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族 克烈部


部族 克烈部

文章插图
克烈部(部族)【部族 克烈部】克烈(部族)一般指本词条
克烈,辽、金时代蒙古高原的强大部族 。居地在土拉河、鄂尔浑河上游一带 。或译作克列夷、怯烈、怯里亦、客列亦惕、凯烈等 。《辽史》称为“阻卜”或“北阻卜”,亦作“达旦” 。据《史集》记载:古昔此部之王生有八子,皆皮肤黝黑,因被称为“克烈”,后来诸子之裔各成部落,自立姓氏,唯继承王统的一支以克烈为名,其余诸部都服属于克烈之王 。克烈分部见于记载者有:只儿斤、董合亦惕(或作斡栾?董合亦惕,斡栾意为多)、撒合亦惕、秃别乾(或作土满土伯夷,土满意为万)、阿勒巴惕 。
基本介绍中文名:克烈
时代:辽、金时代
性质:蒙古高原的强大部族
居地地:土拉河、鄂尔浑河上游一带
争议关于克烈族属,学者意见不一,或主突厥说,或主蒙古说 。主突厥说者或认为是 9世纪中叶随黠戛斯南下的谦河地区部落,或认为是回鹘汗国灭亡后留居本土的回鹘遗民;主蒙古说者认为是唐朝中期西迁的九姓鞑靼后裔 。元朝人视克烈为蒙古,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将克烈列于“蒙古七十二种”中,与属突厥语族的乃蛮、汪古、畏兀儿等划入色目的部族区别开来 。历史辽朝时期10世纪中,克烈诸部被辽朝征服,辽任命其酋长为夷离堇、太师、大王等职,管辖本部,并置西北路招讨司以统之,于其地建镇州(故城在今蒙古布尔根省哈达桑东)等城,派兵戍守,经营屯田 。11世纪初,基督教聂思脱里派传入克烈部(见也里可温) 。辽道宗大康七年(1081)来贡的阻卜酋长余古赧(禄汗 。大安八年,磨古斯举兵反辽,至寿昌六年(1100)失败,被辽朝捕杀 。其子忽儿札胡思?禄汗收集部众,战胜蔑里乞、塔塔儿诸部,势力复盛 。忽儿札胡思立帐于回鹘故都窝鲁朵城,分封子弟于东西境,忽儿札胡思死,长子脱里(又译脱斡邻)继承汗位,杀戮诸弟 。其叔菊儿罕发兵攻之,脱里败,求援于蒙古乞颜部首领也速该,也速该率军助攻菊儿罕,菊儿罕被迫逃往西夏,脱里复得克烈部众、土地,与也速该结为“安答”(anda,蒙语“契交”之意,互赠礼物结交的人以此相称) 。后其弟也力可合剌叛投乃蛮,引乃蛮亦难赤汗来攻,脱里不敌,逃亡西辽,辗转经畏兀儿、西夏境回到漠北,得蒙古部帮助,又恢复了原先的势力 。时铁木真(见成吉思汗)方兴,因脱里与其父也速该系旧交,复与结盟,尊之为父 。金国时期金章宗承安元年(1196),遣丞相完颜襄镇压塔塔儿部叛乱,脱里率部助金,击溃塔塔儿于斡里札河,金朝封以王号,遂与原有汗号合称王罕 。其后,王罕和追随他的铁木真一同征服诸部,追击乃蛮至黑辛八石(又译乞则里八寺,今新疆吉力库勒和布伦托海)之地,灭蒙古泰赤乌部于斡难河(今蒙古鄂嫩河),击溃札木合联盟于海剌儿河(今海拉尔河),败乃蛮不欲鲁汗于阔亦坛山 。克烈部成为蒙古高原最强盛的势力,王罕被尊称为“也客罕”(大汗) 。他的夏季驻地在达兰达巴(蒙古鄂尔浑河上游之西)和古泄兀儿湖(在蒙古土拉河南),冬季驻地在汪吉河(蒙古翁金河),分军为左、右翼,并拥有一支强大的护卫军 。1203年,王罕忌铁木真势力日盛,发兵攻打,会战于合兰真沙陀(在今蒙古东方省南境),铁木真败退至班朱尼河(约在今克鲁伦河下游附近) 。王罕恃胜而骄,张设金帐,连日欢宴 。铁木真兵力逐渐恢复,出奇兵偷袭王罕营帐,彻底打败克烈军,尽并其部众 。王罕逃入乃蛮部境,为乃蛮边将所杀;其子亦剌合?桑昆到处流窜,最后逃到曲先(今新疆库车),为当地首领所杀,克烈亡 。因王罕曾强盛一时,13世纪东来的欧洲旅行家多认为他就是传说的东方基督教国王长老约翰 。元朝时期成吉思汗建国后,将克烈人分编入各千户 。在蒙古国和元朝时期的后妃、大臣、将领中,有不少着名的克烈人 。王罕弟札阿绀孛之女唆鲁禾帖尼嫁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生蒙哥、元世祖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四子,地位最尊 。克烈人作为蒙古民族的组成部分,一直存在着,后来的卫拉特蒙古和鄂尔多斯、察哈尔等地蒙古族中,均有克烈姓氏 。现状蒙古民族历来迁徙频繁,居无定所,所以叫马背民族 。部族说人的源流,和驻牧地没有直接关係 。在新疆、青海、甘肃肃北,呼伦贝尔和黑龙江的厄鲁特,内蒙阿拉善盟境内,都居住着保留传统习俗的卫拉特蒙古人 。察哈尔在今内蒙锡林郭勒盟南部,乌兰察布市一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