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梅尧臣诗 东溪

东溪(宋代梅尧臣诗)【宋代梅尧臣诗 东溪】《东溪》是北宋诗人梅尧臣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全诗围绕看水,写出了水乡的秀丽风光与自己的闲情逸趣,造语平淡,描绘缜密 。
基本介绍作品名称:《东溪》
创作年代:北宋
作品出处:《宛陵先生文集》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作者:梅尧臣
作品原文东溪⑴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⑵ 。野凫眠岸有闲意⑶,老树着花无丑枝⑷ 。短短蒲茸齐似剪⑸,平平沙石净于筛⑹ 。情虽不厌住不得⑺,薄暮归来车马疲⑻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东溪:即宛溪,在作者家乡安徽宣城 。溪发源于天目山,至城东北与句溪合,宛、句两水,合称“双溪” 。溪中多石,水波翻涌,奇变可玩 。⑵孤屿:这里指水中孤石 。⑶野凫(fú):野鸭 。⑷着(zhuó)花:开花 。⑸蒲茸:初生的菖蒲 。⑹净于筛:被筛选乾净 。⑺住不得:再不能停留下去了 。⑻薄暮:黄昏 。白话译文我来到东溪边观赏溪景,面对着水中的孤石迟迟捨不得上船离开 。野鸭在岸边睡着,充满闲情逸趣;老树伸展着秀丽的枝干,繁花似锦,惹人喜爱 。溪旁短短的蒲草整齐得似乎经过修剪,平坦的沙岸,洁白的沙石仿佛多次被粗选细筛 。我虽然迷上了这里但不得不回去,傍晚到家马儿已累得精疲力衰 。创作背景皇祐五年(1053),梅尧臣居母丧回到家乡 。他徜徉于家乡秀丽的景色中,写了不少诗,寄託对山水及人生的情趣 。这首诗作于至和二年(1055)乡居时 。作品鉴赏这是写景诗,写得“意新语工” 。第一句,写行到之地(东溪)与到此之由(看水),而“闲意”已暗含于巾,因为只是为了“看水”而“行到”,自是爱闲而不是车马徵逐,奔走钻营 。第二句写面对之景(孤屿)与留连之情(发船迟),而山水之美,使作者爱之不厌,亦自见于言外 。平平写来,毫不费力,而十四字中概括如许之多,确是“平淡”而有工力的(《临汉隐居诗话》) 。在结构上,又学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份闲适与淡然 。当然,这还只是开端,精采的还在下面 。三、四两句,写“看水”时所见岸旁之景 。元代方回赞为“当世名句”(《瀛奎律髓》);清代纪昀赞为“名下无虚”(《瀛奎律髓评》);陈衍也说“的是名句”(《宋诗精华录》) 。它妙在那里,宋代胡仔说:“似此等句,须细味之,方见其用意”(《苕溪渔隐丛话》) 。先就第三句说:杜甫《漫兴》中有“沙上凫雏旁母眠”,此句取景与杜相同 。这说明:作者写水乡春色,抓住了最有特徵的东西;更重要的是由此景象中细绎出“有闲意”来 。“凫眠”是人所共见的,而“闲意”则由作者的想像与感觉来 。作者看到“野凫眠岸”,想像它的自由自在,感觉它“有闲意”,其实正是作者自己“爱闲”、“羡闲” 。当时人傅霖诗曰:“忍把浮名卖却闲 。”热衷名利之徒是不会“爱闲”、“羡闲”的 。这是要从当时社会环境来看的 。当然,说“闲”也并非真的遗弃世事,更不是不劳而食 。那些热中名利的“车马客”才真是不劳而食的人;而“浮云富贵”,不事奔竞的人,往往正是最关心世事的 。第四句写岸旁老树,春深着花 。此亦乡村常见之景 。但“老”与“丑”往往相连,说它“无丑枝”,是作者的新意 。这样写,不仅使这一平常村野增添几分春色,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作者心情 。欧阳修说梅尧臣“文词愈清新,心意难老大,有如妖娆女,老自有余态”(《水谷夜行》) 。“老树着花无丑枝”正是“老自有余态”,正是作者“心意难老大”的自我写照 。这两句合起来看,那就是写出了一个清淡平远而又生意盎然的自然景象,又写出了一个活静自得而又老当益壮的人物心情 。每句前四字写景,后三字写意,边写边议,有景有意,而意又饱和在情中,使景、情、意融为一体 。从而既写出深层的含义,而又保持鲜明、生动的形象,它成为“名句”,其妙处是可以说清的 。三、四句写水旁岸上;五、六句则写水中洲渚 。梅尧臣《游隐静山》有“溅溅涧水浅,苒苒菖蒲稠 。菖蒲花已晚,菖蒲茸尚柔 。”《会胜院沃州亭》中又有“前溪夹洲后溪阔” 。是东溪中有洲渚(即第二句所云“孤屿” 。谢灵运有《江中孤屿》诗),而蒲茸为宣城山水间常有之植物 。加上“浅浅”与“齐似剪”,形象尤为鲜明 。“山净江空水见沙”,韩愈曾经这样写过 。但韩写的是江是急流;梅尧臣在句中加上“平平”和“净于筛”,则表现溪水的清澈而又平静,更具有江南特徵 。这两句只写景,而春意之融和、游人之喜悦,自在言外 。结以“情虽不厌”,总括了中间四句,并回应了第二句的“发船迟” 。“情虽不厌”,但事实上又不可能在这个野溪边住下;儘管如此,仍然直到“薄暮”才“归来” 。这和王安石“爱此江边好,流连至日斜”(《小舫》),用意相同 。至于归到城中之后,就免不了车马驰逐,没有东溪那种闲逸之趣了 。两句中有四层转折,在多狄转折中,写出最深层的含义,此是韩、柳“古文”的长技,以梅尧臣为“开山祖师”的宋诗的“以文为诗”,主要就表现在这等地方 。它的长处,在于“尽意”;但言之太尽,形象性不免有所减溺,此诗末两句即过于质木 。这首诗有新意,有名句,有“道前人所未道”之处,至于通篇结构严密,层次繁多,对诗歌语言的发展,很有作用 。尤其是二、三两联,意新语工,都是前四字写景,后三字写意,边叙边议,有浓郁的情趣 。作者简介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 。宣城古名宛陵,世称梅宛陵 。少时应进士不第 。历任州县官属 。皇祐(1049—1054)初期赐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 。曾预修《唐书》 。诗风古淡,对宋代诗风的转变影响很大,与欧阳修同为北宋前期诗文革新运动领袖 。有《宛陵先生文集》,又曾注释《孙子》 。