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先生老,却比汝时髦|吕思勉《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的历史之最pp

在我老家,以前有一个相传已久的习俗,就是每逢人家有结婚或丧事,人们会送上布匹等物,而主家在事后也会将收到的布匹送给来帮忙的人作为答谢 。当时没有多想,只是隐隐觉得婚礼送布作衣料情有可原,丧礼送布是不是有点奇怪:人都去世了,要布作甚?最近编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精装珍藏版),才发现吕先生对此有一个有趣的解释 。
吕先生说,中国古代的建筑,用石材很少,多用土木,木不坚固,土尤其易于倾圮,所以古时高楼很少;土又可制成砖,然仅用于铺路,因此古代的墙,大抵还都是用土造的,土墙不好看,所以富人就要用文锦饰之 。最后,吕先生还说:“我们现在婚、丧、生日等事,以?缎等物送人,谓之幛,还是这个遗俗;而纸糊墙壁,也是从此蜕化而来的 。”用报纸糊墙,这样的事,我小时候干过啊,就是单纯为了整洁好看——我家老屋,是在花岗石地基上垒出的土屋 。如此说来,贾谊抨击富人用丝绸盖墙是奢侈浪费,也算是夸大其词了吧?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吕思勉先生名作《吕著中国通史》上册的整理本,分门别类系统地叙述了中国古代社会婚姻、族制、政体、官制、赋税、兵制、刑法、衣食住行、教育、宗教和文化学术等许多方面的起源与演变情况 。
本书目录(节选)
这本书实际上是吕先生在光华大学十余年讲课精华之结晶 。起初,吕先生在光华大学讲中国通史,文学院院长钱基博先生跟他说:“讲通史易与中学以下的本国史重复,不如讲文化史 。”对此,为中学生写过中国通史教材(如《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2015年中华书局曾以“中国通史[彩图珍藏版]”为名予以再版,受到读者欢迎,重印多次)的吕思勉先生深以为然,并着手实践 。
在中学学过一遍中国历史,等到了大学,又再学一遍中国历史,对历史课的记忆无非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条条块块,离不开背诵名词解释——这是我们很多人对学习中国史的记忆或者认知 。没想到九十多年前,钱基博和吕思勉等学者就已经考虑如何避免重复学习中国历史的问题了 。
钱基博
吕思勉
吕先生的解决办法,就是借鉴马端临《文献通考》序言的提法,将所授课程分为典章制度与治乱兴亡两部分内容,以便兼顾文化与政治,并撰成《吕著中国通史》一书 。普通的历史课程主要涉及政治上的治乱兴亡大框架,没有细节 。吕先生则关注历史框架背后的典章制度的变迁,因为这种变迁实际上体现了社会整体的发展,对许多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交待得更清楚,因此也让人对历史的把握更有贯通感 。
这里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是晋灵公与重臣赵盾有矛盾,曾派遣勇士去刺杀后者 。据《春秋公羊传》,这位勇士“窥其户”,看见赵盾“方食鱼飧” 。这个画面触动了勇士,他说:“嘻!子诚仁人也!……子为晋国重卿而食鱼飧,是子之俭也 。”勇士就不忍杀赵盾,反而刎颈自杀了 。为什么吃一碗鱼就能救命呢?在我们看来,大鱼大肉,不正是奢侈的表现吗?吕先生在书里告诉我们,原来我们古人的日常食物,有三类:一,草木之实;二,鸟兽之肉;三,鱼鳖 。肉类是老人、贵人才能享用的食物,而第一、第三类都是平民大众所食 。赵盾作为晋国重臣,吃底层民众才吃的食物,在刺客看来,这正是俭朴的体现 。
[明]仇英《清明上河图》中的捕鱼人
【莫道先生老,却比汝时髦|吕思勉《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的历史之最pp】第二个例子,就是对中国古代军队的理解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兴亡,与军队的变迁密切相关 。我们往往好奇为什么一个王朝初起时兵威甚盛,等到末期时却无兵可用,坐等灭亡 。不都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么?哪个统治者不是以军队为重,千方百计予以维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