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气旋


黄海气旋

文章插图
黄海气旋【黄海气旋】黄海气旋是指在黄海流域生成的气旋 。黄海暖流等沿黄河沿岸南下,形成气旋式的流动 。夏季,特别是在北黄海,此气旋式的流动因黄海冷水团密度环流的出现而趋于封闭 。
基本介绍中文名:黄海气旋
外文名:Yellow sea cyclone
描述:黄海流域生成的气旋
套用:天气预报
学科:气象学
概念黄海气旋形成的过程是:上游先有倒槽产生,然后有冷锋入槽 。与之相对应的高空形势特点是,在北纬35°~40°间有一近似东西向锋区,其上有低槽东移,不断发展加深,槽前后冷暖平流加强形成气旋 。其路径大体沿黄河东移进入渤海湾或黄海北部,再向东北进入朝鲜和日本海,或偏北移动进入松辽平原 。黄海气旋对华北和东北南部天气影响很大,夏季与南方“副高”输来的水汽交绥,常出现大雨或暴雨,有时产生强烈大风 。黄海气旋形成和发展的研究黄海气旋是黄海一年四季中均可出现的一种重要天气系统,常常造成海上大风和强降水,直接影响海上航行安全和捕捞作业 。它还往往东移,给韩国和日本西部陆地上带来大风和强降水天气,有时还造成较严重灾害 。由于黄海上常规观测资料十分稀少,迄今对黄海气旋的研究仍然较少 。因此,对黄海突然形成和发展的气旋,以及在江淮和江南地区形成后东移进入黄海的气旋,缺乏有力的监测和预报,常常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较严重的损失 。高时、空解析度的静止卫星云图,可以弥补常规资料的不足,是黄海气旋形成和发展以及移动等监测和预报的有力工具 。研究以卫星资料为主,并结合常规天气图资料,试图揭示黄海气旋形成和发展的一些重要特徵,概括出云型演变概略模型图,为其监测和预报提供依据 。黄海气旋活动的气候特徵运用1956~1984年共29年的天气图资料,统计分析了613个黄海和东海北部气旋,其中绝大部分为黄海气旋,得到了它们的一些重要的气候特徵 。
黄海气旋

文章插图
图1 黄海、东海北部气旋生成源地频数图它们的生成源地,主要集中在江淮和江南地区(441个),占总数的72%;其次为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133个),占总数的22%;另有极少数为颱风北上在黄海变性而成(见图1) 。在气旋的月平均发生数中,全年的月平均数为1.8个,其中2~6月较为集中,占全年总数的58%;12月平均仅为0.9个,最少 。气旋移动的最主要路径,是经黄海南部和东海最北部向东偏北方向移动,在韩国西南部沿海再分成两条主要路径,一条向东北方向移向日本海西南部,另一条为向偏东方向经过日本西南部,并且最终减弱消失在这两处(图2) 。气旋的移速,10~4月较快,平均移速为49km/h,其中2月最快(53km/h);5~9月显着减慢,平均为42km/h,其中又以7月最慢(39km/h) 。
黄海气旋

文章插图
图2 黄海、东海北部气旋移协路径频数图气旋的强度与其发展阶段和季节密切相关 。初生时强度较弱,中心平均气压为1010hPa,最低为989hPa;海面上发展时,中心平均气压为1008hPa,最低为985hPa 。秋、冬季节它们的中心气压较高,平均为1012hPa;春、夏季节较低,平均为1004hPa,夏季最低,约为1000hPa 。气旋形成发展的天气图和云型模型图根据110天气图普查分析,以及相应的部分卫星云图的分析,概括出了陆地上初生移入黄海、东海北部发展和在海面上形成发展的三种主要云型:冷锋云系与倒槽云繫结合型,静止锋云系中的波动型,以及低涡云系东移发展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