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星图


活动星图

文章插图
活动星图【活动星图】旋转星图又称活动星图,是由两个有着共同轴心,可调整的盘面组成,类似星图的观星工具 。它可以调整显示出任何日期和时间可以看见的星星,是协助如何辨认出恆星和星座的仪器 。在希腊时代就有的仪器等高仪──(astrolabe),是现代活动星图的始祖 。部分观星者用来计画一晚观测的程式 。不同地理纬度的观测者使用的旋转星图也不同,例如香港使用的是北纬20度至25度的旋转星图,而南、北纬所用的也不同 。旋转星图相对较便宜,且可显示出不少的星座,又方便携带,所以适合入门观星者使用 。
基本介绍中文名:活动星图
外文名:Planisphere
别称:旋转星图
发明时间:11世纪
发明人:波斯Abū Rayhān al-Bīrūnī
主要用途:辨认星座
简介旋转星图又称活动星图,是由两个有着共同轴心,可调整的盘面组成,类似星图的观星工具 。它可以调整显示出任何日期和时间可以看见的星星,是协助如何辨认出恆星和星座的仪器 。在希腊时代就有的仪器等高仪──(astrolabe),是现代活动星图的始祖 。部分观星者用来计画一晚观测的程式 。不同地理纬度的观测者使用的旋转星图也不同,例如香港使用的是北纬20度至25度的旋转星图,而南、北纬所用的也不同 。旋转星图相对较便宜,且可显示出不少的星座,又方便携带,所以适合入门观星者使用 。简述活动星图是一种圆形的星图,其中心有一个偏向一侧,看似椭圆的视窗,或是覆以透明胶片的椭圆孔洞,以便星图中在指定时间可以看见的星星能在视窗或洞孔的区域中出现 。星图和覆盖物是镶嵌住的,并且可以用它们的中心做枢纽自由的转动 。星图中包括在地球的某些地区可以看见的亮星、星座和深空天体(有些可能有),这些地区以南半球或北半球不同纬度的带状区域为範围 。因为从地球上能看见的夜空取决于观测者的纬度,所以活动星图的视窗会依据纬度做设计,观测者也要选择最接近所在半球纬度的活动星图才能适用 。在活动星图覆盖物的外缘标示完整24小时的时间,活动星图本身的外缘则标示完整的12个月的日曆 。视窗的边缘代表地平线,并标示出地平方位 。使用方法调整盘面和覆盖物,让观测者所在地的地方时和日期对应着观测者现时的时间,视窗内能看见的就是天空中该时刻所能见到的星图 。因为是将球形的天球压成平面,所以会随着所在的纬度而有不同程度的变形,离中心越远变形越大 。视窗与圆形和椭圆的差别也越大 。要将活动星图的方位与实际的星星位置对应,最简单的方法是将他高举在头上,并正确的对应出东西的方向,有经验的使用者则只需平举在胸前,将活动星图上的方向与所面对的方向对正即可 。举一反三,当我们设定好活动星图之后,我们会注意到其实一个相同的星空在一年中许多的日期都会出现,只是时间会改变 。活动星图示示的8月25日5:00的星空,亦会在9月17日的3:30、11月28日的21:45、12月25日的20:00和1月9日的19:00齣现,类似的表示方式也会出现在天文杂誌的星图上出现与 。历史英文字的活动星图(planisphere)意义为“天空的平面”,是以定义的平面来取代充满恆星的天空 。对这种仪器的描述,最初是在11世纪来自波斯天文学家,阿布·拉伊汗·比鲁尼(Biruni) 。在1624年,发现行星轨道定律的约翰内斯·克卜勒的继子Jacob Bartsch是第一个将这种仪器称为活动星图的人 。星图因为活动星图将球面上的天体显示在一个印刷的平面上,多少总会有变形 。活动星图像所有的星图一样,都会运用某一投影法绘製 。活动星图常用以下两种方法绘製:极方位等距投影,利用这种投影法时,北天极或南天极是星图的中心点,相等距离的同心圆有相同的纬度差(如60°、30°、0°(天赤道)、-30°和-60°),与极点的距离和纬度相关 。星座形状在从中心向外的一条直线上以正确比例呈现,但在垂直的方向(平行于赤纬)却有畸变,当距离极更远时,畸变会更严重,它是这种投影法唯一缺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