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菟丝子病


大豆菟丝子病

文章插图
大豆菟丝子病【大豆菟丝子病】菟丝子又称黄丝藤、无根草,是一种恶性寄生杂草,在全国各大豆产地都有发生,安徽省淮北地区受害普遍而严重,一般能使大豆减产5-10%,重病田减产可达40-50%,甚至颗粒无收 。菟丝子除寄生大豆等豆科作物外,还能寄生茄科、菊科等作物和杂草,并能传播作物病毒病和细菌性癌肿病等 。
基本介绍中文学名:菟丝子
拉丁学名:ChinaDodder
别称:马冷丝、巴钱天、黄鳝藤、菟儿丝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合瓣花亚纲
目:管状花目
亚目:管状花目
科:旋花科
属:菟丝子属
亚属:线茎亚属
分布区域:华北、华东、中南、西北及西南各省
简介菟丝子又称黄丝藤、无根草,是一种恶性寄生杂草,在全国各大豆产地都有发生,安徽省淮北地区受害普遍而严重,一般能使大豆减产5-10%,重病田减产可达40-50%,甚至颗粒无收 。菟丝子除寄生大豆等豆科作物外,还能寄生茄科、菊科等作物和杂草,并能传播作物病毒病和细菌性癌肿病等 。症状菟丝子以茎缠绕豆株,并生出吸根穿入豆芽中吸收水分和养料,致使豆株营养失调,发育不良,表现出矮小、黄化,结荚数减少,籽粒瘦秕,百粒重降低的症状,严重时不能结荚,大片枯死 。形态特徵菟丝子属于寄生性种子植物,旋花科菟丝子属 。大豆菟丝子主要由中国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 Lamb.侵染所致 。大豆菟丝子茎线状,淡黄色或黄绿色,光滑无毛,作左旋缠绕;叶鳞片状,膜质;花黄白色,多数簇生在一起,较鬆散;花梗粗短或无;花萼5裂,基部相连,呈环状;花冠5裂,基部相连,杯状;雄雌5枝,花柱2枚;蒴果扁球形,种子2-4粒近圆形,黄褐或黑褐色 。发病规律菟丝子以种子混栽豆种中、土壤里或沤肥、粪土中越冬 。来年大豆发芽后,菟丝子种子也萌发,侵染大豆幼苗,或在马齿苋、野苋等中间寄主上暂时过渡 。菟丝子寄生后迅速长出丝状菟丝,缠绕大豆茎叶,扩大侵染 。每年7、8月间危害最重 。豆地连作、耕作粗放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实行轮作和深耕:与玉米、高粱、粟等禾穀类作物轮作,或与玉米间作 。结合深耕,将菟丝子种子翻埋于深层 。种子处理:播前用筛子汏除混入的菟丝子种子 。施用净肥:不用混有菟丝子的饲草作饲料,或将其粉碎煮熟后饲餵;混有菟丝子的秸秆不作沤肥,或经高温发酵使之充分腐熟后再施用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除草,特别在菟丝子开花前,应彻底割除缠有菟丝的豆株,并收集烧毁 。药剂防治:在菟丝子萌动、初芽期,可用45%敌草隆可湿性粉剂,每亩150克或30%敌草胺乳剂每亩1-1.5公斤,加水后在土表喷雾;65%五氯酚钠每亩1公斤或40%燕麦敌1号每亩250克,掺拌10公斤湿润细土后,堆积覆盖10小时,再均匀撒于田面,并耙耮一、二次 。此外,在菟丝子幼苗至开花期,田间湿度大时,用生物製剂“鲁保1号”液,喷洒在发生菟丝子的地方,防治效果也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