬山屋顶 。占地426平方米 。这是该县仅存较大完整坚固的一座方形土楼 , 保存完好 。五斗寨 位于莆田县庄边镇庄边村五斗山 。元末兵乱 , 乡民为自卫而建 。寨踞山巅 , 圈地3300平方米 , 周长1800米 , 夯土墙 , 外砌石块 , 高2.5米 , 宽1米 , 今石块多崩坏 , 土墙外露 。原开2个寨门 , 今毁坏 , 整体保存尚完整 。新兴寨又名樟江寨 , 位于莆田县新县镇仙安村 。建于海拔59米的东顶峰 。为南明唐王时抗清义士所建的据点 , 圈地1000平方米 , 寨墙石砌 , 现存残段长3000米 , 高5米 , 顶宽1.3米 , 基宽2.5米 , 东西南北四面开门 , 北门有石横刻“新兴寨”3字 , 其下8直行文字为“天干十五丈五尺 , 地乾十三丈五尺 , 人乾十五丈 , 通共四十四丈 , 太岁己酉闰六月十一日 , 信士林瑞宗、黄汉发、陈占义等众同立石” , 石高140厘米 , 宽50厘米 。清芳寨位于莆田县新县乡巩溪村夹漈山上 , 距夹漈草堂北1000米 , 寨门额刻“山色清芳”4字 , 俗称书亭寨 。踞峰顶 , 西、北2面临悬崖 , 周长1000米 , 椭圆形 , 圈地1000平方米 。寨墙石砌 , 高7~8米 , 宽1米 , 内侧筑有附阶 , 可通行 , 朝南开门石条搭架 , 高2.4米 , 宽1.2米 。朝天寨位于莆田县白沙镇长兴村山上 , 海拔613米的顶峰 。明代建造 , 依险构筑 , 形如花瓣 。圈地6600平方米 , 周长1500米 , 巨石筑墙 , 高2.5米 , 宽1米 , 南、北各开1门 , 已毁废 , 墙亦多处崩坏 。今存有石臼等 。鹭峰寨位于莆田县东峤乡百叶村鹭峰山上 。南明东阁大学士朱继祚建 , 为抗清据点 。石寨墙今长2000米 , 高4.5~5米 , 宽1米 。有东、南、北3门 。圈地5000平方米 , 寨内有创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的鹭峰岩精舍 ,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重修 。崎头寨位于莆田县埭头镇鹅村 , 俗称“鹅头堡”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乡民为防倭寇而建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被倭寇攻陷 。万曆二年(1574年)重建时圈入小高地 , 杂石砌墙 , 今存长2000米 , 高0.5~2米 , 宽1.5米 。寨内尚有房屋基址 , 古井、街道遗蹟 。原有1处崖刻“钓鳌处”被採石所毁 。现只存1处摹米芾书的“第一山”3字 。九龙寨位于莆田县南日岛港南村西户 , 俗称“薛刚寨” 。明代建 , 椭圆形 , 原圈地约2800平方米 , 残长1000米 , 块石砌墙 。高1米 , 厚0.7米 。朝南开一门 , 残坏严重 。吉了寨位于莆田县忠门镇梯吴村吉了 。宋代地名“系蓼” , 熙宁四年(1071年)创建 , 名“系蓼城” , 时商贸盛行 , 海船聚泊城下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防倭在此设吉了巡检司 , 重新修建寨城 , 周150丈 , 高1.8丈、厚1丈、建垛308个 , 警埔8个 , 开城门 , 建门楼2座 。清初划界废毁 , 现存寨墙一段长116米、宽2.9米、高3.3米 。白岭寨位于仙游县度尾镇埔尾村 , 与永春交界 , 海拔800米 。明嘉靖五年(1526年) , 匪寇屯驻永春 , 仙游典史苏廖铭率民兵抵拒于此 , 筑寨垒石 , 中为关门 , 西崖绝顶 , 设木滚石 。嘉靖十六年(1537年)知县肖宏鲁奏请将莆田小屿巡检司 , 改设于此 。今尚存刻石题匾“西门锁铨” 。广桥寨位于仙游县龙华镇 , 与晋江交界 , 海拔500米 , 明初义士魏大临、吴大崧等设木为寨御寇;嘉靖二年(1523年) , 典史苏廖铭率民兵垒石加固 。南关寨位于仙游县龙华镇金沙村 , 海拔600米 , 明初魏大临设寨御寇 , 明嘉靖二年(1523年)典史苏廖铭垒石设关 , 题匾“南关寨” 。元钟寨位于仙游县园庄乡东石村覆船山顶 , 海拔600米 , 北宋初陈洪进家族为防御山寇侵犯 , 在山沟中砌筑“安全庄” , 在山顶修筑元钟寨 。寨周长400米 , 呈船形 , 设东西开门 , 遗址尚存 。定庄堡位于莆田县黄石镇定庄村 , 清康熙间提督吴英建 。堡平面呈长方形 , 原周长262米 , 今残存外墙长10米 , 宽0.48米 。其内尚存小寨“寨七” , 长104米 , 宽1.4米 , 高3~4.8米 。寨内尚存吴英府第旧址和康熙书“作万人敌”石匾 。交通从莆田汽车总站乘坐莆田-文甲的车 , 在莆禧下车 , 就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