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哮喘

婴幼儿哮喘【婴幼儿哮喘】喘息是婴幼儿罹患下呼吸道疾病的常见症状,喘息的病理基础是由于细支气管的炎症,黏膜充血、水肿、粘液分泌增加、粘液栓塞使气道狭窄所致,由于婴幼儿排痰困难,因此在患下呼吸道疾病时,咳嗽与喘息常同时存在 。
基本介绍发病部位:下呼吸道
主要症状:咳嗽,喘息 。呼吸短促和胸闷 。伴随症状有疲劳和夜间觉醒
主要病因:基因遗传、宫内过敏原暴露、母亲吸菸、母亲及胎盘免疫功能改变等
多发群体:婴幼儿
传染性: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空气
是否进入医保:是
概述大多数婴幼儿喘息的发作和呼吸道病毒性感染相关,最常见的病毒有鼻病毒、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以及副流感病毒等 。研究发现,某些婴幼儿可能仅有单次、轻度的喘息,持续2-3天,常是由于首次呼吸道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细支气管炎症 。另一些婴幼儿,可能每次受凉后即有喘息发作,需每月住院;其中部分(约30%~40%)患儿可能会出现持续性喘息并最终演变为典型哮喘 。婴幼儿喘息伴发哮喘临床常见 。由于哮喘症状的反覆发作,可干扰患儿睡眠和白天的正常活动,包括运动和游戏,并是监护人旷工的常见原因,因此给家庭带来极大的困扰 。据统计,5岁以下儿童受累者估计有1300万,因喘息或哮喘而住院者达164,000人次,已成为众所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细支气管炎症的特徵性表现包括有肥大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等许多炎症细胞和它们所分泌的细胞组分参与的炎症以及支气管高反应 。由于炎症细胞浸润,黏膜水肿,粘液分泌增加,支气管上皮剥脱和破坏,进而导致基膜下胶原沉积,杯状细胞增生和平滑肌肥厚 。这些形态学改变可能不完全可逆并可能导致气道重构 。因此强调对婴幼儿喘息必须早期识别和积极治疗 。流行病学据英国一份流行病学资料调查,婴儿人群中约30%在出生后头一年中至少有一次喘息发作,其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和暴露于吸菸环境 。美国 Tucson 的一份调查,同样提示了全部儿童中约20%以上在出生后头一年中至少有一次伴喘息的下呼吸道疾病,其中60%被证实是由于病毒感染,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最常见,其次是副流感病毒和流感病毒 。我国1990年全国0~14岁儿童流行病学调查提示有84.8%的哮喘患儿在3岁以内起病 。被筛查出的哮喘患儿中,婴幼儿哮喘占25.4% 。2000年的全国第二次0~14岁哮喘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为婴幼儿哮喘占哮喘发病总数的11% 。

婴幼儿哮喘

文章插图
婴幼儿哮喘图片伴喘息的下呼吸道疾病第一个发生高峰在生后2~4月龄,6月龄以后显着减少,与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感染的年龄分布相同 。大多数(约60%)早期儿童阶段有喘息症状者,在学龄前期6岁左右症状可消失, 。仅部分(约40%)儿童可能发展为持续性喘息 。有遗传性过敏体质背景以及在婴儿期多次发作而必须住院的重症患者是发展为持续性喘息或是哮喘的高危因素 。但是,大部分喘息症状已消失的儿童,尚可能持续存在轻度的支气管高反应,其肺功能也可能持续降低直至11岁左右 。对青春后期及成年早期的随访研究也提示若在生后头2年中有喘息性下呼吸道疾病者,更容易出现清晨咳嗽症状,肺功能常轻度降低 。我们曾对1999~2000年间曾在我院住院的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进行随访发现于出院后曾反覆喘息发作者占29%,已被确诊为哮喘者占17% 。病因学许多潜在因素可影响哮喘的发病,这包括婴幼儿出生前、出生时以及出生后的影响 。出生前的高危因素有基因遗传、宫内过敏原暴露、母亲吸菸、母亲及胎盘免疫功能改变等 。出生时的易感因素则有关于产科的处理,例如前列腺素、激素以及其它药物的套用和是否早产等 。出生后哮喘的发生与出生体重、餵养方式、被动吸菸、新生儿或婴儿早期呼吸道感染、早产儿肺部疾病以及伴有婴儿期肺功能下降的下呼吸道病变等均相关联(表1) 。我院曾测定新生儿脐血IgE同时调查其一级、二级亲属过敏性哮喘发病情况,并随访婴儿至1岁,发现婴儿的双亲或上代亲有患哮喘或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或曾发生药物过敏者,该婴儿的脐血IgE多数升高,生后1年内出现婴儿湿疹和/或鼻炎者较多 。瑞典学者曾对一组双生子进行研究,发现哮喘发病一致率以单卵双生子显着高于双卵双生子,分别为19%和4.8% 。表1早期婴儿喘息与晚期儿童喘息并不完全相关危险因素婴儿期喘息学龄期哮喘暴露与吸菸环境宫内+++?儿童期+++病毒感染++++++特应体质-+++接触空气中过敏原-+++婴儿奶方餵养+-低出生体重++早期徵兆婴幼儿哮喘是指3岁以下孩子的哮喘,在儿童哮喘发病中占有较大的比例,由于婴幼儿哮喘与一般儿童哮喘相比,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容易被误诊或漏诊,从而影响有针对性的治疗,导致哮喘反覆发作 。那幺,如何早期发现婴幼儿哮喘,侯伟副教授指出:应根据疾病特点儘早确诊并规範治疗,否则随孩子年龄增长,治癒机会将越来越小 。而儿童哮喘又有以下特性,家长需要注意:1、多有上呼吸道感染诱哮喘发作的前驱症状,即1~2天的感冒症状,如发热、流鼻涕、打喷嚏、咽喉疼痛及咳嗽,症状以晨起及活动后较重 。随后即出现喘息,随年龄增长发作次数也增加,多不伴发热症状 。2、婴幼儿哮喘发作时多有紫绀及鼻翼翕动,呼气延长不像年长儿童那幺明显,听诊肺部可闻及哮鸣音,但其喘鸣多较粗短、低调,常同时有水泡音 。3、患儿病情轻重不一,部分患儿虽有喘息,但一般情况仍较好,食慾及生长发育不受影响 。但有的患儿反覆咳嗽、喘息,每年发作5~8次以上,往往被误诊为支气管炎或肺炎,需静脉输液或住院治疗,有时喘息持续较长时间,可达2~4周,喘息难以控制 。4、常用平喘药对婴幼儿哮喘的治疗效果不好,常需套用吸入性皮质激素治疗 。5、在诊断婴幼儿哮喘时应特别注意家族及个人特应性病史 。如果家族中有哮喘、过敏性鼻炎或患儿有湿疹、荨麻疹、食物及药物过敏史,则患儿发生哮喘的几率明显增加 。6、若能早期诊断婴幼儿哮喘,及时给予正规合理治疗,患儿的病情可获良好控制,随年龄增长,免疫力提高,呼吸道感染次数逐渐减少,多数哮喘患儿到3~5岁后可停止发作 。分类喘息伴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之婴幼儿,远期可能显示不同的疾病转归类型 。Tuscon儿童的呼吸研究中心的一个大的,纵向的儿童呼吸病分析,确定了儿童喘息性疾病的不同转归类型,总结于表46-22 。如表46-22所示,参于该研究的儿童51.5%从不喘息,19.9%有暂时性婴儿喘息(定义为生后头3年有喘息但在6岁时不再喘息,13.7%有持续性喘息(定义为生后头3 年有喘息6岁时仍然有喘息,以及15%有晚期喘息(定义为生后头3 年无喘息,但6岁时出现喘息) 。患暂时性喘息之婴儿在婴儿期肺功能显着降低 。患持续性喘息或晚期喘息之儿童,其于婴儿期的肺功能与从不喘息的儿童相似,无明显降低 。在6岁时,早期暂时性喘息儿童的肺功能显着低于从不喘息之儿童,而持续性喘息的儿童肺功能则已降至各组中的最低者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考虑是由于患有暂时性早期喘息的儿童的支气管肺发育相对较差,致使生后早期出现喘息 。当支气管肺随年龄增长而发育渐趋完善时,这些儿童很少会在病毒感染期间再发生喘息 。作为对比,那些患持续性喘息的儿童在出生时,其气道功能正常,但随时间推移而恶化,表现了慢性气道疾病过程的影响 。随访研究提示持续性哮喘患儿血清IgE水平增高、g-干扰素产生减少支持了上述解释 。表2,婴幼儿喘息的分类和特点分类例数(%)肺功能(VmaxFRC)婴儿 6岁从不喘息425(51.5%)正常 正常暂时喘息164(19.9%)减低 减低持续喘息113(13.7%)正常 减低晚期喘息124(15.0%)正常 正常意图在婴儿期和儿童早期区分暂时性喘息抑或持续性喘息尚存在问题 。因为在婴幼儿期进行肺功能测试有很大困难;同时,目前还没有可靠的遗传标记物可作为确定持续性喘息的金标準 。然而,若联合套用临床和生化标记物,如血清IgE水平升高、出生后第一年有异位性皮炎和鼻炎(与上呼吸道感染不相关)、因严重下呼吸道感染而需住院以及在6 岁时通过肺流量计测定提示肺功能减低、有哮喘和/或过敏家族史特别是父母有哮喘史以及围产期过敏原或被动吸菸暴露等有助于对持续性喘息的预测 。Tuscon儿童研究中心曾创立用以确定反覆喘息婴幼儿发生哮喘的高危因素指标,该标準总结于表3 。表3:确定哮喘的临床指征主要标準次要标準1.医生诊断父母患有哮喘2.医生诊断患儿有异位性皮炎1.医生诊断患儿有过敏性鼻炎2.非感冒引起的喘息3.嗜酸粒细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