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针|腾冲民俗|话 说 七 夕 节( 二 )



穿针|腾冲民俗|话 说 七 夕 节
文章图片

由于过去女子的命运绝大多数只能嫁作人妇、相夫教子 , 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织女的传说 , 并希望以织女为榜样 。 所以每逢七姐诞 , 她们都会向七姐献祭 , 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幸福的姻缘 。 这也就是“乞巧”这名称的来源 。

穿针|腾冲民俗|话 说 七 夕 节
文章图片

穿针乞巧
七夕传统节俗主要有:穿针乞巧 。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 , 始于汉 , 流于后世 。 《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 , 人俱习之 。 ”《荆楚岁时记》载:“古代女子七夕夜“闺中秘戏 , 七月七日 , 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 是夕 , 妇女亦会结彩楼 , 预备黄铜制成的细针(七孔针) , 以五色细线对月迎风穿针 , 穿进了为之”得久“ 。 久而久之 , 七夕也就成为了“女儿节” 。

穿针|腾冲民俗|话 说 七 夕 节
文章图片

喜蛛应巧
喜蛛应巧 。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 , 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 , 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 《荆楚岁时记》载: “是夕 , 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 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 ”喜子是一种小型蜘蛛 。 《东京梦华录》则说:“妇女望月穿针 , 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 , 次日看之 , 若网圆正 , 谓之得巧 。 ”

穿针|腾冲民俗|话 说 七 夕 节
文章图片

投针验巧
投针验巧 。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 , 源于穿针 , 又不同于穿针 , 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 《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 。 妇女曝盎水中 , 顷之 , 水膜生面 , 绣针投之则浮 , 看水底针影 。 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 , 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 , 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 , 此拙征矣 。 ”

穿针|腾冲民俗|话 说 七 夕 节
文章图片

种生求子
种生求子 。 在七夕前几天 , 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 , 播下粟米的种子 , 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 , 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 , 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 , 称为“壳板” , 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 , 等它长出敷寸的芽 , 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 , 称为“种生” , 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 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 , 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 , 甚至以巧芽取代针 , 抛在水面乞巧 。

穿针|腾冲民俗|话 说 七 夕 节
文章图片

为牛庆生
为牛庆生 。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 , 又叫“ 贺牛生日” 。 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 , 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 , 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 , 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 。 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 , 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

穿针|腾冲民俗|话 说 七 夕 节
文章图片

晒书晒衣
在古代 , “七夕”节还有晒书、晒衣的习俗 , 据说可以避免虫蛀 。 人们选择七夕晒书据说是因为是日 , 天门洞开 , 阳光强烈 , 乃龙王爷“晒鳞日” , 人们多在此日暴晒衣服、棉被之类 , 以防虫蛀 , 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 。 东汉崔实《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 , 曝经书及衣裳 , 不蠹 。

穿针|腾冲民俗|话 说 七 夕 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